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新的產業(1 / 2)

1724年6月10日,小雨,海峽總督區,汜水縣(今馬來西亞新山市)。

一行十餘人的秦國商人考察團在汜水縣商務署知事靳延林的帶領下,冒著淅瀝瀝的小雨,行走在一片茂盛的橡膠園中,認真細致地參觀考察橡膠的生長情況。

“橡膠樹種植6-8年的時間,便可以割取膠液,頭幾年的開割量較少,一般3-5年後達到旺產期,可割年份大約為30年。”靳延林一邊走著,一邊給隨行的一眾考察人員介紹著橡膠的基本情況,“橡膠樹生長速度在溫度30度左右的環境中是最快的,而我們汜水縣常年高溫,氣候極為適合橡膠生長。每棵橡膠樹月割膠刀次不超15次,一般單株的年產量在4到5公斤左右。按照一畝地大約可以種植300棵橡膠樹來算的話,畝產量可達到1.2噸到1.5噸,以目前的價格行情看,收益還是相當可觀。”

“請問靳知事,這片橡膠林已然成熟,為何不見有農人來割取膠液?”來自秦國的海商蔡洪瑞四下看了看,除了寥寥幾個護衛外,卻不見任何一個農人和土人苦力現身其中,不由疑惑地問道。

“蔡掌櫃有所不知,這割取膠液是有講究的。”靳延林笑著解釋道:“雨天割膠時,會被雨水衝膠,影響品質。另外,溫度過高,水分蒸發快,膠乳凝固快,排膠時間短,也會使得排膠量少。割膠的溫度當在20度到25度為最佳時機,在此溫度下流出的乳膠和乾膠含量會比較高,品質也是最好的。因而,這些橡膠園一般會在淩晨4點到清晨7點左右溫度不高的時候進行割膠作業。不過呢,溫度過低也不一定好,當溫度在18度以下時,乳膠流速會變慢,還會引起橡膠樹產生死皮等病症。”

眾人聞言,頷首稱是。這齊國的官員還是好說話,全然沒有大秦官員那般盛氣淩人,雙方交流起來,態度也是極為和善,仿若平等之地位,讓在場的諸多投資商人感到一種莫名的舒服。

這些年來,跟齊國人打交道時間久了,這重量單位、天氣溫度,時刻鐘點等之類的概念,早已為眾人所熟知,並運用到日常生產何生活當中。還彆說,這般精確描述,給了所有人極大的便利,聽到這些數字,便有了大致的理解。

是的,他們都來自秦國,是一群靠著秦齊貿易而積累了巨萬身價的海商。他們除了在大陸廣置田產,修建豪奢住宅外,還一反傳統,沒有將賺來的金銀堆砌在地窖,而是存入齊國在當地開辦的銀行當中,獲取安全而穩定的息錢。

這種情形,在大陸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齊國開辦的銀行以其實力雄厚,以及絕對的安全性和無理由承兌,而且還有息錢可得,贏得了許多秦國商人的青睞。無論何時,隻要支取不超過兩千兩銀子的款項,齊國銀行都會予以及時承兌(超大額需要預約時間),秦國銀幣、漢洲銀元,乃至金圓券,皆可按照客戶的要求如數奉上。

更為方便的是,他們在海外行商買賣貨物時,可根據存入的款項,獲得齊國銀行簽發的承兌金票,然後於海外任何一處齊國銀行網點都可以支取相應的錢幣,從而避免了攜帶大量金銀實物的煩惱,端是便利至極。

此次他們一行十餘人海商前來馬六甲總督區考察橡膠種植園經營,就是受幾個貿易夥伴之邀,前來齊國海外領地尋求投資機會,為後人謀一份長久的營生。

作為商人,竟然一個個把錢存入銀行,就為了貪圖那點錢息,顯得太沒出息!

在我齊國隨便投資某個行業,最少也有五到十倍的收益,比存銀行獲得的那點錢息不知高出多少。即使,你擔心市場風險,那也可以考慮投資一座種植園,每年獲得的回報,也比存銀行要劃算得多。

你瞧瞧數十年前那些最早經營種植園的投資客,哪個不是躺著就把錢賺了。咖啡、可可、棕櫚油、棉花、蔗糖,這些大宗農產品的市場需求極為旺盛,讓眾多種植園主賺的盆滿缽滿。隻要招十幾個武裝護衛,請兩三個經驗豐富的老農,再“引進”百多十個土人苦力,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躺著收錢,這是多美的事!

近十幾年來,齊國政府為了加速開發南洋領地,吸引更多的外來移民,在經營種植園方麵做出了一些政策調整,除了將土地的租賃權最高可延長至99年,到期後向地方政府支付溢價後可予以續約,而且,還允許投資者全資購買土地,並擁有永久產權。

相較於咖啡、可可、棕櫚油、蔗糖等種植園商品的牛市已持續了數十年之久,橡膠種植園迎來的興盛期卻要晚得多。

因為,關於橡膠的如何利用,齊國人也是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試驗,才陸續開發出一些有效的應用成果。這畢竟是一種在後世應用極為廣泛的物質,更是在齊國太祖皇帝極為重視的情況下,多家研究院和學者對此進行了不懈地努力,直到十幾年前,逐漸搞出了一些比較實用性的橡膠製品,才得以讓橡膠種植園的收益呈爆發式增長。

橡膠樹樹皮內層某種細胞分泌的粘液,就是橡膠所產最為重要的“膠乳”原材料了。采集工人們拿出刀或斧子在樹皮上切個口,然後切口內流出的液體便可被收集到固定在樹上的容器內。這些采集回來的液體是無法直接利用的,必須適當稀釋,然後再加醋酸製作成膠凝,最後再來一道加熱和煙熏的工藝,這才能夠初步利用。

這些加工工藝齊國人也是在多年不斷的摸索實踐中,才逐漸找到了一些加工處理橡膠的方法。比如分析橡膠樹流出的液體中的成分啦,比如如何去處膠乳中的雜質啦,比如如何製作生膠啦等等——其中製作生膠是最關鍵的一道工藝了。

製作者一般都是從放置膠乳的小桶內拿出一根塗滿了層白色膠乳的棍子,然後將這根棍子湊在火盆上麵反複煙熏,使其乾燥。接著再將木棍伸進小桶內,繼續在其表麵塗上一層膠乳,然後再熏乾。如此反複多次,直到木棍上麵積累了一大塊白色膠狀物質後,便將其切下,放置在一旁,經由專人收走。

這個時候,得到的物質便是生膠。當然有的時候還會用一種工藝,即用滾筒反複碾壓膠凝,去處其中的乳清,然後得到厚度為幾毫米的膠片——這也是一種有價值的中間產品。

之後,便是橡膠的具體利用了。早前,齊國人對橡膠利用,除了有太祖皇帝的隻言片語的提點,掌握的第一手資料還是來自於巴西的馬梅盧科人。通過南美慶國從亞馬孫河流域捕捉印第安人,齊國的研究人員才有幸見識到了他們是如何利用橡膠這種東西的。

生活在叢林中的印第安人早早就發現了橡膠的種種妙用,他們知道如何製作較為粗糙的膠片,然後用這種膠片製作成雨鞋;他們還發現膠乳可防水,這在多雨的亞馬孫流域可是一項了不得的功能。沒錯,齊國人就是據此將膠乳塗抹在帆布或衣物上,做出了原始版的雨衣,以為防水裝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