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1年2月6日,一支軍容肅整的普魯士王國軍隊開進了施特拉爾鬆德這座西波美拉尼亞最為重要的城市。
城門洞開,無數的城市居民神色複雜地排列在街道兩側,一隊又一隊士兵浩浩蕩蕩地走進城市,他們穿著厚重的製服,肩扛火槍,嚴肅的麵容透露出一股征服者的傲然。
軍隊的步伐鏗鏘有力,揮動的旗幟在朝向風中獵獵作響,在隊伍的後麵還有十餘輛炮車,在馬匹的拖拽下,壓過碎石鋪就的街道,留下兩道深深的轍印。
城市裡的居民被這軍隊的肅殺場景驚得目瞪口呆,他們的頭發被風吹得亂糟糟的,一些怯懦的居民因為恐懼而濕透了衣衫。
士兵們的銳氣十足,鏗鏘的腳步聲,閃著耀眼的刺刀光芒,深深地震懾了全城居民。他們沿著筆直的街道,徑直朝著廣場的方向走去,軍號激昂,兵容齊整。
廣場上的建築物、高高的旗杆上,都已經掛上了勃蘭登堡家族的旗幟,似乎在向整個城市宣告,這裡已經屬於普魯士王國,屬於勃蘭登堡家族。
北風吹過,樹葉摩擦出柔和的噪音,士兵們也在鼓號聲中逐漸離開了廣場,進駐昔日瑞典軍隊的軍營。
俄羅斯權臣緬希科夫在帝國樞密院首席大臣彼得·安德烈耶維奇·托爾斯泰的支持下,挫敗女沙皇兩個女兒伊麗莎白和安娜的奪位陰謀,扶持彼得一世的孫子繼承沙皇之位,是為彼得二世。
“他們雖然舍去了西波美拉尼亞,但是得到了更為富庶的庫爾蘭以及波羅的海東岸大片領土,還有我們的中立態度。”弗裡德裡希·威廉一世悠然地說道:“這樣一來,瑞典人便可以通過控製芬蘭灣和裡加灣,使得他們擁有絕佳的戰略態勢,並對俄羅斯形成兩麵包抄之勢。說起來,倒是瑞典人占了大便宜。”
“怎麼?難道我的小弗雷德裡希出了什麼意外?”弗裡德裡希·威廉一世不由緊張起來。
在接下來兩年時間,瑞典王國大發神威,先後在普斯科夫、諾夫哥羅德兩地與俄軍主力展開會戰,均取得大勝,斃傷俘俄軍超過三萬餘,迫得俄羅斯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和軍隊統帥緬希科夫不得不退往莫斯科。
同時,兩國還就未來波蘭國王繼承權問題達成一致性意見,即瑞典將支持普魯士王國提出的未來波蘭國王繼承人選。
5月下旬,波蘭-薩克森聯軍進逼裡加,使得瑞軍已到了退無可退的境地。
戰場形勢似乎變得對聯軍一方極為有利,瑞軍在多線作戰的情況下,終於開始顯現出頹勢,囿於兵力的不足,不得不左支右擋,進退失據。倘若,此時俄軍再從東線發起強大攻勢,與波蘭-薩克森聯軍遙相呼應,未嘗不能將瑞軍主力儘殲於俄羅斯境內。
兵力稀少的瑞軍主動放棄了葉爾加瓦,退往裡加。
戰爭進行到這個時候,瑞典王國似乎已失去了初期狂飆突進的勢頭,看上去顯得有些後勁不足。
“陛下,瑞典人占據西波美拉尼亞八十多年,也是花費了不少精力來經營建設,自然是舍不得這般離去。”格爾德·穆勒微微一笑,“他們能帶走的不過是一些虛妄的浮財,留下的卻是我們普魯士倚為根基的領土和子民。我相信,經過我們普魯士王國一番苦心經營,必然能創造出數倍乃至十數倍瑞典人帶走的財富。”
“哦,那太好了。”弗裡德裡希·威廉一世高興地說道:“想必,我的小弗雷德裡希一定在齊國見識了不少新奇玩意,多少也幫他開拓了一番眼界。”
原本聯軍挖掘的溝壕就是為了阻擋裡加城中的守軍反撲,防止近戰強悍的瑞軍迫近,以便能夠遠程密集火力射擊,發揮出聯軍數量眾多的威力,但此時已經毫無意義了。
雖然,這些軍隊裝備落後,士氣不高,但憑借其龐大的人數優勢,在與瑞軍的交戰過程中逐漸奪取戰場上的主動權,朝瑞軍防線展開鋪天蓋地的大反攻,陸續收複大片失地。
