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門閥世家(1 / 2)

“讓窗戶開著吧。……車廂裡太悶了。”

在沿海鐵路雲陽段,一列火車正噴吐著黑煙,高速行駛在雨霧當中。位於火車中部皇家專用包廂內,皇後畢氏靠坐在一場柔軟的皮椅上,手上捧著一本《東方畫報》,有一搭沒一搭地翻看著。

很明顯,皇後的心思並沒有在《畫報》上,眼神有些飄忽,手指無意識地在皮椅的扶手上輕輕地敲擊著。

一名中年貴婦看著皇後神思不屬的樣子,微微歎了一口氣,站起身來,走到窗前,就要將車窗關閉。

高速行駛的火車將外麵的雨絲不斷卷入,已然將窗簾打濕,並在窗前的小桌上覆蓋了一層水霧。

卻不想,她的這個行為驚動了陷入深思中的皇後,然後溫言阻止了她的關窗動作。

“皇後殿下……”畢文蓉看著皇後,欲言又止。

“三姑,你勿要再勸了。”皇後畢氏輕輕搖了搖頭,正色地說道:“陛下的決定,帝國的法令,我們誰都不能違逆,更不要去試圖抗爭。……唉,畢家風頭太甚,是該保持隱忍低調了。要不然,還要麵對陛下更為嚴厲的打擊。”

“皇後,你也是畢氏子弟,何至於此?”畢文蓉聽到皇後這般決絕的話語,心中甚為不滿,語氣中也不由帶著幾分情緒。

“三姑,你也知道我姓畢。”皇後畢氏冷冷地瞥了她一眼,將手中的《東方畫報》合上,然後重重地擲於身側的小幾上,因為用力過猛,畫報順著幾麵滑落到地板上,“民有俗語,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我雖然身為畢氏女子,但既然嫁入了齊氏,自然為齊氏婦人,要為夫家所思所慮。況且,我現為齊國皇後,豈不是更應該諸事皆以帝國利益為重?”

“……”畢文蓉聽罷,呆了呆,隨即便意識到自己的失態,連忙屈身一躬,話語中也帶著一絲惶恐,“皇後殿下,是臣婦唐突了。”

言語衝撞一國之母,這要擱著在大秦,可是大不敬的罪名。

雖然我齊國皇室禮製自太祖皇帝時期,便定得非常寬泛,向來不以言語冒犯或者行為衝撞,動輒以大不敬的罪名處罰“逆君之人”,但皇家自有威儀,可不能因為仗著親戚關係,便可疾言以對皇後。

惱了皇家,自有諸多手段來拿捏你!

況且,這位畢氏出身的皇後,自幼酷愛文史,喜看書籍圖傳,見多識廣,而且生性簡約,舉事堅毅,絕非易於之輩。

畢文蓉的丈夫裴清林時任郢州(今澳洲紐卡斯爾市)通判,因為被人舉告貪瀆、枉法,遭到監察院的調查。

隨著調查的深入,裴清林的諸多不法問題和瀆職情況被挖了出來,眼見著就要移送大理寺審判定罪了。

作為皇親國戚,畢文蓉怎麼會容忍自己的丈夫被叛罪入刑,平白失了官身。於是,她通過家族的力量,發動各種關係,以乾擾和製止司法調查的深入進行。

可誰曾想到,在活動過程中,卻聽到一個不好的消息,那就是此案已經上達天聽,皇帝陛下已然知曉,準備要嚴辦她的丈夫,以此借機樹立皇帝威信,彰顯帝國法製公正。

於是,畢文蓉便設法尋到太初宮,想通過自己的侄女皇後身份對皇帝施加影響力,同時帶個話給監察院和大理寺,勿要窮追猛打,讓丈夫遭到深入調查,從而得以脫身避罪。

從進宮後就開始遊說不斷,接著又不辭辛勞地跟著皇後巡幸東北、撫慰受災百姓,想著能勸說這位好侄女能解救她姑父於水火之中。

但大半月時間,皇後總是一次又一次地婉言以拒,並且還勸說她,讓自己的丈夫如實交代各種問題,積極退回貪瀆的錢款,從而獲得大理寺的輕判。

這話說的,好不絕情!

那是你的姑父,是你的娘家人,怎麼能輕易獲罪?

這要是將罪名做實了,且不說你姑父可能會被判入監流配,從此斷了仕途之路,就是我們畢氏也丟不起這個人!

雖然,我大齊律法原則是講究的人人平等,法無例外。可那是針對普通百姓,以及沒有什麼深厚背景的草根官員。

我們畢氏什麼身份,什麼背景?

我們的老祖宗畢氏諱懋康,乃是大明崇禎時期的戶部右侍郎,總督江南糧厘事務,後來被太祖皇帝想方設法請來漢洲督導武器專造事宜,更是與宋閣老創辦了齊國第一家大學堂——天工學院,曾任大理寺卿,還是監察院第一任總辦,最後以任內閣資政大臣的名義致仕。

畢氏第二代更是皆列朝堂重臣和地方大員之位,曾祖畢氏諱正行曆任西南總管區大總管、科技教育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副總理大臣,致仕卸任後,曾為泰平帝的顧問老師,輔助其習諳庶務。

而畢氏第三代雖然未曾有任內閣總理之高位,但還是有擔任閣部尚書重臣,更有數人任地方總督和知府大員,顯貴異常。

到了畢氏第四代、第五代,仍舊有諸多子弟任職內閣和地方,繼續沿襲了他們畢家“門閥世家”的政治傳統。

試問,這樣的家族,這樣的世閥門第,這樣的背景,怎麼能被判有罪呢?

齊國建國已愈九十多年,隨著帝國政治生態的發展和演變,陸續形成了若乾政治和軍事門閥世家。他們依靠血緣、聯姻、門生等諸多關係逐步開始把持政府、軍隊以及地方權力,排除異己,政治傾軋,為家族和自身謀取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

後世曾有一則諷刺某超級大國的笑話,裡麵說到:將軍的兒子問他自己能否成為將軍,將軍表示沒問題。兒子又追問自己能否成為元帥,將軍卻回複不能,因為元帥也有自己的兒子。

這個段子拿來諷刺齊國目前逐漸顯露的門閥政治,倒也有幾分貼切。

在建國初期,幾乎所有的內閣僚臣、各部尚書,以及軍隊將領,皆為平民子弟出身,或者靠自己的軍功打出來的。

但到了現在,裙帶關係和門閥政治開始露頭,並漸漸在中央、地方,乃至軍隊中滋生蔓延。

將軍的兒子未來很大概率會成為將軍,閣部尚書的兒子,也有可能會在某個時間爬到尚書的位置。甚至,在齊國的一些鄉鎮村屯,連村長和鄉長也能世代沿襲,壟斷基層組織和政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