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溫和而好施的“異教徒”(2 / 2)

聽說,齊國人是多神信仰,其中蘊含了實用性、兼容性和多元化的。

那名漢子雖然還在猶豫,但內心深處已然被商鋪主人說服,比較認同他的說法。

齊國人,應該算是比較溫和而好施的“異教徒”。

近期,齊國人又準備修建一條阿巴斯港至伊斯法罕的鐵路,並延伸出一條支線通往克爾曼。

“我的朋友,你怎麼會嫌貴呢?”商鋪主人極力推銷著,“你這麼想想,若是買一口本地生產的鐵鍋,雖然價格要便宜不少,但那種薄皮鐵鍋用不了多長時間,便會出現裂縫或者破損。到時候,你補一補,修一修,不是還要花出去更多的錢嗎?你要知道,凡是齊國來的商品,絕對都是經久耐用的精品,有著絕佳的口碑。你隻要買回去,肯定不會後悔的。”

“是呀,是呀。”商鋪主人笑著附和道:“你是一個識貨的人,瞧瞧這鍋的厚度,再看看這鍋的材質,絕對用料紮實,製作精良。你要買回去的話,用個十年八年,絕對不會有絲毫破損。”

也就是說,在齊國基本上沒有全民宗教,在這種信仰體係中,無論是哪種宗教,都沒有權利抹殺其他信仰,也沒有權利完全覆蓋所有民族。

換而言之,齊國是一個純粹的世俗化國家。

“無妨。”波斯鐵路督辦白士顯微微一笑,悄聲說道:“反正都是天上的神仙,咱們在這拜一拜,說不定就它順便將我們的心願帶給了土地公公。”

而到了歐洲地區,他們也不介意到天主教堂禱告一番。

對於齊國,波斯人內心是深處充滿了矛盾。

是齊國人將所有波斯人從吉爾紮伊人的魔爪下解救出來,當一座又一座城市被他們所收複時,飽受淩辱的波斯人民無不將齊國人奉為偉大的真神化身,是受安拉之命降臨人間的使者,從而來挽救所有受苦受難的真神教民。

同時,帝國市場也對齊國商品全麵開放,進出口關稅由齊波兩國協商製定,海關也由齊國人指導管理,允許齊國在帝國境內修築鐵路、公路、開發礦產、商人自由通行、國內幾座重要城市還設置了齊國租借地、齊國人享有絕對的治外法權,等等諸多權益。

但受了委屈的波斯人往往隻能強自隱忍,不能做出任何“開罪”齊國人的言行舉止,即使是天怒人怨,也隻能寄希望於齊國人在波斯境內設立的法庭可以公正審判,給受害人一個交代。

儘管來到波斯的大部分齊國人都是態度謙和、溫文爾雅之人,但總有一些“混賬”和“傲慢”的齊國人混跡其中,也會搞出一些民怨沸騰的事。

大毛拉穆薩看著殿內的幾名齊國人不斷交頭接耳,對真神毫無禮敬之意,心下甚為憤怒,但因為對方特殊的身份地位,倒也不敢出言嗬斥,隻能冷眼相向。

難道是坎大哈地區的阿富汗部族武裝又不安分了?

亦或東北呼羅珊地區的納迪爾擊敗了前來平亂的帝國大軍?

小廣場的左側有一座恢弘的真神廟,在十年前吉爾紮伊人屠城時,曾遭到嚴重毀損。後來,克爾曼城被齊波聯軍收複,出於撫慰戰爭中死去的遇難者,城中的居民和附近的部落首領捐獻了一些資金,將真神廟陸續修繕,以便災難深重的教民們禱告祈福。

可是呢,齊國對波斯的扶持和救助也並不是沒有任何目的的。

作為西南重鎮,克爾曼長期為波斯灣、呼羅珊、馬克蘭(今巴基斯坦與伊朗交接處的海岸地區)之間的貿易中心,也是波斯地毯的主要產地之一,吸引了無數外國商人的到來,使得這座飽經摧殘的城市在很短時間裡便恢複了曾經的繁榮和喧囂。

雖然在波斯國內有部分人對齊國愈發影響(控製)帝國的趨勢,抱以警惕和憂慮,但毋庸置疑的是,帝國目前的所處的形式卻根本離不開齊國的“扶持”和“幫助”。

聽說,齊國駐軍司令部還移文總督府,要求地方政府為齊國駐軍征調更多的牲畜和車輛,隱隱有發起軍事行動的跡象。

這幾日,駐克爾曼齊國陸軍後勤部突然加大了糧食、布帛、藥材的購買量,引發了整個市場的物價變動。

帝國的政治、經濟、軍事,乃至文化和宗教等諸多方麵,將不可避免地受到齊國人的指導(約束)和影響(控製),已然不是一個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

他們在解放了伊斯法罕,驅逐了吉爾紮伊人後,便迫不及待地與帝國簽署了一份非常不平等地《齊波友好互助條約》,籍此攥取了帝國無數的政治權益和經濟利益。

在許多有識之士眼裡,齊國通過獲得的上述種種權益,已然將帝國變成了他們齊國的附庸或者是從屬國。

這種情況,不由令無數的克爾曼居民和商人生出幾分憂慮。

可以說,隨著齊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影響力在波斯國內的日益擴大,齊國的商品幾乎獨霸了整個波斯,將那些來自歐洲的商品都擠了出去,並且還隨著一支支傳統的駝隊,深入至裡海沿岸和中亞腹地,成為繼印度、秦國、奧斯曼之後的第四大單一市場,滾滾的財富不斷從這個古老的帝國流向漢洲。

而齊國就在帝國幾欲崩潰滅亡之際,及時伸出了援助之手,動員集結數萬大軍登陸波斯,將殘暴而凶狠的吉爾紮伊人趕出了帝國境外,力挽帝國覆滅之危局。

到了真神教世界,他們會去當地的真神廟去“祈福”、“許願”。

但民生艱難,要是能在商鋪主人這裡多減一點價格下來,就可以為家人多幾頓飽食。

許多克爾曼的居民聽說後,皆為之驚歎不已。

這簡直就是安拉賦予人間的神跡!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