從1729年10月到1730年四月,俄瑞兩軍陷入了罕見的靜默戰,誰也不主動向對方發動進攻。
這場俄瑞之間的複仇之戰隨著波蘭的加入,立時演化為第二次大北方戰爭。
此次,瑞軍在國王卡爾十二世的統領下,立誌複仇,再次攻入俄羅斯境內,不斷摧城拔寨,數敗俄軍主力,除了首都聖彼得堡尚在苦苦支撐外,從邊界至內陸腹地一百公裡範圍內的地區儘數淪陷,損失兵力超過五萬餘。
隨後,俄軍在緬希科夫的指揮下,竭力避免與士氣日盛的瑞軍展開主力決戰,而是采取步步後退、以沿途城鎮堡壘為依托,徐徐抵抗,逐步拉長瑞軍的後勤補給線,期望以俄羅斯龐大的國土縱深和無窮的人力,複製曾經的大北方戰爭模式,將瑞軍拖垮後,再予以強力反擊。
但謹慎(保守)的俄軍統帥部在聞知瑞軍主力回返後,立時停止了反攻,就地修築防線,玩起來“烏龜流”,想以這種武裝對峙的方式,最大程度消耗瑞軍後勤補給。
不過,在齊國駐普魯士公使的斡旋下,瑞典和普魯士並未展開武裝對峙,並在私下裡開始談判,許以重利,換取普魯士在這場戰爭中保持中立。
格爾德·穆勒聞言,臉上露出會心的笑容。
“陛下……”那名侍從官欲言又止。
可如今倒好,瑞典王國在接受了齊國大量財政和物資援助後,便立時擼起袖子就跟俄羅斯人乾了起來,法國人瞧了要是心裡不吃味,那是不可能的。
想到瑞典軍隊曾經荼蘼過整個波蘭,給這個昔日東歐霸主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以至於國勢至今無法恢複。原先扯皮不斷、從未達成任何決議的波蘭議會罕見的保持了一致性,同意國王組建一支規模達六萬人的軍隊,向瑞軍發起進攻,援救處於頹勢的俄羅斯。
可惜,瑞典王國軍隊卻沒有抓住這一有利機會,集結主力,直搗莫斯科,給予俄羅斯沉重一擊,反而在攻占洛瓦季河畔重要城市大盧基後,分兵數路,在俄境內大肆擄掠,索掠財物,白白浪費了數月時間。
同時,俄羅斯也準備選擇斷尾求生,以全部放棄高加索既占領土的代價,竭力要與齊國-波斯聯軍媾和,從而避免了兩線作戰的窘境。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則是,丹麥-挪威王國的傳統盟友英格蘭正陷入與齊國的苦戰當中,彆說獲得相應的財政援助,就連派一艘戰艦過來幫著站台都是不可能的事。
“陛下,參加齊國皇帝登基大典的使團回來了。”
奧地利人倒是對俄羅斯表示了強烈的支持,但也僅為口頭上。因為,它自個正在跟奧斯曼人互掐,暫時還騰不出空。
至於法國,則對俄羅斯人提出的外交乾涉,選擇了觀望的態度。當年,大北方戰爭進行到尾聲時,法國的態度總體上是比較傾向於瑞典王國的,為了阻止瑞典在波羅的海南岸勢力的徹底崩潰,積極介入調停,並最終使戰敗的瑞典保有維斯馬和瑞屬西波美拉尼亞。
要不是,在聞知俄軍在東線又發起攻勢,瑞軍不得不掉頭北上,說不定會地趁勢掩殺,追擊至波蘭境內,活捉奧古斯特二世。
此舉,讓剛剛扭轉戰場被動局勢的瑞典王國緊張不已,擔心普魯士會如同上次大北方戰爭時期那樣加入反瑞聯盟,遂將本已調往北線攻擊俄軍的瑞軍主力停了下來,暫時入駐葉爾加瓦。
是役,聯軍被徹底擊潰,斃傷俘達一萬二千餘,奧古斯特二世僅在數千近衛軍的保護下,倉惶逃回波蘭境內。
除此之外,俄羅斯還派出數路使者,前往波蘭、普魯士、丹麥、法國以及奧地利,以尋求外部援助。
儘管,起初瑞典王國在圍攻聖彼得堡兩年而不克,並在攻城戰當中,損失了不少兵員和裝備,對瑞軍的士氣造成不下的打擊,但瑞軍在南線戰場,卻勢如破竹,不到三個月時間,便全取庫爾蘭、愛沙尼亞,並在隨後攻入俄羅斯縱深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