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行路何崎嶇(一)(2 / 2)

齊國每年從波斯獲利達千萬元,絕對是齊國環印度洋貿易圈內最為重要的市場之一。以該國不到千萬的人口規模(薩法維王朝巔峰時期也隻有900萬—1000萬),市場容量自然是絕對不如印度和奧斯曼,但由於波斯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性,處於東西方之間、亞歐大陸腹地南北之間的貨物物流非經波斯難以為繼,因此在很長一段曆史時期,過境貿易極其發達,高原上遍布的古老驛站就是陸路交通時代過境貿易繁榮的曆史見證,薩法維時期當然也不例外。

在全球市場興起的早期,途徑波斯的過境貿易就已顯得尤為重要。這一時期,波斯的過境貿易中心數量更多,伊斯法罕、坎大哈、大不裡士以及阿巴斯港等都是當時重要的海路和陸路國際貿易中轉、集散地,伊斯法罕更是陸路過境貿易中心的典型代表。

薩法維王朝東部最大的對外貿易夥伴是莫臥兒王朝,與薩法維王朝相比,莫臥兒帝國的經濟體量更大,生產能力更強,國家也更為富庶,其出口貨物主要是手工製成品,包括棉布、靛藍、硝石、香料、鴉片、糖、絲布、紗線、鹽、珠子、硼砂、薑黃、紫膠、密封蠟和各種藥品。

作為當時東方最主要的經濟體之一,莫臥兒帝國的產品向西出口,無論是海路和陸路都必須過境波斯,沿著陸路通道運抵伊斯法罕,在此中轉再向西一直到地中海東部貿易港口阿勒頗,才能與歐洲商人完成交易。

如果說伊斯法罕是薩法維時期過境貿易的最重要集散地,那麼正在興起的布什爾港則是整個東西方貿易網絡中最重要的國際海洋貿易中轉站之一。這裡不僅是環印度洋的西部傳統貿易中心,更是連接齊國、秦國、南洋諸藩和印度洋貿易圈的中心節點。

一支規模龐大的商隊從布什爾港出發後,一路北上迤邐而行,七十多輛馬車,一百餘馱馬和駱駝,前後綿延近兩裡,車輪和馬蹄掀起的塵土高高飛揚。

李延良騎在一頭駱駝上,整個腦袋被一條波斯傳統的碎花頭巾包裹得嚴嚴實實,隨著駱駝的行進,身體也跟著上下起伏,在煦暖的陽光照射下,更是顯得昏昏沉沉。

布什爾港距離伊斯法罕大概四百六十多公裡,計劃行程二十五天抵達,時間上來看,還是比較寬裕。不過,考慮到波斯境內的破敗的道路,以及可能會遇到陰雨天氣,商隊中的大掌櫃將每日的行進距離儘量控製在二十公裡。

第三混成營兩個步兵連也全部換裝商社護衛隊和隨行夥計的模樣,跟隨貿易商隊,前往伊斯法罕。除了營長和幾個情報參謀知悉此行真正目的外,其餘兩百多官兵隻知道去波斯人的都城,護送齊國公使家眷和一批重要的物資返回布什爾港。

至於為什麼不委托波斯軍隊執行此次護送任務,官兵們私下猜測,可能是信不過那些頭裹大頭巾的波斯軍隊。一個偌大的王朝,連邊疆地區的部落反叛勢力都無法平息,而且還讓人家一次又一次地侵入國內,攻城略地,這般戰力著實堪憂!

“警戒!警戒!”

“停止前進,圍成車陣!”

“全體官兵列陣!”

“……”

李延良一骨碌從駱駝上翻了下來,抱著火槍,迅速將三十多名部下聚合在一起,然後與其他各排布成三列橫隊,擋在車隊的前方。

眯著眼睛朝煙塵滾滾的方向看去,隱約是來了一支數百騎規模的騎兵部隊。至於他們的身份,可能是巡視至此的波斯軍隊,但更有可能是活躍在附近山區的馬匪。

李延良回頭看了一眼,商隊的馬夫和夥計正在奮力地將一架架馬車圍攏成一座簡易的車陣,另一個連百多名官兵在車隊的右前方也布成三列橫隊,與他們一左一右,遮護著整個商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