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雖然第一次海底電纜鋪設未能成功,但也有很多收獲,最起碼證明了電纜在海底環境下的通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在隨後的幾個月,參與實驗的學者和專家們對船上的放纜機進行了大幅改善和優化,以避免線纜在輸出時再次出現斷裂狀況。
當年九月,建業至小門島海底電纜鋪設成功,並在隨後的半年時間裡,信息傳輸也保持了既有的清晰和穩定。
泰平二十四年(1728年),齊國開始鋪設距離更長的海底電纜,這次實驗的目標選定為南都(今墨爾本)和南嶼郡(今塔斯馬尼亞島),鋪設距離為二百七十多公裡,而且還是在風高浪急的南嶼海峽(今巴斯海峽)之中。
此次海底電纜的鋪設工作采取的是兩艘施工船對向作業,同時出發駛向預定的中間地帶,到達後由技術專家和工人將電纜連接好,然後兩船分彆向南都和南嶼郡出發鋪設電纜。
當時正在南嶼郡休養的泰平帝對此非常期待,甚至還讓自己的侍從官擬定了一份祝賀電文,待海底電纜鋪設成功後,便會在第一時間向南都傳送。
然而,駛往預定彙合點的第二天,從南都出發的那艘施工船遭遇了一場巨大的風暴。它本是一艘裝備精良、經受過海洋和戰爭各種考驗的齊國海軍風帆主力戰艦,但由於這次任務進行了改裝,這艘退役的艦船差點在狂風巨浪中沉入海底。許多船員受傷,船體也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好不容易趕到預定的彙合點,卻發現數千圈寶貴的電纜受到了嚴重的毀損,有的電纜亂成一團,有的電纜的保護層被磨破、劃破。
一次精心準備的海底電纜鋪設計劃卻被糟糕的天氣意外打斷,讓兩邊期待電報連通的人們沮喪不已,更讓準備傳送世界上第一條跨海電報信息的泰平帝也大失所望。
是年十一月,太子監國墜馬薨逝,引發了帝國數十年來最大的政治危機,泰平帝遂攜皇太孫匆匆匆匆趕往長安主持帝國政務,穩定朝局。
而南都至南嶼郡的第二次海底電纜鋪設工作也於此時重新展開,在沒有官員和民眾的關注下,兩艘施工船再次相對駛向預設地點。
11月29日,兩艘船尾對尾連接好電纜,沒有儀式,沒有歡呼,在所有人都沉默以對的氣氛下開始向海裡鋪設電纜。
兩艘船各自鋪設了一百三十多公裡的電纜後,分彆到達了南都城和南嶼郡的信宜(今塔斯馬尼亞史密斯頓)小鎮,但海岸邊並沒有熱情迎接的人群,所有人都在密切關注長安城的局勢演變,這麼一次偉大壯舉就如此無聲無息的完成了。
經過數日的連續信號傳輸,南都和信宜皆能準確無誤的收到對方發來的信息,由此證明在海況惡劣的海域,電纜仍舊能正常工作。
那麼,接下來就可以鋪設距離更長、海況更為複雜的海底電纜了,未來世界信息的瞬間傳輸將得以完美實現,神話傳說中的順風耳亦將成為現實。
齊國又將開啟一個新的科技曆史篇章。
然而,就在呼喚聲還未結束之際,南都至信宜的電纜傳送信號卻突然變得混亂不清,無法辨認。
12月15日以後,南嶼海峽兩岸再也沒有傳來任何一條清晰的電訊號。
這真是見了鬼了!
為了保證海底電纜傳輸信號的穩定,所需要電纜必須非常結實,不能斷裂,但同時,又必須非常柔軟,否則很難鋪設。另一方麵,它的工藝必須十分精密,否則,一點點瑕疵就可能導致電信號的不穩定和中斷,其技術要求比陸地上的電報線纜高多了。
既然海底電纜鋪設成功,而信號傳輸卻出現了問題,那麼一定是線纜的生產製造存在瑕疵。
當然,也有可能線纜的保護層出現了破損,以至於影響了信號的清晰程度。
於是,不甘心的電報專家和學者們重新委托線纜工廠生產一批質量要求更為嚴格的電纜,準備重新鋪設海底電報線纜。
但作為項目主持人身份的皇家科學院卻因為皇帝繼統、皇室基金多位主事人變動等多種原因,遲遲不能獲得專項撥款而無法推進海底電纜的再次鋪設工作,使得這項工程暫時擱置下來。
永隆元年(1730年)七月,帝國皇帝登基大典結束後,皇室和政府的一切事務皆回歸正常,皇家科學院在獲得大量撥款後,隨即恢複了海底電纜的實驗鋪設工作。
9月,一條新的海底電纜重新在南都和信宜兩地鋪設完成,並且經受了數月的考驗,獲得了預期的成功。
在今年3月至5月,漢洲本土分彆連通威遠島和宣化島的海底電纜也相繼鋪設完成,使得帝國的政令和信息首次直接瞬時通達海外領地,這意味著帝國對邊遠領土將實現更為有效的統治和管控。
而就在“延鋒號”客輪駛離廣寧海峽,進入浩瀚的北海(今帝汶海),朝漢洲本土行發時,數艘海底電纜施工船正在印度洋東南海域相向而行,準備鋪設一條黔州昌寧(今南非德班市)至漢洲本土桂州(今澳洲珀斯市)的海底電報線纜,從而將那片充滿黃金和鑽石的海外領地與本土緊密連接,成為帝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隨著通訊科技的發展和進步,齊國人正在將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是越來越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