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東歸(一)(1 / 2)

“長歎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9月26日,東返的大秦使團抵達諾夫哥羅德,準備在這座擁有九百多年曆史的古城停駐兩天,稍事休整一下,並等待隨同他們使團前往大秦的俄羅斯商團一起上路。

隨著瑞典王國的攻勢不斷,俄羅斯帝國已經開始在境內做全麵動員,各地的軍隊和新征召的士兵,在沙皇任命的一個個指揮官率領下,一隊隊地朝聖彼得堡和裡加的方向彙集,以阻止敵人進一步侵入俄羅斯腹地。

是的,瑞典王國除了集中主力四萬餘士兵對聖彼得堡發起連續不斷地強攻外,還出動了一支人數為八千餘人的偏師,在海軍的掩護下,突然攻擊了波羅的海最大的商港——裡加。在當地的立窩尼亞人策應下,瑞典軍隊經過兩日激戰,成功占領裡加。隨後,瑞典軍隊橫掃附近駐守的俄軍部隊,殲敵數千,兵鋒開始轉向東北,意圖從側後方威脅聖彼得堡。

俄羅斯帝國全境震動,俄軍陸軍元帥、陸軍總司令緬希科夫獲得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的授權後,發布全國緊急動員令,強製所有符合兵役條件的男子均需到指定地點集合,並在當地兵役管理人員和駐軍長官的帶領下,向帝國的西邊彙聚。

有賴於1705年,沙皇彼得一世所進行的征兵製度的改革,從而使得目前俄國的動員能力得到大大提升。

彼得一世還將服兵役的範圍,從原有的傳統貴族集團和差丁補充模式,轉變成定期普遍性的義務征兵製,即,將俄國兵役義務從貴族集團和城鄉納稅民向那些從不履行任何義務的等級擴展,使得服役人員中不僅有農民(農奴)、小市民(小手工業者和小商販)和商人,還有家奴,甚至神職人員,將俄國的兵役製度普及到了俄國社會的所有下層階級。

根據新的官秩表的規定,平民入伍服兵役,若能取得戰功,將獲得晉升為小貴族的機會。這對廣大貧苦的下層民眾而言,具有不小的吸引力。彼得一世甚至還給了農奴可以不經地主同意就能入伍服役的自由。這些改革措施,增強了俄國下層民眾參軍服役的積極性,令當時急於建功立業的彼得一世獲得了更為充足的兵源保障,從而為贏得大北方戰爭,擊敗瑞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過,俄國的征兵製缺陷也很大,那就是沒有任何有序的計劃和條例約束,更沒有足夠的軍需儲備和供應。比如,在1699年-1725年,俄國政府總共進行過五十三次征兵,其中二十一次主要是在全國納稅民中間進行,另外三十二次則為補充征兵。沉重而頻繁的兵役負擔壓在農民和工商業的居民身上,令他們不堪忍受,再加上令人發指的士兵待遇,使得部隊中頻頻出現大規模的士兵逃亡現象。

為了避免士兵的逃亡,俄國政府直接采取了最為粗暴也是最為殘酷的方法,除了流放、苦役和死刑等懲治措施外,還采取連環保的辦法。除了擔保人之外,士兵的親屬和鄰居也要對士兵逃亡負責。在新兵征集點,征召的新兵還會被戴上鐐銬或在手上刺上十字架,以防逃脫。

由於俄軍的待遇和後勤補給極為糟糕,軍械和給養也是相當匱乏,使得許多士兵因饑寒交迫而死亡的數量要遠遠超過戰場上陣亡的數量。新兵不僅被戴上鐐銬,甚至被長時間關押在擁擠不堪、肮臟混亂的牢房裡,等待分配至各個需要補充的軍團。

當大秦使團從聖彼得堡行進至諾夫哥羅德的途中,便看到無數衣衫襤褸的士兵,宛如囚徒一般,在兵役管理人員和軍官的押送下,戴著鐐銬,腳步蹣跚地走在道路上。他們麵色淒苦,神情沮喪,頭發和胡須亂糟糟的,身體極為虛弱,眼裡也透出絕望,被隨行的軍官隨意呼喝和鞭撻,麻木地行進。

