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迪爾利用騎兵的拖延戰術為自己爭取了時間,在高於河穀地勢的塔爾山山坡上提前部署了重型火炮和輕型駱駝火炮(即小黃蜂)。
納迪爾親自帶領主力部隊緊密聚集在火炮下方,嚴令保持安靜、克製火力,直到帝國軍隊進入火炮射程範圍,身體儘量貼伏地麵,沒有他的命令決不許開火。
早在數年前,重新恢複統治的薩法維王朝因為暫時騰不出手來對付他,曾想以政治手段來收服納迪爾,任命他為馬讚達蘭總督,並要求他來伊斯法罕覲見阿巴斯三世。
如此雄厚的本錢,納迪爾自然也生出幾分野心。
據悉,在陣中督戰的偽沙阿塔赫瑪斯普二世曾力勸納迪爾對敗退的帝國軍隊予以銜尾追殺,一鼓作氣打到伊斯法罕,推翻阿巴斯三世的統治。
眼看帝國軍隊靠近了,納迪爾軍的火炮從山間開火,瞬間炮火轟鳴,無數的炮彈直接砸入帝國軍隊的中心,結果造成帝國軍隊緊湊的隊形中“數百名士兵像黃瓜一樣斷成兩截”,首尾不能相顧。
可能是為了避免齊國人的勢力在這次平叛戰爭當中,順勢又延伸至呼羅珊地區,阿巴斯三世接受宮廷中“有識之士”的建議,決定不借助齊國駐軍的力量,完全以帝國新軍和各地征召的武裝部隊為主,實現該軍事行動的最終目標。
部署完畢後,進軍並征服呼羅珊之路已經呈現在加耶迪的眼前,帝國的最高榮耀、沙阿的封賞也將在他勝利班師後逐一實現。
此前,那些來自阿富汗和布哈拉的部族來投順隻是畏於納迪爾的軍事威脅,不得不選擇與他合作,奉獻出部族裡的戰士供他驅使。
但就在波斯各地風起雲湧的反抗大潮當中,還是有數股地方勢力成功地站穩了腳跟,並隨著阿富汗人勢力在齊國人的打擊下土崩瓦解後,逐漸坐大,成為威震一方的地方“強藩”。
更讓薩法維王朝忌諱的是,這個納迪爾居然還收留了偽沙阿塔赫瑪斯普二世,還以他的名義不斷招降收納周邊“不服王化”的地方武裝和部族武裝,並將他們的觸手延伸至塞姆南、戈萊斯坦、馬讚達蘭和亞茲德等幾個周邊省份。
在這場戰鬥中,固然是納迪爾選擇了正確的戰略和有利於己方的戰場,但持火槍的步兵和重型火炮是納迪爾軍的致勝關鍵。
數百匹馬和騎士應聲倒下,在地上苦苦掙紮,後麵的騎兵則踉踉蹌蹌進入彌漫著硝煙和塵土的戰場。
未幾年,納迪爾還不顧帝國詔令,帶兵攻入阿富汗和布哈拉汗國,收降部族數十萬,不僅解除了他的後顧之憂,還極大地擴展了自己的軍事力量,隱隱形成與帝國中央政府割據對抗的局麵。
為什麼?
