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派彆(1 / 2)

1732年4月6日,長安,長興閣。

作為帝國的內閣總理府,長興閣更像是一座環境雅致的東方園林,而不是一棟威嚴壯觀的政府機構。

長興閣臨長興湖而建,裡麵曲徑幽深,有池塘、有樹林、有亭台、有樓閣,更有那雕欄畫棟、粉牆黛瓦,充滿了華夏傳統“江南水鄉”的獨特韻味。

總理大臣和幾位閣僚輔臣便是在這裡管理者龐大的帝國,每日處理著數以萬計的帝國政務,決定著帝國數千萬子民的生活和福祉,也操持著億兆殖民領地百姓的生死和命運,更是牽動著無數國家和地區的政策風向。

這一日,午後時分,位於總理大臣公事房右側的小會議室內,齊聚了十餘位帝國重臣,正在召開一場小範圍內的政事討論會。

帝國監察院院長丘表臣將那份《長安紀事》翻看完後,默不作聲地將其傳遞給右手邊的民政事務部尚書薛永東,然後轉頭看了看坐在上首的總理大臣韓清山。

韓清山麵無表情,頭靠在柔軟的椅背上,目光梭巡著在場的帝國大臣們,眼神在對上丘表臣後,微不可查地頷首示意,隨即繼續看向其他人。

“咳……,閣老,陛下是什麼反應?”科教文化大臣宋思行輕咳一聲,出聲詢問道。

“陛下?哦……,陛下好像沒有任何反應。”韓清山搖頭說道。

“陛下沒有任何反應?”宋思行聞言,不由一怔。

郢州貪腐窩案本來經大興地方大理寺判決後,以為塵埃落地,就此了解了這樁案子。誰知道,數日前,《長安紀事》突然刊登出此案的詳儘情況,包括涉案的官員、涉案的金額,以及案件的整個偵辦過程,最後還有那稍顯……敷衍的判決結果,頓時引爆了國內的輿情。

隨後,各大報紙書刊紛紛轉載《長安紀事》的報道,並邀請諸多學者和專家就此案進行評說和討論。以至於目前,整個案件被弄得滿城風雨,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連市井小民也是一邊喝著酒,一邊口吐芬芳,咒罵著官員的貪瀆和司法的腐敗。

你瞧瞧,郢州貪腐案涉及官員多達四十多人,金額高達二十多萬元,結果到了最後,隻有六人被判有罪,而其他人無需承擔任何刑責。那麼,在蟄伏數年後,這些人是不是就會調到其他地方,繼續為官,繼續貪腐?

這大理寺明顯是在枉法?

還有監察院,有督查糾核官員之責,難道就這麼漠視犯事官員逍遙法外?

朝堂諸公就眼睜睜地看著帝國吏治就這般被敗壞?

皇帝陛下就甘心帝國的基業被此等貪腐慢慢腐蝕,從而危及皇室統治?

一時間,整個社會輿情頓時沸騰起來,各種批評的言論直指國內官場,大肆抨擊官員的貪瀆和大理寺的不作為,甚至還有矛頭指向內閣,認為郢州貪腐是有背景更為深厚的“朝中大員”庇護,存在可恥的利益輸送鏈條。

在這種情勢下,若說皇帝陛下毫不知情,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可誰知,總理大臣韓清山卻說陛下對此沒有任何反應。

陛下的表現有些不正常呀!

年輕人遇到社會不平之事,難道不該義憤填膺,氣衝牛鬥,然後直接下場以抒胸臆嗎?

“陛下會做出如何反應,我等姑且不論。”韓清山緩緩開口,“現目前,我們需要儘快平息這場喧囂沸盈的社會輿情,重新挽回內閣政府的形象。故而,邀請諸位前來議一議,拿出一個切實可行的章程出來。”

“閣老,此番輿情洶洶,我民政事務部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薛永東沉聲說道:“報紙、書刊、話本、等之類的審查權在我轄下的新聞審查司,卻怠於其職,未能及時將郢州貪腐案的新聞報道截獲下刊,以至於造成現在這般情形。”

“事已至此,就不要朔及職責問題了。”韓清山擺擺手說道:“亡羊補牢,未為晚已。且說說,接下來我們內閣如何應對。”

“閣老,我以為,當從明日始,嚴查國內所有報刊書報的刊印內容,凡是有再言及郢州貪腐案的報道一律禁止發表。待過上旬日半月,此番輿情必然漸趨衰減,直至消散無形。”

“強行壓製民間輿論,恐怕有違帝國法令。”副總理大臣、內政事務部尚書曾世學眉頭不由一皺,“我齊國自太祖時期,便倡導民間言論自由,隻要不煽動反叛、詆毀皇室和內閣政府,皆可暢所欲言。薛尚書所言,怕是會遭人非議,惹出更大的輿情。”

“曾閣老,這也是權宜之計呀!”薛永東無奈地說道:“我們總不至於讓整個民間輿情這般不受控製地肆意傳播和蔓延?”

“即使是權宜之計,我也以為甚為不妥。”

“那曾閣老可有妥善的法子?”薛永東歎了一口氣。

“就事論事,哪裡出了問題,就從哪裡解決問題。”曾世學說著,眼角餘光瞥了一下對麵就坐的大理寺卿和監察院院長,意有所指地說道:“此番輿情是由郢州貪腐案引起的,那我們就針對此案,予以再度重新審視。到底是偵辦過程中出了問題,還是司法審判中存在偏差,亦或真有枉法徇私之舉,那就加以徹查,還百姓一個明確的事實和真相。”

“複查郢州貪腐案怕是不妥吧。”大理寺卿卓維東聞言,心中甚是不快,“已然判決過的案子,豈能說推翻就推翻?若如此,哪裡還有一絲律法的嚴正和威信?”

“若是律法嚴正,豈會有此番洶洶輿情?”

“曾閣老所言,是指摘我大理寺枉法徇私?”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