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撿便宜的普魯士人(2 / 2)

這個時候,俄瑞戰爭已經進行到第四個年頭了,雙方在聖彼得堡和庫爾蘭展開了數場大戰,超過二十萬的軍隊在千裡戰線上忘我的廝殺。

連招呼都不跟我打一個,就朝俄羅斯境內殺了過去,視我為無物!

故而,法國人雖然沒有應俄羅斯所請,給予必要的援助,但法國政府卻向瑞典發出了一份外交照會,呼籲瑞典停止戰爭,恢複波羅的海地區的安全。

六月中旬,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率領精銳部隊六千餘,在庫爾蘭港口城市利耶帕亞登陸,然後揮兵疾進,置聯軍所攻占的葉爾加瓦而不顧,僅用五天時間便悄然殺至頓兵於裡加城下的聯軍背後。

然而,在隨後的一年多時間,儘管瑞軍在數度擊敗波蘭-薩克森聯軍,甚至還攻入波蘭首都波茲南,但卻始終無法迫使對方投降,展現出難得的韌性。

倘若,任由瑞軍一路進擊,怕是會被對方打到莫斯科城下。屆時,我們俄羅斯人還能往哪裡退?

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在權衡利弊後,決定再次轉移打擊目標,引軍離開波蘭境內,重新殺回俄羅斯。

“陛下,瑞典人將計劃在一周後撤離呂根島。”普魯士王國陸軍大臣格爾德·穆勒來到總督府三樓的露台,站在國王弗裡德裡希·威廉一世的身後,輕聲彙報道。

到了1729年9月,得到喘息之機的俄羅斯陸續收攏各地敗軍,並從後方征召了五萬餘軍隊,使得俄軍總兵力增加至十萬,在北線戰場上形成對瑞軍的巨大兵力優勢。

更讓俄羅斯人雪上加霜的是,戰爭的第二年(1727年),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在內外交困中病逝,但未留下遺囑,引發了一場宮廷政變,使得俄羅斯高層和軍隊統帥部產生一定程度上的混亂,更加劇了俄軍在戰場上的潰敗。

可能是感受到瑞典咄咄逼人的軍事威脅,波蘭國王兼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特二世率先響應了俄羅斯的求援。

說實話,單挑的話,俄羅斯還真打不過瑞典。

率先打破戰場平靜的一方是波蘭-薩克森聯軍,1730年5月上旬,在“強力王”奧古斯特二世的率領下,四萬聯軍跨過波蘭邊界線,攻入庫爾蘭境內,朝葉爾加瓦城(庫爾蘭大公國都城)撲來。

但戰局卻因為一名偉大的統帥而出現根本性的反轉。

1728年10月初,卡爾十二世在北線留下一萬餘兵力,對俄軍轉入戰略性防禦,而他親率主力三萬五千餘,大舉攻入波蘭境內,企圖以雷霆之勢擊垮波蘭-薩克森聯軍,解除後顧之憂,同時也希冀迫使對方退出戰爭。

說白了,兩國就波羅的海地區暫時劃分了勢力範圍,普魯士成功地將瑞典排除出波羅的海南岸地區,從而確立了自己在北德意誌和波蘭地區的主導地位。

此次,瑞軍充分吸取了上次大北方戰爭的失敗教訓,在隆冬來臨之際,並未迅速突入俄羅斯縱深腹地,而是收縮兵力,主動放棄大片已占領的地盤,屯兵於波羅的海沿岸數座軍事據點,等待俄軍主動進攻。

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聞知後,隨即向波蘭宣戰,並先發製人從庫爾蘭方向攻入波蘭境內。

你們瑞典王國當年承了我們法國人的情,保住了不少波美拉尼亞領地,也沒說好好感謝我們——其實,人家瑞典王國已經在國內市場上對法國商人大幅讓渡利益,並以極為優惠的價格出口鋼鐵給法國。如今,你們轉頭勾搭上了齊國人,是不是就不把我們法國人放在眼裡了?

