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渤海國的未雨綢繆(1 / 2)

“這些田地為何都荒蕪了大半?”渤海國王瓜爾佳·僧格騎馬駐足在一處山坡上,手中抓著馬鞭指向前方那片長滿荒草的平壩,臉色不由沉了下來,“若是我記得不錯的話,那片田地在七八年前就開墾出來了,而且栽種的還是耐寒的黑麥。如今,田地荒蕪長滿野草,這是什麼情況?”

“回王上,獲得這片田地的農戶,乃是一些歸化的達斡爾人,本身不喜種田,也不善種田。他們便隻顧著放養牲畜和馬匹,閒暇時往山林中打獵捕獸,或者做一些護衛商隊的營生。久而久之,這些田地便就此荒蕪了。”中京府興隆縣(今比奧法布裡卡小鎮,赤塔市以北約20公裡)知縣關仁才上前兩步,立在僧格的馬前,躬身奏道。

“嗯?”僧格聞言,不由皺緊了眉頭,“你等身為地方父母,就未曾對其進行勸導和糾正?”

“回王上,地方賦稅征收皆以銀元計。那些歸化的達斡爾人通過售賣牲畜,買賣馬匹,以及間或山林中獵取的皮毛,皆能收獲不菲的報酬。”關仁才苦笑著說道:“彼輩在繳納地方賦稅後,尚有大量盈餘,可供他們購入足夠的口糧和一些簡單生活日雜用品。至於田間辛苦耕種,卻是懶於動手,是故便將分得的田地荒蕪。”

“古人雲,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安以質為本,質以誠為根。”僧格沉聲說道:“坊間百姓也嘗有言,家中有糧,遇事不慌。我渤海境內,雖然土地廣闊,山河交雜,沃野萬裡,但若是彼輩皆以放牧養馬為生,那國中數十萬百姓何有口糧可食?此等情況,除了中京府,其他各地府縣是否也有諸多這般情形?”

“回王上,黑龍江、精奇裡江、黑龍江等地區,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數十年下來已開辟了百餘萬畝良田。從漢地、朝鮮和日本移民人數也有二十餘萬之眾,皆為吃苦耐勞之輩,田地耕種也甚為精心細致,每年為我渤海提供穀物數以十萬噸,方使得國中百姓溫飽不虞。”渤海國內閣總理杜廣立拱手說道:“但國中各地情況有彆,確有不少歸化蠻人不事農耕,荒廢田地之事。此輩野性難除,空閒之餘,喜好縱馬獵獸,飲酒狂放,卻不願於田地中侍弄稼穡稻穀,讓人徒乃若何!為今之計,內閣將針對此種情況出台係列政策,予以某種程度遏製,其中便有一條,那就是土地撂荒棄耕者愈連續三年以上,將由地方收回其所屬土地所有權,然後再行分配給新來移民。”

“內閣所行之策,我以為甚好。”僧格臉色稍稍緩和了一些,點頭說道:“我渤海國雖說領地廣闊,但人口稀少,唯有夯實國中基礎,穩定民心,方能有所發展。如何穩定民心,那就是讓國中百姓吃飽飯、穿暖衣,還要有遮風避雨的居所。要實現這些,必須要有充足的糧食以作為保證。咱們有了糧,就能招攬更多的移民,歸化更多的山林野人,就能在應對各種危局之時,有足夠的底氣和信心。”

“王上所言甚是!”

“這些達斡爾人雖然飼養牲畜和馬匹,也是為我渤海國貢獻良多,但這絕不是放棄耕地種糧的借口。”

僧格猶記得在幼年時期,整個嶺北地區曾遭遇過一場罕見的暴風雪天氣,城寨屯堡蓄養的牲畜幾乎死了八成,到了次年春夏之交,又來了一次範圍更廣的寒潮,將剛剛出苗的農作物全部凍死。儘管後麵又補種了許多土豆和甘薯,但到了夏秋時節,還是不可抑製地出現了糧食大麵積歉收的現象。

於是,整個渤海國數十萬百姓遭遇了建國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饑荒。要不是齊國和北明緊急為他們輸送大量稻米和穀物,以及一船一船的魚乾、罐頭,說不定就會餓死大半的國民。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如何不讓身為渤海國主的僧格為之警醒!

