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偉大的跨海電纜(1 / 2)

1731年11月2日,風和日麗,“延鋒號”經過汶島(今印尼邦加島)後不到一天,便駛入了狹窄的廣寧海峽(巽他海峽)。

廣寧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位於金州島(今蘇門答臘島)和開化島(今爪哇島)之間,是南洋諸島經印度洋,至東非和好望角乃至西非、歐洲的海上要衝。

早在第二次漢荷戰爭前夕,齊國便於當時的萬丹王國偷偷地簽訂了同盟密約,並順勢把海峽東側的廣寧(今爪哇島西側的芝勒貢市孔雀港)租借過來,將其打造成了一座堅固的堡壘,從側後方威脅巴達維亞。

1659年齊國又通過萬丹戰爭,強行割取了萬丹王國海峽西側的楠榜地區,並將之並入廣寧總督區,從而徹底地控製了這條狹窄的戰略水道。

之後,隨著萬丹王國的覆滅,其國土大部分成為廣寧總督區的轄地。待荷蘭東印度公司將巴達維亞及周邊殖民領地悉數轉交給齊國後,遂將該地也納入廣寧治下。

整個廣寧被陸續劃分為五個府、二十六個縣,再加上汶島、白錫島(今勿裡洞島),麵積超過八萬平方公裡。根據永隆元年(173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該地區人口規模五十七萬八千餘,工農業生產較為發達,居民生活水平雖然不如漢洲本土,但在諸多海外直轄領地內,也算是中等偏上的水平。

永隆元年六月,內閣撤銷廣寧總督區架構,設立廣寧省,結束了該地區長達六十多年的軍政一體化模式。

廣寧地區農業生產主要以油棕、橡膠、水稻、木薯、可可、黑胡椒、咖啡、玉米、甘蔗等農作物為主,也是該省主要的出口商品。包括省城廣寧在內的數座城市,均建有大量的圍繞當地農產品生產的工廠,為整個廣寧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同時,廣寧也充分利用本地區絕佳的區位優勢和關鍵航線節點位置,使得廣寧、昭平(今印尼班達楠榜市)、永安(即巴達維亞)成為該地區主要的商品集散地和物流航運中心,吸引了眾多海內外投資商人的青睞。

故而,每日間通行廣寧海峽的商船絡繹不絕,其繁忙景象絲毫不亞於馬六甲海峽。

“那兩艘船是做什麼的?怎麼長久地停駐在海上,卻沒有絲毫動靜?”

站在延鋒號的船舷邊上透氣的潘廣峰伸手指向遠處停駐的兩艘大船,觀其型製,似乎也不像正在作業的大型漁船,而且隱隱約約地還看到船的甲板上高高的豎起了一個巨大的支架,一根長長的線束正在不斷地放置於海中。

“應該是鋪設海底電報線纜的施工船。”延鋒號船長曲炳泉舉著望遠鏡仔細觀察了一會,然後將其遞給了潘廣峰,笑著說道:“若是猜的不差的話,一艘是施工船,另外一艘是保障輔助船。”。

“哦,我們已經解決了海底電報信號傳輸不穩定的問題?”潘廣峰接過望遠鏡,朝那兩艘船看了過去。

“一年前,我從本土前往印度時,好像聽說建業至宣化島新鄉(今東帝汶蘇艾小鎮)、海角(今澳洲北部巴馬加小鎮)至威遠島延津(今巴布亞新幾內亞南部達魯市)的兩條海底電纜已經鋪設完成,經過幾個月的連續運行,信號傳輸基本穩定。如今,看這兩艘施工船的樣子,應該是鋪設開化島至金州島之間的海底電纜。這麼看來,國內應該是開啟了大規模鋪設海底電報線的工程。”

“也不知道何時能鋪設一條通往印度、波斯乃至歐洲的海底電報線纜。”潘廣峰放下望遠鏡,笑著說道:“如此,數萬裡之外發生的任何重大事件,便可瞬息傳至漢洲,傳到長安,陛下和內閣諸公便可在第一時間做出及時而有效的決斷和處置。到了那個時候,我齊國的影響力必將百倍千倍的提升,甚至可足不出戶而遙製全球任何地區。”

“以咱們齊國的國力,隻要政府下定決心,將海底電報線纜鋪設到歐洲想來也要不了幾年。不就是將生產出來的線纜直接投入海中嘛,多簡單的事!”

“若是簡單的話,也不至於在電報正式投入使用後,到現在七八年過去了,才開始鋪設海底電報線纜。”潘廣峰淡淡地說道:“科學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我們這種外行人可隨意揣測的。在某項技術成功應用之前,其中的探索和試驗,也不知道經曆了多少次失敗和挫折,方有我們能看到的輝煌和大成。”

泰平十九年(1723年)10月,長安至大興之間的有線電報成功連通,並互相發送了一條清晰而明確的信息,由此進一步突破了人類在時間和空間的限製,實現了長途距離的信息傳輸。

在隨後的數年時間,在政府和諸多商業資本的聯合推進下,有線電報迅速在國內及海外領地鋪開。僅僅過了五年,漢洲本土及臨近的威遠、宣化、靖平(蘇拉威西島)、開化、廣寧等海外領地的所有府城皆開通了有線電報,極大地促進了地區之間的信息交流。

在陸地架設有線電報的同時,帝國工程院、皇家科學院、長安工業研究院、黑山工業研究院等多家科研機構開始研究和試驗如何鋪設海底電報線纜,以連通本土和海外領地之間的信息傳遞。

泰平二十二年(1726年),在工業科技產業部和黑山工業研究院的聯合主持下,第一條實驗跨海電纜從建業到小門島(今澳洲北部巴瑟斯特島)開始鋪設。

這樣工程可以說是毫無先例可以參考,所有的工作也都屬於探索階段,即使如此,跨越一百多公裡,鋪設世界上第一條海底電纜絕對算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這完全是一項幻想式的冒險,這個時代沒有人知道這一百公裡的海底是什麼樣,這又軟又有韌性的電纜材料能不能保證電信號的傳輸,鋪設需要施工船在海上至少三天時間,過程中又會遭遇什麼樣的惡劣天氣,總之各種不可控因素纏繞著這個工程。

需要被鋪設的線纜被提前繞進一艘船的內艙,一個風平浪靜的日子,由數艘物資保障船陪伴,施工船在岸上眾多官員、學者和百姓的歡呼聲中,駛向了大海。

在施工船的鋪設過程中,數名電磁學專家在船艙中與岸上的同伴不斷進行實驗交換著訊號,雖然海岸早已看不見,但訊號依然很清晰。

施工船從淺水區進入深水區,線纜不停地從船下進入海底,一天一夜過去了,四十多公裡的電纜已經鋪設完成,信號依舊清晰而穩定。

但是,到了第二天夜裡,意外的事故發生了。電纜不知何故,突然從絞盤上滑落,並且無法找到電纜從何處斷掉的,更不可能從深海中將電纜拉起來重新接上。

於是,施工船和伴行的物資保障船隻好灰頭灰臉地返回建業港,讓翹首以待的觀眾失望不已。

這次失敗,損失了六十多公裡電纜,約三萬元的實驗成本。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