1730年8月上旬,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威廉一世調集一萬餘軍隊入駐北部邊界重鎮梅梅爾(今立陶宛克萊佩達市),密切關注瑞軍動向。

“一周時間,這足夠瑞典人在呂根島搜刮很多財富了。”弗裡德裡希·威廉一世俯瞰著整個城市,嘴角帶著一絲譏誚的表情,“想必,待他們走後,又會給我們留下一個千瘡百孔的領地。”

瑞典人兵分三路,呈鉗形攻勢攻擊聯軍後翼,配合裡加守軍,前後夾擊,就是打算包餃子一樣把聯軍卡在自己陣地戰壕裡,讓他們無法出來。使得數量眾多的聯軍發揮不出優勢,隻能擠在一起,這戰術策略相當狠辣,正命中聯軍弱點。

6月19日上午時分,六千餘將士在瑞典國王的帶領下,分三路猛然攻入聯軍的陣營中。瑞典軍隊閃電般的衝鋒,使聯軍頓時亂作一團、到處都是喊殺聲和聯軍驚慌的叫喊聲。由於戰線過長、聯係方式落後,聯軍根本搞不清到底來了多少瑞典軍隊。

在波蘭議會,奧古斯特二世痛稱瑞典在擊敗俄羅斯後,波蘭所處的危險境地,請求議會允許他征召軍隊,側擊瑞典,以挽救岌岌可危的俄羅斯局勢。

昔日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就曾數敗於瑞典之手,一度被打得懷疑人生。

不過,與二十多年前所不同的是,丹麥-挪威王國因畏於瑞典犀利的兵鋒,而並沒有第一時間加入進來,從而使得瑞典避免了兩麵作戰的危險。

俄羅斯人在獲得了波蘭的應援後,整個國內頓時為之振奮不已。

瑞軍趁著淩晨夜幕的掩護,以極快的速度衝到聯軍防線前,以密集的燧發槍快速射擊,在火槍對射中,聯軍僅堅持了四輪就大敗潰退。

裡加之戰,極大地震懾了波羅的海各國,也引得普魯士王國為之忌憚不已。

城市也重歸安靜,風吹過廣場和城市小巷,最後悠然的消退,仿佛城市、廣場以及士兵們來時的熙攘全部消失在了這律動的聲響裡。

當年,俄羅斯在大北方戰爭中能擊敗瑞典,除了有波蘭、丹麥、薩克森等盟友分擔軍事壓力外,最為重要的因素是利用俄羅斯廣闊的縱深國土,以堅壁清野的模式,將瑞軍拖垮,從而尋得最佳作戰良機,在波爾塔瓦要塞,重創瑞軍,最後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作為跟隨彼得一世征戰沙場多年的軍隊統帥緬希科夫,自然要延循曾經的成功經驗,竭力避免俄軍跟鋒芒正盛的瑞軍展開硬碰硬的較量,命令部隊且戰且退,依托有力防禦工事和堡壘,持續消耗瑞軍的實力和銳氣。

瑞軍在苦尋俄軍主力不獲後,再一次做出了一個錯誤決策。

經過一番秘密協商,瑞典同意將西波美拉尼亞領土許給普魯士,而普魯士則承認瑞典重新恢複對庫爾蘭大公國的控製權。

就在弗裡德裡希·威廉一世意氣風發地暢想王國未來前景時,一名侍從官前來彙報。

一槍未發,普魯士王國不僅儘得西波美拉尼亞領地,還達成了王國的戰略目的,可謂一箭雙雕,坐收漁翁之利。

納爾瓦一役,俄軍五萬對瑞軍八千,結果,四萬多人的俄軍被擊潰,傷亡八千多人,再加上凍死、落水餓死、以及失蹤人數,損失超過一萬五千人。更糟糕的是,軍隊高級軍官幾乎無一生還,七十九名軍官被俘,包括臨時總指揮克魯瓦(戰役前,彼得一世直接跑了)在內的諸多外籍軍官直接降了瑞典。

“陛下,弗雷德裡希王子沒有隨團返回歐洲。”那名侍從官硬著頭皮說道:“據使團泰特羅公爵反饋,弗雷德裡希王子希望在齊國多待些時日,想更加深入了解一番這個海上霸主。”

“……”弗裡德裡希·威廉一世聽了,不由愣住了,“難道,我的小弗雷德裡希被富庶而強大的齊國所迷住了?”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