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論宗教】(2 / 2)

清華如今還屬於教會學校,由美國庚款扶持創辦,羅家倫正在努力把清華轉變為國立大學。

既然是美國扶持的教會大學,那麼英語就屬於必須掌握的語言,在場所有學生都能聽懂他們在聊什麼。聽周赫煊用英語一問,信奉佛教的學生立即舉手,結果隻有稀稀拉拉七八個。

周赫煊說:“看到了吧。”

湯因比道:“科學的發展,必然導致很多人放棄宗教信仰,但在古代中國,佛教確實屬於統一宗教。”

“不然,”周赫煊分析說,“在我看來,如果中國真有統一宗教,那也隻能是儒教。儒家發展到後來,已經具有一定的宗教化特征,不過始終似是而非,並未傳統意義上的宗教。”

湯因比說:“不管如何,中國社會仍保留著很多佛教思想,比如善各有報、轉世輪回,這正是儒教做為統一宗教的證明。中國和歐洲不同的是,中國的統一宗教沒有教會,但從影響力來講,佛教符合所有統一宗教的特征。”

“中國人永遠不是篤誠信徒,”周赫煊笑道,“湯因比先生,你可以去找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把他帶到道教的廟宇中,你看他會不會對道教神靈燒香磕頭。”

湯因比解釋道:“佛教在傳入中國後,進行了很大的本土化改革,它實際上屬於多神教。所以佛教信徒跪拜其他神靈,這並不能否認佛教在中國曾是統一宗教的事實。”

周赫煊沒有辯解,而是問:“湯因比先生,你聽說過三教合一嗎?”

“三教合一?”湯因比有些疑惑。

周赫煊說:“按照我的理解,中華文明的特質,在於它強大的包容性。無論是文化、科學、宗教,不管這些外來物有多強,到了中國最終都要本土化,並且被包容吸收。中華文明的核心精神是‘天人合一’思想,這是研究中華文明的大前提,它起源於西周時期,記載於《易經》當中,是中華文明數千年來的發展總綱。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都遵循這個思想原則,隻不過各自的態度和追求不同。以至於佛教傳入中國後,也必須符合這一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禪宗。”

湯因比知道天人合一,他對朱熹、王陽明等人物也有所研究,但卻不認可天人合一是華夏文明的核心思想。他沒有立即反駁,而是問:“那什麼又是三教合一呢?”

“佛即是道,道即是儒,儒也是佛,”周赫煊笑道,“三教合一思想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到了宋元時發展壯大,到清朝時已普遍被中國人所接受。或者說,是潛移默化。不管是程朱理學,還是陽明心學,這些儒家學派發展到最後,裡麵都蘊含了大量的佛道思想。宋明理學做為當時的新儒學,攝取了大量儒道哲學思想和基本觀念,明清的儒家比道家還要道家,比佛家還要佛家。而佛道兩教,也積極或消極的迎合做為主流思想的儒家,最後三教實際上已經合流,共同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真要說起來,中國的統一宗教,實質上是儒佛道三教融合後的怪胎。”

“周先生,你的這個觀點非常有趣。”湯因比笑起來。

周赫煊說:“中國對於宗教的態度是兼容並收,不管是哪個教派,都必須遵守世俗倫理準則,誰也不可能成為統一宗教。就拿現在的基督教來說,中國有那麼多傳教士,如果基督教不進行中國本土化改革,那麼永遠也彆想普及推廣。最多,也就能保留形式而已,比如中國人采用基督教婚禮儀式,穿婚紗交換戒指對著天父盟誓。又比如大家一起過聖誕節,但這個聖誕節不會具有宗教意義,僅相當於一個狂歡節而已。”

湯因比有些被說服了,但隨即陷入思想混亂,因為他創造的文明史觀當中,統一宗教是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如果統一宗教理論無法適應於中華文明,那麼有可能,他的其他理論也不適用於其他文明。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