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印度人的戰鬥力(2 / 2)

況且,隨同而來的還有一支專業炮兵部隊,配屬了十二門口徑為55毫米和65毫米陸軍輕型火炮,這要是還打不過幾萬烏合之眾,那還不如直接全部解散回去吃土。

在齊國人看來,包括莫臥兒帝國在內的所有印度土邦王國的軍隊戰力水平,從四十多年前,帝國皇帝奧朗則布率軍慘敗於齊國後,便呈現出無可抑製地衰敗和退步。

想當年,莫臥兒帝國的開國之君巴布爾從中亞轉戰印度時,他的大軍在印度諸多土邦國家麵前堪稱無敵一般的存在,所到之處,無不以摧枯拉朽的方式擊敗當麵之敵。他們不僅有強悍的火炮和火槍,還有著中亞、波斯士兵強悍的軍事素養。即便是在戰局不利、將領陣亡的逆風局裡,他們也依然能夠頑強戰鬥下去。

及至阿克巴大帝進行了軍事改革,使部隊的訓練、管理和裝備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更是為帝國在印度開疆拓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可是到了上個世紀中葉,莫臥兒軍隊就在與波斯薩法維王朝爭奪坎大哈的戰役中三戰皆墨,以至於患上了“恐波症”,不敢直麵其兵鋒。在後麵的皇位繼承混戰中,更是多次出現全軍潰散的大敗局。在這些戰鬥中,帝國大軍在順風局麵下個個奮勇爭先,唯恐撿不到功勞,但一旦局勢對己方稍有不利,立刻便會軍心動搖,乃至怯戰而逃。

作為印度的外來征服者,開國皇帝巴布爾賴以起家的軍隊中,將士們多來自中亞的苦寒山地和沙漠地帶。這些人在貧瘠艱苦的環境中成長,培養出了吃苦耐勞、驍勇善戰的優良品質。同時,他們也融合了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的武器裝備、戰略戰術,擁有超越印度當地軍隊的戰鬥力。

但是,隨著他們步步深入南亞次大陸,逐漸紮根印度這片溫暖富饒的土地,便不可避免地被這裡溫暖濕潤的氣候和舒適富足的生活所侵染,戰鬥力開始迅速退化,昔日的艱苦奮鬥精神也漸漸被奢靡享樂之風吹到了九霄雲外。

而且,自阿克巴開始,連續三代莫臥兒皇帝為了穩固統治,大力拉攏印度本地印度教王公,讓越來越多的印度當地人參與帝國軍政事務,並讓他們在軍政係統中擔任要職。與能夠耐受嚴寒氣候和貧苦環境的中亞人相比,享受著南亞溫暖氣候和豐饒土地的印度將士們明顯更欠缺對不利戰況和惡劣環境的耐受力,更沒有開疆拓土的積極性。

與此同時,低種姓士兵們深受森嚴等級劃分的影響,飽受高種姓者的歧視。他們享受不到良好的待遇和訓練,也沒有立功後鹹魚翻身飛黃騰達的機會。這使得他們不但軍事素養不佳,更沒有多少奮勇戰鬥的驅動力。在莫臥兒帝國的曆次戰役中,他們如同炮灰一般被推上戰場,但在真正成為炮灰之前,往往在戰事稍遇不利的情況下,會迅速地潰敗,作鳥獸散了。

齊印戰爭後,莫臥兒帝國更是仿佛被齊國一下子就打斷了脊梁,不僅國內出現各種分離勢力,而且軍隊的戰鬥力急劇下滑。奧朗則布時期,曾經咄咄逼人的開拓勢頭立時戛然而止,而且還開始了一輪又一輪的內鬥。

馬拉塔人、拉其普特人、俾路之人、錫克教徒……,以及那些割據自立的行省總督,都能在龐大的莫臥兒帝國身上撕咬下一塊血肉,從而吸取養分,逐漸讓自己滋生壯大。

在印度境內,齊國人非常小心地控製著各類火器的輸入數量和輸入對象,既要避免某一方勢力的過分壯大,從而擁有再度統一印度地區的實力,又要絞儘腦汁地控製各方進行的戰爭頻率和規模,以免過度破壞當地的經濟民生。

去年爆發的莫臥兒帝國第三次國內戰爭(又稱西北戰爭),不論是莫臥兒帝國軍隊,還是納瓦布王國和班吉那德王國聯軍,雖然也擁有不少齊國淘汰後的老舊火炮,但大部分士兵的裝備基本上是以冷兵器為主,戰爭方式也回到了中古模式,雙方的火炮轟擊過後,騎兵和步兵便操著刀子開始互砍,直到某一方支撐不住。

而我西州駐屯軍中的地方仆從兵好歹也是經過數月嚴苛訓練的近代化火器部隊,還有專業的炮兵加持,在麵對一群連飯都吃不飽的亂民時,若不能一戰將其擊潰,那委實有些打臉了。

“今晚好生休整,明日清晨出發。”江春堂命令道:“我希望,在明天晚上就能進駐木爾坦城。”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