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阿富汗吉爾紮伊人攻破伊斯法罕,俘虜帝國沙阿後,曾迅速席卷除盧裡斯坦、阿拉比斯坦(上述兩地被奧斯曼人占領)和法爾斯南部(該地區為齊國扶持的帝國繼任沙阿阿巴斯三世勢力範圍)幾個省份外整個波斯地區,幾乎完美上演了一場異族入主波斯的精彩大劇,並差點實現了改朝換代。
那個時期,是波斯薩法維帝國最為黑暗的時代,無數的百姓食不果腹,時刻麵臨強.健、搶劫、屠殺、縱火等危險,完全生活在阿富汗老爺的淫威之下。
據粗略估算,自阿富汗叛軍攻入帝國境內,直到最終被齊波聯軍徹底驅逐出帝國的近三年時間裡,大量人口死於戰爭、饑荒和疫病,還有無數的百姓逃離家鄉,成為流離失所的難民,整個波斯的人口總數減少約六分之一(曆史同期,阿富汗人在波斯的統治一直維持至1729年底,造成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損失)。
波斯地區的貿易活動也幾乎處於停滯狀態,經濟形勢急劇下滑,百業凋零,工農業生產萎縮至一個極低的水平。
阿富汗人統治期間,還簽發了許多歧視性的人種分級法令,不同等級的人種受到不同的對待。
第一等人自然是阿富汗人,不論是哪個部族,皆高人一等,成為最頂層的統治階層。
之後是亞美尼亞人、達格金人(生活在波斯西部哈馬丹附近的遜尼派真神教信徒,他們加入了阿富汗部隊)、奧斯曼商人、瑣羅亞斯德教徒、猶太人,最後第七等也是最末一等便是波斯原住民,其他六個等級的人可以隨意奴役欺辱他們。
將軍同意開戰,是為了用己方的犧牲和損失換取勝利的機會。
1731年6月15日,四萬七千餘波斯軍隊兵分四路,陸續彙集於塞姆南東北方一個叫做馬亞梅的小鎮,與納迪爾三萬五千餘主力大軍迎頭撞上。
帝國軍隊的前鋒部隊徹底失敗了,他們未能衝進納迪爾軍的陣地。
但在殺戮開始前的那一刻,士兵們會幻想、恐懼,甚至會驚歎、崇拜。
嗯,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也。
大炮和火槍持續不斷地發射著彈丸,回聲在山穀中重合,巨大的噪聲已經讓人麻木,納迪爾軍還在一次又一次向帝國軍隊開火。
在這其中,盤踞在呼羅珊地區的納迪爾軍事集團無疑是實力最為雄厚、地盤也是最大的地方割據武裝。
帝國軍隊聲勢浩大地殺過來了,“戰場上的衝動讓他們以為勝利就在眼前”。所有的部隊主官謹遵主帥將令,中路和側翼同時衝擊,試圖包圍並從各個方向全殲他們的敵人。
但狡猾的納迪爾卻對帝國中央政府一意推諉敷衍,既不明確拒絕此項任命,但也不來伊斯法罕覲見沙阿,繼續盤踞在呼羅珊,還不斷招兵買馬,攻略周邊,以積聚自身實力。
士兵們也同意開戰,即使會致殘甚至死亡。
然後,當側翼的帝國騎兵部隊衝鋒逼近時,納迪爾軍竟然排列出嚴整的火槍隊形,前方以兩道木質拒馬和無數的陷馬坑阻住騎兵衝勢,所有的火槍手統一打出了一波齊射。
他拒絕了隨軍齊國參謀提出的固守營壘、以己方犀利的火力優勢消耗敵人實力的建議。
若是任由他這般繼續擴張下去,定然會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並最終割據東北,形成與帝國遙遙對峙的局麵。
幾千名勇悍的納迪爾騎兵殿後,掩護撤退的部隊。
故而,帝國沙阿遂決定予以武力征討,引大軍攻入呼羅珊,擊殺納迪爾,俘虜偽沙阿塔赫瑪斯普二世,完成帝國領土事實上的統一。
早在齊國軍隊進入波斯境內,以凶悍的火炮不斷擊敗吉爾紮伊人,並最終幫助阿巴斯三世收複伊斯法罕,納迪爾就深刻意識到火器將是戰爭中的決定性因素,隨後便將它運用到極致,不斷擊敗周邊一個又一個敵人,從而開創出這般局麵。
在納迪爾軍,步兵是整個軍隊中最“波斯化”的部分。他的士兵們儘管出身各不相同,但並非全部都是雇傭軍。
納迪爾軍在此休整了一夜後,並沒有選擇乘勝追擊,反而帶兵撤回了馬什哈德。
步兵主要是來自呼羅珊農業地區的定居波斯農民和年輕的城市居民,他們同樣地在納迪爾統領下,取得了一場又一場勝利,表現出難得的進取心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為此,他與納迪爾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最後怒氣衝衝地帶領侍衛離開了軍營。
納迪爾的後衛騎兵部隊使用弓箭和火槍將帝國軍隊控製在一定距離之外,塵土飛揚中,雙方不斷周旋和戰鬥,儘管帝國軍隊步步緊逼,但納迪爾軍依舊在緩緩撤退,整個軍勢並未顯露出潰敗的跡象。
隨著這場戰役的勝利,納迪爾在呼羅珊地區獲得了極高的聲望。
不過,在納迪爾看來,齊國人來到波斯,所圖不過商貿之利,斷不會為了薩法維王朝跟自己拚個你死我活。
但最重要的是,他們屬於一個集體,周圍都是同伴,很多人是部落同族或親屬、多年的親密夥伴。他們希望自己在他人眼中表現卓越,也做好準備為了同伴去殺人或被殺。
前鋒小規模的戰鬥陸續爆發了,兩支軍隊都在試探對方的情況,試圖尋找一個對己方有利的位置和時機。
占領者的殘暴統治也激起了波斯人民的反抗,一度引發了全國眾多的起義,許多領軍人物都聲稱自己是前沙阿素丹·侯賽因的兒子,或者是薩法維王朝早期君主們的後代。
那麼現在,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納迪爾可能會成為第二個馬哈茂德,將會帶領他們沿著吉爾紮伊人的曾上演的劇情,再次掀翻薩法維王朝,繼而征服這個古老的帝國。
此次馬亞梅會戰,納迪爾戰勝了強大的帝國軍隊,斃傷俘帝國士兵超過一萬三千餘,震動了整個波斯,並在奧斯曼、阿富汗、布哈拉、俾路之,乃至印度等國家和地區引發了一係列連鎖反應。
騎兵大部分是部落成員,很多人還是非波斯裔(甚至還有些人是非什葉派信徒)--阿夫沙爾和愷加部落的土庫曼人、庫爾德人、乾草原土庫曼人、阿卜達裡人及其他。
第一波射擊永遠是最有效的,因為每個人都做好了射擊準備,而射擊過後騰起的硝煙會模糊視線,重新裝填彈藥後容易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