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行路何崎嶇(一)(1 / 2)

薩法維王朝早期戰亂頻頻,經濟凋敝,基本上沒有開展過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直到偉大的阿巴斯大帝即位,隨著大規模對外戰爭的終止和國內政治穩定的恢複,薩法維王朝遂轉入基礎設施建設的高峰期,驛站、道路和港口數量空前增加。

據各種文獻記載,僅阿巴斯一世時期,就修建了一千餘座驛站。這些驛站除了少部分位於伊斯法罕、大不裡士、克爾曼、內沙布爾等大中城市外,大部分主要集中在內陸高原的中心地帶和東南部卡維爾荒漠和盧特沙漠邊緣地帶。

更為重要的是,阿巴斯一世還在星羅棋布地分布於全國各地的驛站基礎上,將其彼此連綴,把各地主要的工商業發達的城市、農業主產區、軍事要塞、邊境貿易中心和沿海港口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南北兩個方向的外貿港口除阿巴斯港外,裡海沿岸的拉什特港、阿斯特拉港以及海灣(波斯灣)沿岸昆港、賈斯克港、恰巴哈爾港等都相繼得到開發和利用。

此外,阿巴斯一世還下令設立專門道路安全維護人員,如果任何商人、旅行者或居民被搶劫,所在地區的總督有責任為他追回損失,或用自己的錢進行賠償。

然而,時移世易,經過一百多年的歲月流逝,昔日強大無比的薩法維帝國開始日漸衰落。整個王朝的行政係統是在其強盛時期由阿巴斯大帝這種獨裁強勢的沙阿設計的,儘管存在其他的權利端,比如省督們擁有一定的獨立自治的權利,但國家的政權中心依舊是沙阿,而且沙阿必須具備堅定、殘酷、獨斷的性格特點,才能保持政府的各項功能正常運轉。

在阿巴斯二世(1642-1666年)統治期間,薩法維王朝曾經出現過短暫複興的跡象,但隨著蘇萊曼一世和現任沙阿素丹.侯賽因執政期間,由於整個王朝不存在嚴重的外部威脅和內部挑戰,他們均沉迷於無儘的享樂,采取了放任不管的行為,越來越少關注政府的運行,將所有的責任和重擔推給大維齊和其他重臣。

毫無疑問,官員中著實不乏有能力者,但看到自己的努力完全得不到沙阿的尊重和褒獎,而其他官員和臣子無視國家利益隻顧中飽私囊時,無疑會讓人生出悲觀氣餒的心思。低效率和怠工的行為,漸漸腐蝕了整個王朝的行政係統。

從布什爾港出發,直至五十公裡外的博拉茲詹小城,道路異常平整,沿途設置了數座可供路人和旅客休憩的驛站,並有一支精悍的騎兵隊伍往來巡視,以震懾可能存在的盜匪路霸。但過了博拉茲詹小鎮之後,道路極儘破敗,幾乎沒有平整的路麵,到處充滿了坑窪,被過往車輛壓碎的虛土,厚達十幾二十多厘米,晴天時,漫天塵土,雨天則是遍地稀泥,無法通行。

布什爾港至博拉茲詹之間的道路,是由齊國商人修築並負責管理維護,主要是方便內陸腹地的城鎮和農莊,為港口源源不斷地輸送糧食、蔬菜,以及其他各類生活物資。

在二十年前,齊國本來計劃是聯合波斯地方政府共同修一條通往設拉子的優質公路。如此,便可以將港口抵達的貨物,直接輸送至這座擁有數十萬人口規模的大城市,加速人流、商流和物流的運轉速度,從而促進兩地之間的貿易活動。

嗯,說白了,就是更為快捷地從波斯人口袋裡掏錢。

但是,薩法維王朝地方政府卻對此並不積極,準確地說,是根本不想為修築這條公路出一個大子。在他們看來,從財政窘迫的地方府庫中拿出一大筆錢,白白地撒在地上,太不劃算,太浪費。總督、大法官、卡迪(真神宗教法官)、將軍,還有供養的數千士兵,哪個不是口袋空空,急需海量的金銀加以填充。

至於修路,愛誰誰去,你們齊國人錢多,那就自個將這條長達一百五十多公裡的“金光大道”修築完成吧。

結果就是,齊國波斯商社在獨自修了五十多公裡,將籌集到的築路費用花光後,抬頭一瞧,嘿,波斯人竟然真的一米公路都沒修,眼巴巴地指望他們將這條道路一直修到設拉子。齊國人立馬就炸了,憑什麼呀,老子來你們波斯是賺錢的,可不是給你們搞建設的。隨即,波斯商社也撂了挑子,停止了繼續投入,最終使得這條計劃中的“交通大動脈”半途而廢。

其實吧,要是薩法維王朝能像埃及那般,允諾將道路兩側數公裡的土地無償交給齊國開發的話,波斯商社也不是不能考慮投入一大筆資金,將這條公路修通。畢竟,除了能收點過路費外,還能通過土地開發,獲得一筆不菲的收入,怎麼著,也能彌補修路的花費。

但“勤於王事”的法爾斯總督對齊國人的建議,直接予以拒絕了。聲言,齊國人要是租借荒僻的海邊漁村港口倒也罷了,畢竟那裡涉及的土地糾紛和宗教爭端會少一點。可一旦深入內陸,牽扯到的農田和百姓無以計數,說不定就鬨出什麼大的事端,進而影響兩國數十年的友好往來。

不過,考慮道波斯境內馬匹駱駝較多,也不愁拉車運貨的畜力,儘管道路爛一點,但也能勉強支撐得起貨物運輸的基本要求。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