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九年的戰爭,使得所有參戰國都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大家都厭倦了這種沒有結果的流血遊戲,遂於1697年同法國簽訂《裡斯維克和約》,結束了這場沒有任何贏家的戰爭。
沒有贏家,隻是相對於歐洲各個參戰國而言,隔岸觀火的齊國卻利用戰爭期間的中立身份,貿易觸角不斷向歐洲各國延伸,將生意做得風生水起。齊歐之間的直接貿易額較戰前足足擴大了八倍,使其大發戰爭財,賺的盆滿缽滿。
據英格蘭人估算,齊國與歐洲之間的貿易額很可能超過一千萬英鎊,成為歐洲各國最為重要的貿易夥伴。
若是奧格斯堡同盟戰爭讓齊國的影響力在歐洲得以第一次彰顯的話,那麼接下來爆發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則使齊國的影響力(勢力)在歐洲的擴大,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因為,在這場戰爭中,齊國人親自下場了。
齊國人以美洲領土爭端為借口,向西班牙悍然宣戰,隨即便向西班牙美洲屬地大舉進攻。
在很短的時間內,齊國於南美所立的屬國--慶國就出兵席卷整個拉普拉塔,並奪占了東岸地區(即烏拉圭河與拉普拉塔河的東岸,今烏拉圭一帶),兵鋒直指巴拉圭。
在北美,齊國人非常輕鬆地殲滅了那支孱弱的西班牙太平洋分艦隊,控製了整個下加利福尼亞地區,還順勢奪取了巴拿馬地峽太平洋一側的科伊瓦島、珍珠群島,以及巴拿馬城,隱然有截斷西班牙美洲領地的架勢。
另外,齊國還聯合摩洛哥阿拉維王朝發起了奪取加納利群島的戰役,1703年9月,經過六個月的苦戰,西班牙駐加納利群島總督被迫向齊國-摩洛哥聯軍投降,終結了他們於該地兩百年的統治。
隨後,未過多久,齊國以提供十萬漢洲銀元援助的代價,從摩洛哥人那裡取得了特內裡費島、戈梅拉島、拉帕爾瑪島、耶羅島等四個島嶼的所有權,成功地在北大西洋謀取了一處位置極為關鍵的海上據點。
1704年,英格蘭海軍攻占了西班牙本土南麵的直布羅陀,直接威脅西班牙本土。而齊國人不思專心對法西兩國作戰,卻擔心英格蘭要控扼海峽,進而會影響他們的紅海--地中海貿易,立即針鋒相對,向摩洛哥租借了海峽南側的休達,以為海軍基地。
1707年7月,英格蘭聯合神羅圍攻法國南部的土倫港,再次邀請齊國出兵協助,可齊國人卻借口美洲戰事膠著,無法騰出太多戰力,拒絕參戰,這使得英格蘭人心中老大不快。
就憑西班牙虛弱的海上戰力,根本無法構成對齊國海軍的威脅,在美洲陸地上的戰事,西班牙更是連戰連敗,幾無還手之力。在這種情形下,如何會形成戰事膠著狀態?
說白了,齊國這般行為,就是不想消耗自己的實力,為歐洲人拚命。
到1712年8月,戰爭已進行到十一個年頭(因為齊國的參戰,戰爭進程較原時空少一年),雙方都已筋疲力竭,無力再打下去。遂以法國和西班牙為一方,以英國、齊國、荷蘭、普魯士、薩伏依和葡萄牙為另一方,簽訂了《烏得勒支和約》,結束了這場戰爭。
1713年7月,西班牙又與齊國單獨簽訂《馬德裡條約》,齊國獲得了南美拉普拉塔和東岸地區,在北美,取得了下加利福尼亞,在巴拿馬地峽,齊國則將巴拿馬城歸還給西班牙,但太平洋一側的科伊瓦島、珍珠群島,以及地峽附近的阿蘇埃羅半島被割給齊國。
在整個戰爭期間,齊國除了對西班牙大打出手奪占其大片美洲領地外,從未對法國展開任何一次軍事行動,而且,還在印度洋地區對弱勢的法國東印度公司予以庇護,禁止英、荷兩家的東印度公司對其趕儘殺絕,在法國人麵前獲得了極佳的好人緣。
戰後,當歐洲各參戰國進入百廢待興的重建時,齊國人除了在荷蘭、英國、普魯士、葡萄牙等國進一步擴大貿易市場外,還毫不意外地從法國人手裡也獲得大量商品訂單,木材、糧食、油料、茶葉、鋼鐵、棉紡織品、皮具、機械等商品蜂擁進入法國市場,嚴重擠壓了曾經是荷蘭、熱那亞以及威尼斯等國的市場空間。
兩場規模巨大的戰爭,雖然挫敗了路易十四的擴張欲望,結束了法國在西歐的霸權地位,但不可否認,包括英格蘭、荷蘭、神羅等在內的所有參戰國均實力大損,財政瀕於崩潰的邊緣。
昔日歐洲最為富庶的荷蘭,海上運輸業和國際商業在戰爭中遭到巨大損失,從歐洲最大的債權國,淪為歐洲第三大債務國,其強大的海軍也因軍費不足而在戰後不斷裁剪衰落。國力明顯衰退,逐漸在歐洲強國間的競爭中退下陣來,很快就不再被列入歐洲一流強權之列(1719年荷蘭拒絕參加大國的和平會議)。
英國雖然通過此次戰爭,獲利頗多,取得了西班牙美洲屬地的三十年黑奴貿易壟斷權,以及西班牙海港直布羅陀和米諾卡島的占領,得以讓英國的海軍可以伸入美洲加勒比海與地中海,獲取兩地部分製海權與商貿權。另外,法國也放棄對英國在加拿大北部哈德遜灣殖民地的主權要求,割讓加拿大東部的阿卡迪與紐芬蘭島給英國。
但相較於齊國獲得的利益,英國人卻不免生出幾分嫉妒和惱怒。
齊國除了割取西班牙美洲領地大片土地外,還謀取了加納利群島和地中海南岸等幾處關鍵的海上要衝,使得齊國海軍可以籍此伸入到北大西洋和地中海。同時,齊國還取得西班牙美洲屬地的貿易自由權,從而打破了西班牙延續了一百多年的貿易封鎖禁令。
這場戰爭,法國海軍固然近乎全滅,西班牙海軍也遭到重創,荷蘭海軍亦被嚴重削弱,從而使得英國海軍實力一躍而成為歐洲第一,但更為強大的齊國海軍卻趁機進入地中海和大西洋,成為影響整個地區局勢的主要力量之一。
至此,英格蘭人突然意識到,這個同樣為島國的齊國,隱然已成為他們潛在的最大威脅。雖然,他們還未生出“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這般想法,但在潛意識中,一個強大的外來勢力介入到歐洲的地緣政治當中,必然會對英格蘭帶來某種不可測的風險。
基於這種背景和輿論思潮,那些前往東方貿易的英格蘭商人除了試圖賺取豐厚的貿易利潤外,無時無刻不在想打破齊國對印度洋地區的貿易壟斷地位,以及期望齊國在某個地區陷入巨大的麻煩當中,動搖他們的貿易主導地位。
因而,當英格蘭商人麥克爾·亨利看到一隊疑似齊國正規陸軍的商社護衛即將前往伊斯法罕,便不免生出彆樣的心思,思索著,是否可以籍此做些文章,讓齊國人與波斯人之間產生嫌隙,進而激化他們的矛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