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弱國無外交】(1 / 2)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撤出根據地,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兩萬五千裡長征。

常凱申誌得意滿,終於召見日本駐華公使有吉明,並公然對洋人記者放出“中日友好”的言論,引來社會各界的一陣狂噴。

日本方麵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於11月中旬派出考察團,在訪問中國的時候,甚至提出升級使館的建議——希望將兩國的公使館,升級為大使館。

外交使館也是有級彆之分的,大使館為最高等級,公使館屬於第二等級。公使可以直接任命,而大使的任命必須得到對方國家同意。

兩者之間更詳細的區彆,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比如此時的駐美公使施肇基,他雖然代表中國在美國展開外交,但卻沒有權利請求會見總統羅斯福,更沒有權利直接與美國高官談判,除非事先得到了授權。而一旦公使館升級為大使館,施肇基就可以請求會見羅斯福,並直接與美國方麵談判了。

30年代初期的中華民國,好像還沒有在任何國家設立大使館。

日本這次顯然抱有極大的“誠意”,也可以說是迫不及待了,升級使館可以加快外交談判進程。

日本外務省的經濟提攜方案也很有“誠意”,具體包括:

一,對作為“原料供應國”的中國,給予人力、物力援助;

二,日本得購買中國的原料,中國得購買日本的工業品;

三,中國必須鎮壓排日風潮;

四,中國如需要借款,日本願予以考慮。

此外,日本還準備在上海設立2億元的信用額度,用來“圓滑”兩國間的貿易。

常凱申在看到這個方案的第一眼,差點氣得掀桌子。這尼瑪哪是“經濟提攜”啊,明白著想把中國變成殖民地,想把中國變成日本的原料基地和商品市場。

但戲還是得繼續演下去,常凱申的演技堪稱影帝級彆。兩國談判還未正式展開,他就提前表現出自己的誠意,開始瘋狂壓製國內的反日運動,就連周赫煊的《非攻》雜誌都被迫停刊。

背地裡,常凱申順手就把日本人賣了,讓財政部長孔祥熙給駐美公使施肇基發去密電,聲稱日本願意出巨款幫助中國應付白銀危機,並將共同攜手對付美國。他將日本提出的方案原封不動的發過去,並轉述了日本的態度,“日本人認為,西方國家絕不會有效援助中國,中國是不得不轉向日本的。”

日本那邊也裝得很像,甚至展開了國內宣傳。大阪《每日新聞》刊載了廣田外相的“對華新方針”:若中國願倒向日本,則日本將對中國予以一切可能的財政與經濟上的協助,將中國從一切國際束縛中解放出來。

一時間,中日兩國都在各自國內,展開了“中日友好”的政治宣傳攻勢。

美國那邊還沒有什麼反應,英國首先就坐不住了,提出“國際共同對華借款”,希望英、美、法、日四國一起幫助中國度過白銀危機。

日本外相廣田立即予以激烈反對,說此次事件應該由亞洲人自己解決,歐美諸國沒有資格摻和進來。

英日兩國糾纏不清之際,美國的態度卻顯得很高冷。

從8月到11月,孔祥熙連續五次致電羅斯福。前四次,孔祥熙幾乎以哀求的口吻,希望美國彆再收購中國白銀。第五次就要硬氣得多,或許是日本和英國讓孔祥熙找到了自信,直接致電威脅羅斯福:“如果美國仍不修改白銀政策,必將引起嚴重的後果。”

美國依舊高冷,連回複都沒有一個,而且拒絕跟中國展開談判。最後估計是不耐煩了,終於給孔祥熙回電,然而內容全部都是官方措辭,敷衍了事。

羅斯福其實壓力很大,他連續召開了幾次會議,終於拿出了一個妥協方案,願意將國際銀價壓到每盎司0.55美元以下,並希望儘快與中國代表展開談判。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