“在這廣袤的嶺北地區,牲畜、皮毛和砂金固然珍貴,但穀物和麵粉也為緊俏之物。彼輩自以為是,認為可以憑借手中換取的銀錢,便能輕易的購入所需口糧和其他日雜用品。但若是情勢緊急,或者陷入戰爭狀態,道路阻隔,敵軍圍城,又如何能獲取必要的糧食?”僧格語重心長地說道:“那些從深山裡剛剛遷出來的獵人就算了,但這些世代聚居於此的達斡爾人又有什麼理由不種地?他們早在數十年前,不是還曾簡單種植過燕麥、蕎麥之類的作物嗎?”

“我觀彼輩乃是性格懶散墮落,甚至好逸惡勞,未有更多長遠考慮,今日有酒,今日醉,手中有些銀錢便坐守家中,走馬嬉戲。半月前,巡視撫平(今尼布楚)、綏寧(今石勒喀鎮)、新浦(今卡雷姆斯卡耶鎮)等幾個縣,那些地方的農戶幾乎都種植了糧食,而且也養了不少牲畜,蔬菜、土豆、水果的產量也不低,農業生產搞得紅紅火火。想不到,在我渤海國都城左近,居然還有大量農田拋荒的現象發生。諸臣當引以為重,不可輕忽!”

幾個月前,渤海國獲悉秦軍大破準噶爾,攻占伊犁,準噶爾繼任汗王噶爾丹策零僅領千餘殘兵敗逃至伊塞克草原,使得整個西域局勢立時反轉,大秦也藉此獲得了絕對的主動權。

可以預見,秦軍的兵鋒肯定不會止步於伊犁,勢必會集結大軍,乘勝追擊,對準噶爾窮追猛打,不予其喘息之機。

那麼,秦國在滅亡了準噶爾之後,其戰略關注點很有可能會轉向北方,將矛頭指向渤海,以及東丹和北明。

對於中原王朝而言,不管經曆哪朝哪代,來自外部的邊患隻有兩個方向,不是西邊就是北邊。一旦秦國搞定了準噶爾,肯定會視渤海為眼中釘,並作為潛在的威脅,予以強力打壓,或者征服。

秦國與準噶爾在漠北拉鋸數十年,車臣、土謝圖、劄薩克圖、賽音諾顏部等四部固然被打得稀巴爛,人口和牲畜損失慘重,那些數百上千人的中小部落隻能在拉鋸中隨風搖擺,根本無法自保。這導致每年都有大量的蒙古人湧向北方,進入渤海國境內,求得庇護,保一分溫飽。

這些蒙古難民的到來,雖然為人丁稀少的渤海國增加了急需的人力,但相應的也增加了糧食需求數量,由不得僧格將糧食生產拔高到一個非常高的緯度。

是故,不論是未雨綢繆,應對將來秦國的威脅,還是滿足日益增加的人口需要,渤海國都應該切實提高糧食這種戰略物資供應的充分保障性和穩定性。

中京,作為渤海國的都城和經濟、文化中心,人口四萬二千餘,加上周邊幾個府縣城鎮,總的人口規模超過八萬餘,乃是王國核心之所在。

中京府位於嶺北東部(今東西伯利亞),長灘河(赤塔河)與通山河(因戈達河)交彙處,水源充沛,土地肥沃,經過數十年的開發,這裡已是渤海國最大的穀物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生產基地,建設了上千公裡長的灌溉渠和眾多的引水設施,耕地麵積居全國前列,牛羊數量更是高居第一,為國內數十萬子民提供了大量的糧食和肉食需求。

這麼出色的農業條件,要是那些農人放棄種糧轉而放牧,那真是一件再傻不過的事情了。要知道,就連以前喜歡搶劫地方部落糧食的羅刹人,現在都老老實實地在葉尼塞河流域一帶種植黑麥、燕麥、大麥了,他們的沙皇更是在這些年裡,遷居了不下五千農奴過來,就是為駐守在那裡的兩千名羅刹士兵和哥薩克騎兵提供穩定的糧食供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