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大學院外,抗議學生是隔三差五就要來一趟。
周作人坐著黃包車,鄙視地看了學生們幾眼,正大光明地走進辦公大樓中。他不怕學生們鬨事,甚至主動寫文章大罵衝擊李石曾住宅的學生:“此輩以重打趙家樓自豪,其實乃五四精神之敗類,北大前途因此未可樂觀。”
趙家樓,說的是五四運動中的“火燒趙家樓”事件。
此樓原為明代文淵閣大學生趙文肅的宅邸,後來成為北洋交通部長兼財政部長曹汝霖的宅子。
曹汝霖屬於親日派,並主持簽訂賣國“二十一條”,給中國在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埋下苦果。義憤填膺的愛國青年們,一把火將趙家樓給燒了,此事震驚中外,有人痛批行為過激,也有人持讚賞態度。
周作人本來屬於“五四健將”,但近年來思想轉變很快,漸漸開始質疑他曾經積極推動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特彆是北大學生們在五四運動中的作為,讓周作人感覺華而不實,對國家和民族沒有啥用處。
另外,周作人還很痛恨蔡元培。
兩年前,北大由於張作霖的打壓,陷入建校以來最為艱難的時刻。周作人積極串聯,苦口婆心的勸蔡元培回來做校長,認為隻有蔡元培才能救北大。
可蔡元培卻數次公開辭去校長職務,搖身一變成為南方政府的教育部長。
在周作人的眼中,蔡元培是把北大,以及北大的老師和學生都賣了,他打心裡認為蔡元培是個偽君子。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周作人於是堅定地支持李石曾,並被李石曾任命為新組建的“國立北平大學文學院院長”。換做並校之前,這個職務隻是北大文學院院長而已,但並校之後,卻管理著北平所有的非師範類文科學生。
這職位太風光了,要知道此時中國的大學,主要以文科為主。
就手中掌握的實際權利而言,周作人屬於北平大學區的第三號人物,僅次於李石曾和李書華,難怪他要痛斥鬨事的學生。
周作人走進李石曾的辦公室,憤懣道:“那幫學生冥頑不靈,我實在是沒有辦法。”
“款項不是到賬了嗎?”李石曾疑惑道。
這個款項,並非周赫煊從閻錫山那裡要來的錢。而是李石曾在得知受騙後,利用自己國黨元老的身份,強行籌集的十多萬元經費,來源有社會捐款和富商資助。
為了這十多萬大洋,李石曾把老臉都豁出去了,欠下不少人情。而且還是一次性的,如果下個月沒有穩定經費,他的教育改革依舊進行不下去。
十多萬元,說起來很多,但用起來卻捉襟見肘。
教育部門官員的薪水且不提,隻國立九校合並就要大費周章。因為不僅是名義上的並校,還有學科專業的合並,比如:非師範專業的文科學生,不管以前是哪所學校的,現在統統得去北大讀書。而北大的理工科學生,則要轉去原來的北工大和北洋大學讀書。
不僅學生需要轉學,相關老師也要調職,裡邊巨大的人事變動就讓人頭疼不已。
李石曾雖然能拿出十幾萬元經費,但問題沒有真正解決,因為北大的學生太死心眼兒。
其他幾所大學的師生,在經費落實後,都支持或者默許並校,唯獨北大的學生強烈反對。他們高舉“北大光榮”的牌子,掀起轟轟烈烈的護校運動。
說白了,北大的學生有種骨子裡的優越感。北大雖然窮,但卻是現代大學祖庭,是五四運動的發源地,似乎比中國所有的大學都要高上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