第三百二十六章 以汴梁為核心打造經濟圈(2 / 2)

他繼續說道:“但內部循環消耗的終究是我們國內的原材料,像金銀銅這樣廣泛定於錢幣的產物,作為貴金屬它們不可能會喪失金錢的定位,可消耗越多,我們的儲備就越少,所以外部商業就一定要有。”

“嗯。”

王曾說道:“這是很現實的事情,我們覺得沒什麼問題。”

“漢龍的意思是蒸汽輪船嗎?”

晏殊立即想到了一點。

“是的,現在我們的外部商業還是太少,一年進出口貿易額也不過兩億貫,不說跟我們後世比起來,就算是跟晚清時期都有差距。”

趙駿笑道:“帶嚶為什麼跟我們打鴉片戰爭?是因為他們的商品我們不需要,我們的商品卻是他們急需,造成他們國內的白銀全都流入帶清,帶嚶長時間貿易逆差,玩不起就掀桌子,這就是強盜邏輯。”

高中曆史教科書裡就提過,清朝中後期英國工業革命,接著在短短的一百年時間,全世界到處殖民,成為了日不落帝國。

但東方一直都是帶嚶的痛苦麵具。

因為東方產的茶葉、絲綢和瓷器是西方的剛需品,而帶嚶的工業產品卻在東方打不開銷路。

歸根到底還是帶清確實能夠做到自給自足,另外就是清朝統治階級對西方並不感興趣,或者說他們更願意維持現狀,便閉關鎖國,關閉國門不允許西方產品進入。

結果造成東方產品不斷出口,西方產品進不來,頗有點外貿壁壘的意思。

兩相疊加之下,帶嚶眼見大量他們從殖民地刮地三尺搞來的白銀跟流水似的流入帶清,自然就受不了了,於是發動了鴉片戰爭。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帶嚶屬實是大缺大德。

“大孫的意思是,我們將來也可以這樣?”

趙禎睜大了眼睛,難道他們也要走帶嚶的老路子?

“那倒不一定。”

趙駿搖頭說道:“對於西方世界來說,東方的產品是必需品。茶葉、瓷器、絲綢,都是他們想要的東西。而西方的產品嘛.啥也不是,哪怕是到了工業時代,現在我們也是處於領先地位。”

“這就意味著後世西方工業時代的產品,東方特有的產品我們都有。那麼我們就不存在任何成為對方商品銷售地的可能,隻能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生產,再給他們生產。”

“如此一來,我們能用商品打開他們的國門,他們卻沒法傾銷商品到東方來,從一開始這場商貿交易就不對等,大宋也絕不止滿足於東方世界。”

“所以隻要蒸汽輪船出現,能夠替代木頭船讓大宋的商船走遍全世界,那麼全世界很快就會都成為我們的商品傾銷地。除非他們選擇不要必需品,關起國門來不跟我們進行貿易往來。”

他笑著說道:“不過到了那個就基本由不得他們,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宋隻需要完成工業升級,依靠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封建社會的貿易,完成原始積累,那麼未來恐怕一千年來,東方將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不可動搖。”

“若是如此,那就太好了。”

眾人激動不已。

“當然,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基礎打好比什麼都強。”

趙駿再次點了點地圖道:“先發展國內,我的第一步就是修一條鐵路直達南陽,第二步就是從四川修一條鐵路去陝西。”

“修一條路去南陽還能理解,為什麼要修一條路從四川到陝西?”

眾人納悶。

“很簡單,完成整個大經濟循環。”

趙駿解釋道:“你們看,我們國內的整個經濟框架和路線,基本上就鎖死在長江、黃河、淮河以及大運河沿線,但陝西和四川,河南跟荊襄,明明近在咫尺,卻猶如天涯相隔。”

大家不用看地圖就微微點頭,這個道理自古就是如此,因為巴蜀之地是長江發源地,所以完全可以走長江,水運路線非常快。

正所謂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正常情況下,從巴蜀前往浙江將近兩千公裡,居然隻需要短短的一個月時間不到,如果沒有天氣因素,快的話隻要十多天就行,可以說算是非常快了。

而四川和陝西之間明明離得很近,卻隻能走陸路,成都到長安七百公裡,得足足走兩三個月。

除非是像唐玄宗給楊貴妃快馬送荔枝。

否則天差地遠。

因此自古以來四川和陝西的交流就受到很大的阻礙。

河南跟湖北也一樣,中間有南陽盆地,長達幾百公裡的路段都是陸路。

古代走陸路的成本非常高,所以交通十分不便。

反觀如今不管是河北還是廣東,都有運河可以溝通,河北不用多說,有永濟渠,而廣東有靈渠。

那麼隻需要打通河南跟湖北,四川與陝西的交通,這些經濟區域將會大大促進交流。

“河南與湖北如果要走水運,需要繞行浙江,從河南走運河先去淮南,再從淮南走長江向上到漢口轉道漢水才能到襄陽。”

“同理四川和陝西也是,四川與陝西之間就更遠,還得從黃河運輸,所以兩地之間幾乎沒有任何水運交流,隻有陸地行走。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交流成本有多大你們也知道。”

“等這兩條鐵路修完之後,下一步棋就是把山西、河北和汴梁連在一起,將工業中心轉移到河北去,汴梁暫時保留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

“基本上隻要這三條鐵路打通,那麼四川、山西、陝西、湖北、湖南、廣東、淮南、浙江、河南、河北、山東,我們的主要經濟以及發展中心將迅速活絡起來,以汴梁為中心四周各路聯合在一起將變成一個大板塊。”

“按照我粗略估計,未來五年內把三條鐵路修好,能夠保證將來至少二十年的高速發展期。以後大宋就能迅速提高國力,把鐵路修得到處都是。”

“唯三還處於板塊之外的就是福建、江西和廣西了,但也沒辦法。隻能等第三條鐵路山西連通好,將煤炭資源運往河北,將河北打造成工業重區之後,才能考慮福建、江西和廣西地區。”

趙駿最後亦是無奈地點了點福建廣西和江西三個地方。

不是他厚此薄彼,實在是地緣因素。

看宋代的經濟城市分布就知道了,十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除了福建的福州和廣東的廣州是靠海貿起家的以外,其餘八個全在運河沿線。

鐵路建設之後對當地的經濟發展肯定是飛速提升,那麼他就必須首先考慮以汴梁為核心的四周先進行建設。

大宋的首都不是在北京,那麼就不會造成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經濟中心在南方的現象。

但成也如此敗也如此。

宋代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偏偏都在汴梁。

除非趙駿選擇遷都。

可遷都也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燕雲十六州即便收回來,至少眼下北京還不適合做大宋首都。

其它地方就更比不上汴梁,不是地理問題,純粹就是一旦遷都,如今汴梁的發展頃刻間就會毀於一旦,又得重起爐灶再發展出另外一座帝都出來,實在是得不償失。

因此趙駿就必須考慮以汴梁為中心向四周輻射,鐵路延伸也同樣是以汴梁為中心向四周蔓延。

將來肯定是先修河南到湖北的鐵路,之後再連通四川和陝西,再把山西與河北、汴梁打通,那麼從地圖上看,汴梁東南西北兩千公裡以內,基本上就徹底連接在一起。

以後從四川到汴梁來,就再也不需要兩三個月,船運到襄陽,再走火車運輸北上,二十天就行。或者先走火車去長安,走黃河到汴梁也足以。

這就意味著汴梁這兩千公裡範圍內的一切貨物運輸時間,將減少兩三倍以上,大大提高了物流運輸速度。

在這種情況下,要是大宋還發展不起來,那才叫鬼來了。

(本章完)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