即使沒有一絲軍事經驗的使團人員都能看出來,這些士兵根本未曾受過任何軍事訓練,整個人的狀態也是非常糟糕的,還不如我大秦征調的軍隊雜役和民夫,若是就這麼將他們送到戰場,無異於是送死。

“在沙皇和將軍的眼裡,所有的士兵都是消耗物。”一名深諳俄羅斯內情的通譯人員輕聲說道:“這些士兵的價值,甚至還比不上一杆火槍。當然,依羅刹人糟糕的軍事供應體係,到了戰場上,很多士兵也是分不到一杆火槍的。他們將會被當做炮灰,消耗敵人的火力,為那些精銳的正規軍團和近衛軍充當人肉先鋒,鋪平進攻的道路。”

“奶奶的,就這般不把士兵當人對待,那不得到了戰場上來個臨陣倒戈,調轉槍口,對自己的指揮官乾他娘的!”永定候白承彬嘴角一抽,低低地罵道:“羅刹人就是如此打仗?靠著在戰場堆人,跟敵人搏命?這都什麼玩意呀!”

“永定侯,你若是了解了羅刹人的作戰方式,你怕是更會驚得落了下巴。”一名使團軍官笑著說道:“在我大秦軍中,頭等重要的軍事要領是線列射擊,其次才是白刃突擊。軍中各級將領之所以避免白刃突擊,主要是擔心在這種情況下破壞戰鬥隊形,士兵可能會跑散,從而使得防守方占據主導地位。可羅刹人的將領們並不認為線式戰術是有效攻擊手段,反而認為火力射擊是保證白刃突擊的順利進行,是戰場掩護。他們在戰場上往往打不了幾槍,就會發動白刃突擊,憑借洶湧的人海戰術,擊破敵軍防線。”

“那不純粹是送死嗎?”白承彬撇了撇嘴,看著遠處逐漸消失的俄軍新兵隊列,仿佛像看一群死人一般,“隻要對方線列陣未被突破,你白刃突擊,簡直就是送人頭。哎,那羅刹人在高加索地區慘敗給齊國人,是不是也這麼打的?以齊國人的火力,那還不一頭撞鐵板上了!”

雖然,白承彬從未去過齊國,也未曾見識過齊國的戰鬥模式,但軍中不少從齊國留學回來的軍官皆言,齊軍作戰,火力極為凶猛,數百人的小隊戰鬥模式,配屬的火炮就有數門。若是數千人的軍團作戰,那炮彈更是仿佛不要錢似的,開花彈、榴霰彈、火箭彈、實心彈,還有密集恐怖的近戰霰彈,劈頭蓋臉地會將敵軍陣列覆蓋。當線列步兵發起衝鋒時,那些高大健壯、臂力強勁的擲彈兵,在獵兵的掩護下,勇敢地衝至敵軍陣前,將手中一枚枚小炸彈拋出。經過這種飽和式攻擊,敵軍一般都會陣型潰散,士氣皆無,最終被齊軍擊破,任由其追亡逐北,肆意屠戮。

“對於羅刹人跟齊國人打仗是不是也依賴這種戰鬥模式,我並不怎麼關心。但要是他們在對付準噶爾蒙古人騎兵時,也要這般作戰,那可就樂子大了。”那名使團軍官不無惡意地說道。

“應該不至於。”那名使團通譯搖頭說道:“那些駐守於西伯利亞和準噶爾邊境的羅刹人,可不是沒有任何戰鬥經驗的新兵,都是打老了仗的悍卒和兵油子,對付蒙古人和地方土著,還是很有一套。”

“那他們為何都快被渤海國一路給平推到葉尼塞河流域了?估摸著,再過些年,這羅刹人說不定就跟咱們大秦不接壤了,反而是渤海國挨著咱們北方邊境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