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鋒號”客輪在離開錫蘭島後,中途並未在夷陵群島(今印度安達曼群島)的幾處小港停靠,而是一口氣駛到了亞齊。
當然,“延鋒號”也不打算在亞齊這座飽受戰火蹂躪的港口多做停留,在稍事補充一些食水物資後,便駛離了這座仍舊處於軍事管製的城市,徑直朝馬六甲海峽而去。
在短暫停靠的半天時間,從亞齊港上來了數十位新乘客,除了幾名貿易商人外,其他的皆為調職的政府官員和除役複員的陸軍官兵。
兩年前,亞齊素丹國王騎著裝飾華麗的大象,帶著大群侍從前往郊外遊獵。卻不想,在一條小河邊遭到兩名偽裝成漁夫的凶徒行刺,一把尖利的鐵叉刺穿了這位殘暴素丹的腹部,裡麵的腸子流了一地,然後在無儘的痛苦中死去。
隨即,亞齊王城以及全國各地爆發了大規模的平民暴亂。
暴民們拿起各種簡陋的武器,口中高呼“安拉”的口號,四處襲擊王國官員和齊國移民定居點。他們在攻陷村鎮市集後,會將捕獲的亞齊官員和齊國移民以最為殘忍的方式殺死。
曾經恭順的宗教領袖和阿訇,奮臂高呼,以保衛真神教,驅逐入侵的異教徒為口號,鼓動信徒們發動大規模的抗齊滅奸“聖戰”,恢複亞齊王國的獨立自主和真神教至高無上的地位。
在很短的時間內,整個亞齊王國的局勢便陷入極為混亂的景象,除了亞齊王城、急水灣(今印尼司馬威市)、蘭沙、棉蘭等幾座重要城市尚在齊國控製下,幾乎亞齊全境都被暴民所席卷,甚至一些部落首領和地方王公也參與到暴亂當中,更進一步加劇了局勢的惡化。
齊國駐亞齊總督吳光敏一邊命令各地駐軍堅守所在城市,收攏和保護齊國移民,防止暴民攻陷大埠重鎮奪取軍械物資,一邊派出信使急報本土,同時還急征檳島、馬六甲、淡馬錫,以及廣寧、開化等地駐軍和鄉兵前來撲滅亞齊暴亂。
很明顯,亞齊國王殘暴無道的行徑和齊國人愈發露骨的殖民入侵活動,已然激起了亞齊人的強烈不滿,在有人舍身行刺亞齊素丹國王後,頓時引爆了亞齊人的反抗怒火。
泰平十一年(1715年),第一次亞齊戰爭結束後,齊國人扶持了一位“溫順”的傀儡素丹,然後還在亞齊境內各個戰略要點和重要城市駐紮軍隊,以此來加強對亞齊王國的控製力度。
從那時起,亞齊便幾為齊國的殖民領地,境內的金銀礦、煤炭、木材被齊國人瘋狂掠奪。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齊國商人在亞齊境內大肆圈地,清理砍伐林地後,興建大大小小的橡膠種植園和棕櫚種植園。
隨著一座座礦山和種植園的建立,大量齊國移民湧入亞齊境內,不斷擠壓亞齊人的生存空間。
不得不承認,這些新來的齊國移民非常勤懇,也善於經營,從剛來時的一無所有,在短短十幾年時間,便蓋了漂亮的房子,開墾出肥沃的農田,也養殖了大量的牛羊牲畜和家禽,日子過得美美滿滿。
但是,這些齊國移民全都是異教徒,他們不信仰真神教,不做禮拜,也不每日向安拉禱告,更是在亞齊王國傀儡政權的縱容和齊國軍隊的庇護下,不斷侵占亞齊人的土地,欺壓侮辱當地的亞齊百姓。
在當地亞齊人陷入普遍困境時,這些齊國移民不願意拿出自己多餘的糧食和錢財對他們予以應有的資助,反而漠然以對,坐視亞齊人陷入的貧困和落魄。
在有心人的蠱惑下,無數的亞齊人相信,正是齊國人的到來,才導致了他們的悲慘境遇和苦難生活。
在這個世界上,財富應該是恒定不變的,若是齊國商人和移民拿走了太多,那麼留給亞齊人的財富必然會急劇減少。
我們亞齊人之所以日子過得越來越差,都是齊國人造成的!
第一次亞齊戰爭,齊國所麵對的敵人是亞齊素丹和最高宗教領袖率領的王國軍隊和部落武裝。在成功俘獲了亞齊素丹、擊殺了真神教大長老後,反抗勢力便土崩瓦解,在大軍的震懾下,基本上就穩定了亞齊的局勢。
但此次暴亂,卻是一場幾乎波及亞齊全境的全民暴動,參與者有真神教長老,有地方部落首領,也有普通真神教信徒,甚至還有不少王國官員和士兵加入其中。他們的武器極為落後,火器數量也很少,大部分都是冷兵器,還有不少暴民僅持著鐵鍬、鋤頭等農具和削尖的木棍。
但就是這樣子的烏合之眾,猝然發動下,著實讓齊國人有些手忙腳亂,應對失措。許多孤立的移民定居點和種植園被暴民攻破,所有被捕獲的齊國人遭到極其殘忍的虐殺,一切的財物也被搶掠一空。
在屠滅了一處齊國移民定居點後,這些暴民手會中揮舞著死者的人頭,瘋狂地撲向下一個定居點,宛如一頭頭凶虐的野獸。
為了防止暴亂繼續無限的擴大和蔓延,齊國駐軍解除了亞齊王國大部分軍隊的武裝,勒令這些士兵全部待在軍營,禁止隨意外出。
當齊國各地援軍陸續抵達亞齊後,大規模的平叛行動隨即展開。
麵對全副武裝的齊國軍隊,暴亂的教民雖然竭力反抗,奮勇作戰,但終究是於事無補,被各路平叛大軍逐一擊潰,紛紛四散於野。
僅三個多月,在齊軍強大的攻勢下,亞齊境內大規模的暴亂便被平定,局勢也得以初步恢複。
但許多冥頑不靈的暴民卻躲進密林深處,與齊國軍隊展開遊擊戰,借助山林地形的掩護,對附近的村鎮和公路頻頻發動突襲,讓齊軍官兵防不勝防,疲於奔命。
為了徹底鏟除亞齊境內的反抗勢力,齊國不斷往亞齊增兵,從最初的六千餘官兵,增加至一萬五千多人,誓要一勞永逸地解決亞齊。
亞齊王國的這次大規模暴亂,波及範圍之廣、破壞力度之大、齊國移民死傷之多,無不讓齊國上下為之側目,也成功地激起了齊國人的憤怒。
儘管齊國早在數十年前便開始逐步蠶食和吞並蘇門答臘島,但囿於消化吸收的南洋領地太多,導致分配至這座大島的移民數量非常有限,而且著重開發的殖民領地也大多都位於廣寧(今蘇門答臘島東側的楠榜省)、宣平(今南蘇門答臘省、占碑省以及邦加島、勿裡洞島等地區)等島嶼東部地區,使得島嶼中部和西部的控製力度不是很大,多以保留部分土邦王公的傀儡統治為主。
截止永隆元年(1730年),齊國往亞齊的移民數量不過五萬餘人,撒在十餘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猶如泥牛入海,根本無法控製這麼一大片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