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投資對象(1 / 2)

看過了喀拉特汗國都城基達的嚴整,也見識了齊屬沙州津門城的大氣恢弘和乾淨整潔,再瞧瞧眼前這破敗而淩亂的蘇拉特城,易卜拉欣·汗立時感到一種強烈的反差。

嗯,沒有齊國人參與建設的城市,好像才是這個地區正常的狀態。

儘管蘇拉特城內仍不缺王公貴族的豪華府邸和商人的奢靡大宅,但更多的則是低矮破舊的木屋和土屋,街道上的路麵也是坑坑窪窪,而且還因為搭建了無數的臨時建築,使得道路顯得逼仄而淩亂。

市井中的乞丐和難民也很多,蓬頭垢麵,神情呆滯,隻有看到有路人經過時,才會強打一絲精神,露出希冀的目光,求得一點施舍。

市場中擠滿了人,棚屋和店鋪擠擠挨挨地堆在一起,售賣茶葉、香料、海產品和各種瑰寶的小攤販擺滿了街道。

混合著咖喱、烤肉和花卉香氣的味道彌漫在空氣中,城市的嘈雜聲和混亂讓人感到眩暈。馬車、行人、牲畜和野狗在擁擠的街道上爭奪有限的空間,時不時會爆發出有錢人的惡毒咒罵聲和賤民低低地哀嚎求告聲。

破舊的建築物向城市四周不斷延伸著,屋頂的泥土和草叢讓人想起了城市的不毛之地。但即使是在這個貧困的城市中,仍有一些華麗的宮殿、商館和寺廟屹立,掙紮著想要顯現出昔日的榮光。

在港口邊緣,停靠著許多海船,船上的水手疲憊不堪,他們將來自世界各地的貨物彙聚於此,然後在市場裡流動,或者輾轉輸往內陸腹地,為這個城市帶來財富和活力。

易卜拉欣·汗搞不懂齊國人為何將他們負責印度地區外交事務的辦公駐地設置在這座城市裡,這裡既不是印度的政治中心,也不是該地區的商業中心,隻是一個日趨衰落的普通港口城市。

難道就因為蘇拉特是齊國曾經最早建立商業據點的貿易港口,故而才一直不舍得離開?

數月前,雖然納迪爾在馬亞梅一戰當中,重挫薩法維王朝軍隊,但對方那支裝備了火器的新軍部隊著實讓納迪爾軍吃了不小的虧。若不是督戰的艾哈邁德將軍擁有非凡的勇氣和毅力,發起側翼進攻的騎兵部隊差點讓這支新軍以密集的排槍射擊給擊潰。最後,硬是付出了千餘騎兵損失的代價,殺入帝國軍隊陣列中,方才使得新軍部隊發生崩潰,繼而一發不可收拾,被納迪爾軍趁勢掩殺,取得最後的大勝。

所以,為了維持軍隊的戰鬥力,納迪爾軍事集團就必須要獲得一個能持續補充武器損耗的穩定來援。

作為“公正”的第三方,齊國願意為他們兩方之間的談判提供必要的指導建議和合適的地點。

戰後,納迪爾並沒有因為部隊損失嚴重,而對俘虜的帝國軍隊士兵展開報複性屠殺,反而將那數千名被俘的新軍士兵全部招降納為己用。

這使得納迪爾軍也籍此裝備了大量火器,從而戰力遠超周邊部落,更是將愚昧而落後的阿富汗人打得抱頭鼠竄,迅速穩定了呼羅珊地區的統治。但是,從這些地區輸出的火器,大多數都是靠“手搓”出來的,不僅工藝水平落後,質量不穩定,而且生產效率極低。

從薩法維王朝新軍手中繳獲的火槍和火炮,一看就是很高級的玩意,不僅射擊速度快、穩定性高,故障少,而且工藝先進,操作簡單,維護保養起來也甚為方便,甚至比從歐洲那邊傳過來的火器質量還要高出一籌。

對於納迪爾所求,想與齊國展開深入的經濟交流,加強彼此之間的貿易往來,齊國人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同意開通赫拉特至坎大哈的貿易渠道,雙方將給予往來商隊(商人)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在十六世紀初,奧斯曼帝國的火器部隊加尼薩利軍團在恰爾迪蘭會戰中大敗強悍的薩法維帝國“紅頭軍”後,在中亞地區便掀起了一股“火器化”風潮。來自奧斯曼帝國的槍炮製作者,將火器製作工藝傳入呼羅珊以及中亞各地。到了17世紀初葉,撒馬爾罕、馬什哈德、布哈拉等城市的火器工匠已經能仿製火繩槍和輕型火炮,安集延、塔什乾、阿什哈巴德就是當時著名的火器走私貿易中心。

不過,火器化部隊雖然戰力遠超傳統冷兵器部隊,但耗費卻非常大,一場戰鬥打下來,士兵所裝備的火槍差不多會有三成以上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再多打幾場,差不多所有的武器都得報廢,需要重新裝備了,而與之配套的彈藥消耗量之大更是讓人咂舌。

據說,在戰鬥開始時,輕敵冒進的帝國軍隊一窩蜂地向前衝鋒,以至於他們的火炮部隊還未來得及跟上來。要不然,在對方數十門火炮輪番轟擊之下,騎兵部隊也不可能快速地突入陣前。即使衝至敵軍近前,那也必然被火炮轟開衝鋒隊形,無法對帝國嚴整的軍陣造成威脅。

在蘇拉特稍事休整了兩天,幾名齊國官員與他們進行了初步接觸。

那些被俘的帝國軍官更是受到極高的禮遇,不僅承諾給予他們不低於薩法維王朝那邊的軍餉和待遇,而且還賞賜了他們屋宅田地和大量奴隸,以使對方能全身心地歸附納迪爾,從而壯大納迪爾的軍事力量。

沒有拒絕,那就意味著無限可能,易卜拉欣·汗對此抱有極大的期待。

當易卜拉欣·汗隱晦地提出,想要從齊國采購大量軍械物資,尤其是先進的火炮和火槍時,齊國人對此明顯有些遲疑,卻沒有直接予以回絕,隻是言及,需將這個要求彙報給他們的上官。

同樣的,齊國人提出了警告,不希望波斯地區的局勢出現重大變動,要求納迪爾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與波斯薩法維王朝進行談判,以解決雙方之間的矛盾和分歧。

而帝國新軍所裝備的武器自然是由齊國人提供的,聽說隔壁奧斯曼人的大部分武器裝備也都來自齊國,在與歐洲聯軍對抗時,都發揮出了極為關鍵性的作用。

所以,要是能跟齊國人搭上線,與他們開展貿易往來,賺不賺錢倒是次要的,但一定要能從他們手中獲取足夠多的武器裝備。

從坎大哈,到津門城,最後來到蘇拉特,跟一波又一波的齊國人會談後,易卜拉欣·汗從中敏銳地發現,齊國人似乎並不是像他們所宣稱的那樣,全心全意地去扶持和幫助薩法維王朝,使其重新煥發帝國榮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