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很年輕,恣意揮灑青春和熱血,也許還有對紀律的恐懼和對戰利品的向往——將軍允諾,一旦擊敗納迪爾,攻占呼羅珊,將會讓士兵們“放鬆”一段時刻,用於收取戰利品。
納迪爾軍沒有固守陣地,也沒有展開進攻,在雙方主力進入戰鬥接觸之前,他們開始向左側撤退,那裡是河穀的邊緣、塔爾山隆起的地方。
加耶迪立即命令部隊出擊追趕,他認為納迪爾對帝國軍隊的畏懼而準備試圖逃跑,戰鬥勝負已分,剩下的事,就是不停的追擊再追擊,不予納迪爾任何喘息之機,一直殺到馬什哈德城下,一舉平定呼羅珊地區的叛亂。
而現在,納迪爾的實力比昔日的吉爾紮伊人更為強大,軍隊規模超過五萬餘,不僅有彪悍的騎兵,而且還有大量裝備火器的步兵,更兼據有廣闊而富饒的呼羅珊地區倚為根基。
謹慎小心的納迪爾明確拒絕了這位沙阿的建議,認為大軍應該先行返回馬什哈德,將這場偉大的勝利傳至整個呼羅珊和赫拉特,以此彰顯自己的聲威,並招攬更多的地方部族武裝。
兩支軍隊的對峙時間不長,在前鋒小規模戰鬥爆發後的一個多小時,意外發生了。
正午時分,帝國軍隊開始放棄戰鬥,四散奔逃,死傷八千餘人。
由於缺乏合作,再加上起義軍高層領導的私心作祟,這些起義大部分以失敗告終,被阿富汗人以壓倒性的軍事力量將他們各個擊破。
不得不承認,納迪爾選擇了一個理想的戰場,並設置了一場完美的伏擊。帝國軍隊空有兵力優勢和先進武器,但在炮火猝然轟擊下,且受困於地形的限製,根本無法發揮出應有的戰鬥力。
帝國軍隊的將軍們試圖挽回秩序,但炮兵部隊被落在了後麵,無法對前方混亂的部隊實施炮火支援,不論是新軍火槍手,還是側翼的騎兵部隊,簇聚在狹窄的山穀中,不斷承受山坡上納迪爾軍炮兵的轟擊,形勢亂成一片。
十年前,誰又能想到,馬哈茂德僅帶領一萬餘部族武裝就能打穿整個帝國,並在古爾納巴德一役中,重創帝國軍隊,最後攻陷伊斯法罕,俘虜帝國沙阿。要不是齊國人橫插一腳,說不定就徹底完成了改朝換代,實現阿富汗人統治波斯的宏大目標。
因為武器裝備占優,人數也超過對方,更讓人喜出望外的是,納迪爾竟然沒有留守馬什巴德以逸待勞,反而率軍主動出擊,這使得波斯軍主帥加耶迪對勝利充滿了信心。
如果雙方實力懸殊,敵人會撤退,拒絕進行戰鬥。而一旦雙方距離過於接近,撤退會比戰鬥更加危險。
他命令兵強馬壯的兩翼部隊包抄圍住納迪爾軍的側翼,還讓一支由四千人組成的騎兵預備隊做好準備,在納迪爾潰敗的時候,迅速出擊,活捉納迪爾和塔赫瑪斯普二世。
納迪爾的騎兵部隊追擊了十餘裡,再次俘斬四千餘,後麵為防帝國軍隊反撲,納迪爾召回了騎兵,引兵緩緩退往一個叫做法魯巴德的小鎮。
此時的波斯軍隊不再像八年前古爾納巴德戰役中的王家部隊那樣身披色彩鮮豔的裝備,也不像當年那些將領一樣各自為政,而是團結堅定,對勝利充滿信心。
在過去幾年裡,他們跟隨齊國軍隊贏得了一場又一場戰爭的勝利,現在麵對納迪爾,他們仍舊相信,也會如同以往那般,再次成為戰場上的勝利者。
不過,薩法維王朝的身後站著的是印度洋地區霸主齊國,由不得納迪爾不為之謹慎從事。
薩法維王朝的中央政府似乎並非像表麵上那般強大,帝國軍隊也沒有傳說中那般戰力強悍,隻要選擇一個合適的戰場,布置好針對性的戰術,納迪爾軍是可以戰勝他們的。
倘若,自己能取而代之,許以齊國重利,他們必然會改弦易張,像支持薩法維王朝一樣,掉過頭來扶持自己。
所以,在打贏了馬亞梅之戰後,納迪爾決定跟齊國人私下接觸一番。就算不能讓他們改變立場站在自己一邊,那也務必要使齊國人在未來的波斯內戰中保持必要的中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