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雲湧(2 / 2)

“是,將軍。”

幾名禁衛軍軍官收起書本,逃也似的奔向舷梯,準備躲到船艙裡,繼續欣賞這本精彩絕倫的世間“奇書”。

“這位劉將軍怕是有些苛責過甚了。”朱嘉熙看到那一幕後,不由笑著搖頭說道:“這要擱著大秦兵將身上,說不定在這漫長旅途中,早就吆五喝六,聚在一起喝酒賭錢了。”

“那你們明國呢?”福泰商行的東家袁祖庚聽了,心中有些不喜。伱這是幾個意思,開口捧齊國人,也不至於這般貶損我大秦呀,遂慍言反問道。

彆看麵前這位從事皮毛和木材生意的朱大掌櫃,留著寸許的短發,穿著對襟袍服,下著直筒長褲,一副齊國人裝束的模樣。但打交道的時間長了,圈子裡的商人都知道,這位朱大掌櫃是地地道道的北明人,而且還有朱明皇室血統,說不定經營的生意也屬於北明皇家所有。

在大秦境內像他這種從事半公開半走私貿易的北明商人不在少數。據說,這些商人隻需在齊國清遠總督領地(今日本北海道函館市)繳納一定的手續費,就能領取一份齊國給他們頒發的憑證,從而以齊國商人的名義,大搖大擺地跑來大秦境內做生意。

當然,這些冒充齊國人的北明商人,其中不乏大量北明政府派出的細作,用來刺探大秦的情報,傳播各種謠言,拐帶大秦百姓,甚至暗中策反大秦官員和商人。

若是北明的細作不慎被擒獲,大秦朝廷皆會予以嚴厲懲處,以罪行輕重,判以斬、絞、徒、流等刑罰。

不過,對這些半遮半掩的北明商人,官府有時會睜隻眼閉著眼,任其往來。一則,北明商人畢竟明麵上是打著齊國人的名義,有齊國地方總督領地頒發的憑證,冒然處置,必然引發與齊國的紛爭;二則,北明運來的許多商品,還真的是大秦所需要的。

糧食、木材、毛皮、人參、鹿茸、東珠……,在大秦境內都有強勁的市場需求,尤其是糧食和木材,多多少少可以減輕對齊國商人的依賴度。

在江南這片集中了大秦近四成的人口和六成的經濟產出地區,幾乎所有的農戶已經不怎麼種植糧食了,轉而開始栽種經濟價值更高的棉、麻等農作物,使得該地區極度依賴外部地區的糧食輸入。

湖廣、安南、柬埔寨、暹羅、雲州、鎮州等地區,通過江河和海運,源源不斷地將稻米、小麥運至江南各地,其規模之大,價格之低,足以讓江南百姓做出“棄糧種桑”的決定。

可以看出,在這些糧食供給地名單裡,除了湖廣地區尚在大秦境內,可以完全掌控外,其他幾個地區的糧食產地皆為他國掌握,一旦發生地區局勢衝突,就很有可能影響整個江南地區的糧食供給穩定。

至於木材,經過兩千多年的不斷砍伐,大陸境內可供營建宮室和建造大船所需的巨木,差不多都已消失殆儘。僅憑自身的資源,根本無法大規模地建造大型建築和遠洋運輸商船。

而遼東地區雖然擁有大片原始森林,但皆位於深山密林之中,囿於陸路運輸的艱難,根本無法加以利用。

而北明所據的鎮州、苦葉島,齊國所據的安南、南洋領地,擁有大量的木材資源,而且距離海邊不遠,運輸便利,具有絕對的成本優勢。

不論是為了擴充糧食和木材來源地的渠道,還是為了平衡齊國商人的貿易壟斷形勢,大秦朝廷都有理由對北明這種半公開半走私的貿易行為,采取默許態度。

多一個貿易競爭對手,也能稍稍遏製一下齊國愈發強大的貿易商社所形成的價格壟斷。

就以糧食價格而言,齊國從安南、占城、柬埔寨和暹羅等地區輸入的稻米,從五十多年前每石不到白銀六錢,而到了現在,每石稻米的價格已緩慢增長至白銀一兩二錢,足足漲了一倍!

雖然,有通貨膨脹的影響,但這糧價漲幅也委實高了一點。

江南之地,遍及棉花桑麻,稻糧栽種不及耕地十之一二,數千萬人口所需糧食,皆由外地糶入。

而齊國通過極為優勢的海運方式,幾乎間接控製了江南的糧食供應,每年賺取的貿易利潤,未必少於棉織品,成為齊國少數幾種“出超”商品。

所以,為了穩定國內糧食價格也好,抑製齊國商業勢力擴大也罷,就算北明乃是我大秦欲除之而後快的心腹大患,但隻要能對大秦有所裨益之處,未嘗不能利用一二。

儘管,這種貿易行為,多少有些“資敵”、“助敵”的嫌疑,但兩害相較取其輕,我大秦也從中獲得了便宜的糧食和木材供應,於國於民,都是大為有利的。

作為大秦的商人,袁祖庚可能會對齊國商人高看一眼,甚至也會將自身的姿態稍稍放低一點,但你們北明,不過是遠竄海外偏僻蠻荒之地而繼續苟延殘喘之輩,哪會放在我大秦的眼裡!

“呃,也大差不離吧。”朱嘉熙瞥了一眼袁祖庚,麵色沉靜地說道:“但我大明軍將即使這般荒誕嬉戲,在戰場上照樣打得你們大秦軍隊狼奔豕突、喪師失地。在朝鮮、日本海域,你們大秦水師可敢派船駛來與我大明水軍放對較量一番?”

“怎麼?你們大明該不會又想跟我大秦再打一場?”袁祖庚問道:“今時不同往日,我大秦威鎮西北,準噶爾韃酋滅亡指日可待。你們大明若是再起邊釁,到最後怕是要麵臨滅頂之災了。”

“嗬嗬……,是嗎?”朱嘉熙冷笑兩聲,搖著頭說道:“戰陣之事,可不是靠著自以為是和嘴皮子就能打贏的!……瞧著吧,最後誰會麵臨滅頂之災,戰場上見真章。”

說著,朱嘉熙將身上的裘衣緊了緊,昂著頭,轉身離去。

隨著朝鮮權知東南大總管李麟佐為自己請封新羅郡王、北明增兵東萊(今韓國釜山)和清津兩地,使得朝鮮局勢驟然緊張起來。

為應對北明的威脅,大秦也針鋒相對,除了從關內調兵至遼東外,還從山東抽調三千餘兵力,進駐漢陽,以此威懾北明勿要輕舉妄動,打破朝鮮現有平衡態勢。

兩國如此劍拔弩張,大有爆發第三次秦明戰爭的危險。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