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啦啦啦……”
費雯麗哼著不知名的小曲兒,手裡捧著幾本雜誌,腳步情況地跑回學校宿舍。
“什麼事情那麼高興?”丹妮笑問。
在聽說費雯麗成為周赫煊的女友,並且還參加了王室舞會後,閨蜜丹妮就跟她和好了,經常打聽一些關於貴族的事情。特彆是艾伯特王子居然口吃,把丹妮驚得連連怪叫,哀求費雯麗下次參加貴族舞會一定要叫上自己。
費雯麗把手裡的雜誌排列整齊,放在普遍上,甜蜜地笑道:“都是關於煊的文章。”
丹妮心頭酸溜溜的,卻露出一張燦爛的笑臉,隨便翻開一本雜誌便讀起來,隻見文章寫道:
“來自遠東的文學家周赫煊先生,近日對莎士比亞戲劇做了新的解讀。周先生認為,隱喻對戲劇情感的體現,依賴於隱喻的概念化,隱喻是我們對抽象範疇進行概念化的認知工具,是理解人類認知能力的重要方法,它讓認知主體在對命題或概念結構的判斷、推理的過程中,獲得意義並體驗戲劇情感……
數百年來,莎士比亞戲劇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各種版本很難保留原汁原味。周先生認為,翻譯莎士比亞戲劇,就是翻譯代表著文藝複興整個歐洲的文明成果的一部百科全書,是再現那個時代的曆史、社會、宗教和文化方麵的大背景,也再現了當時的人們衝破中世紀束縛、超越抽象的存在,以及對現實人類生活、興趣、價值、才能、尊嚴和成就的推崇。
莎士比亞戲劇通過隱喻所反映的一些意象圖式,來表達當時人們對於時代的體驗和經驗,比如《哈姆雷特》代表悲劇主題的疾病意向圖式,以及代表仇恨主題的狩獵意向圖式。
莎士比亞戲劇的認知過程,實際上就是對莎士比亞戲劇的隱喻概念重構的心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莎士比亞戲劇不同的主題意象呈現,需要從以下幾個步驟來分析劇本意義和情感的再現……周赫煊先生對於莎士比亞戲劇的隱喻的重新解讀,無疑是最近來戲劇研究的重大突破,他給戲劇研究界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丹妮迷迷糊糊的把這篇文章讀完,滿頭霧水道:“我好像還是沒有讀懂。”
費雯麗笑道:“我也沒有怎麼讀懂,但隻要知道煊很厲害就是了。”
莎士比亞戲劇中的隱喻,是一直存在的,也經常有人對此展開研究。但近百年來,“莎學界”因為對悲劇的模仿功能存在與否有爭論,導致對莎士比亞意象和英語的不同見解。
意象—語義學派認為,意象是帶有詩歌特質的悲劇的生命觀法則。克勒曼強調意象形式與內容對劇情發展的關係,幽爾曼把意象看作直觀語言的本質,主張通過媒介來表達思想。
至於牛津學派,一貫認為隱喻沒啥屁用,更覺得莎士比亞戲劇中的隱喻都是囉嗦的多餘句式。
周赫煊現在提出認知語言學概念,並從認知角度來理解莎士比亞戲劇中的隱喻,瞬間就引起整個英國戲劇界的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