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了,再過兩個月,就要升級考試了,你教的那三個班國學成績如何?”嚴竹梅批改了一會作業,抬頭看著仍在怔怔出神的宋文茹,知道她在擔心沙洲服役的兒子,便有意岔開她的思路。
“還能如何?”宋文茹笑著回道:“現在的小孩子普遍對那些晦澀難懂的古文不感興趣,若非被教鞭強逼著,怕是連課都不好好聽。兩個月後的升級考試,多半會有孩子在國學課程上大量失分,說不定就要留級複讀。”
目前,齊國實施的是八年強製性義務教育,法律規定所有年齡在5--13歲的孩子必須接受教育。
但不少孩子數量較多的家庭為了減輕看護的負擔或者減少托兒機構的花費,往往會將四歲的孩子也送到學校去上課,同時,一些“學習資質”較差的孩子會反複留級,這就使得一個班級裡會出現年齡結構參差不齊的現象。
比如,宋文茹所教授的五年級的三個班裡,就涵蓋了更多年齡層的孩子,從9歲的到15歲的不等。
當然,大多數的學生都是10--11歲。
在五年的小學和三年的初級中學階段,孩子們會接受國語、算術、基礎自然科學(包括淺顯的物理和化學知識)、初級地理、初級曆史,以及手工、繪畫、音樂、體育等課程。
在入學時,所有的孩子會按照教育標準,被分入不同年級。每學期末都會有一場考試,如果通過考核,就能往上升一個標準,如果沒有,就必須複讀一年。聰明的孩子可能會很快升至更高的標準,進入更高的年紀,反之亦然。
在這個時期,齊國的教育內容雖然跟大陸上的秦國,以及歐洲國家有所不同,但在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行為方麵,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即體罰普遍存在。無論是富家公子、小姐所在的精英學校,還是普通大眾的公立學校,大多數老師都信奉“棍棒底下出人才”的信念。
用更人性化的方式來吸引孩子的興趣,並對他們的不良行為進行耐心說服勸導,這隻是少數人才有的態度。教學規模龐大以及學生“資質”的參差不齊,也才從側麵上激勵了體罰的方式。
除了用於加強權威,體罰還被用來確保學生集中注意力。許多齊國的教師們堅定不移地相信,孩子們之所以犯錯,是因為沒有努力學習或沒有認真地聽取他們的建議。為此,在課堂上的孩子們會因為背誦不完整、書寫錯誤、算術錯誤和字跡潦草而被體罰。
毆打和體罰,是用來保持教師安靜、確保孩子們朝正確的方向看以及要求他們坐好或站起來的一種有效手段,尤其是在公共場合。通過這張方式,孩子們被要求聽取老師所說的每一個字。
對學校的矯正方式,不論是政府,還是普通家庭,都認為是一種正確的管理方式。因為,在很多人看來,守規矩和服從管教是一種有必要且被看重的品質,究其原因,其部分是因為這能使孩子準確地遵循指令,並通過自我控製來處理那些無聊而重複的練習,人們認為這樣能讓孩子們成長為守秩序的工人、溫順聽話的農民、服從命令的士兵。
毋庸置疑,許多學校給人的感覺就像個工廠,尤其是在齊國工業蓬勃發展的階段。學校注定會成為生活和工作的訓練場,具備森嚴的等級製度和嚴格的規章製度。
從工廠工人到商社夥計,每個人都必須對權威絕對服從。校園體罰被認為是給那些恣意挑戰人生規則的人的一種教訓,而這種直接表現在身體上的懲罰,則是為了讓他們為即將麵對的現實世界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