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時期,各項製度基本上是蕭規曹隨,也未做過太大變動,反而對皇室成員嚴加約束,不使其做出危害朝政和民間之事。
待當今泰平帝主政後,這套國家治理架構也就固定下來。
按照約定俗成,皇室子弟非政府事務官,當不能乾涉和介入內閣政務。
當然,若是皇帝陛下想要秉承自己的意誌,強行推進某項大政,而內閣政府拒絕執行的話,那麼皇帝隻能發布緊急敕令,解散或者勒令內閣辭職,然後任命一名臨時總理,組建臨時內閣政府。
不過,這就屬於皇室和內閣之間撕破臉了,會引起整個國家政局的震動。萬一,新任內閣政府再次強項,不與皇帝合作,那皇帝總不能擼起袖子自己上。
雖然,太祖皇帝生前未立下什麼不能逾越的祖製,但後繼皇帝要是如此任性妄為,破壞既有的規矩,多多少少會遭到國內輿情反噬,落下不怎麼好的名聲。
嗯,沒錯,齊國曆數十年來大開明智,興辦教育,使得國中百姓多了幾分思考的能力,皇帝要是胡作非為,做得太過,搞得民怨沸騰,怕是要被口水給淹死。
齊國的報紙、書刊發行的種類和數量委實有些多了點!
更有甚至,帝國對民間輿論管製還隱隱有前宋那種“不因言獲罪”的潛在規定。
這多少讓皇帝生出幾分忌憚。
不過,對於委實不要臉的皇帝,憑借手握的軍權,想要掀桌子,世人怕是也莫敢相製!
好在,從太宗時期,皇室繼承人都會從小接受係統而正規的教育,謹身自省,知大義,曉明理,嗯,還懂得一些政爭上的分寸,而且還要經諸多庶務鍛煉,政治上都能保持必要的克製,倒不至於培養出專斷跋扈的暴君。
其實,對於齊國皇室而言,不僅皇帝受到一定程度上的製約,皇子皇孫們也得夾著尾巴,規規矩矩地做人。
除了封爵和襲承的考量外,皇室的風評還是要顧忌的。
皇帝都不能肆意妄為,身為皇室宗親,也不能太混賬了不是?
你可以吃喝玩樂,但不能欺男霸女。
你也可以借助皇室的渠道和名頭積聚財富,但不能巧取豪奪圖謀民間之資。
更重要的是,皇家子弟不能貿然插手和乾預內閣和地方政務,不能破壞了規矩。
對於潘維學的提醒,齊澤烜心下凜然之餘,也不無鬱悶至極。
身為皇長孫,未來的帝國繼承人,也是受到頗多製約,什麼事都不是自己所能恣意妄為的。
你看看與他一起隨行訪問大秦的丹王叔,就少了幾分約束,在大秦境內是該吃吃,該喝喝,最後還能攬著美人一路回返本土,好不輕鬆寫意。
而那個瑉王叔,好不容易爭取來一個潤州總督的位置,竟然要起大兵,謀算柬埔寨王國,為我齊國開疆擴土,彰顯他的赫赫武功。
不過,這個瑉王叔此舉也不是沒有風險,要是把事情搞砸了,很可能會被褫奪總督之職,搞不好還要削爵、罰俸,就此失去政治晉升的一切機會。
而他作為帝國的合法繼承人,卻必須要抵住各種誘惑,不僅要潔身自好,不染聲色,還要謹言慎行,不能讓人指摘自己的任何不當之處。
他心中生出想要與英格蘭使者會麵的念頭,其實也不是要做些什麼外交行為,試探他們的談判條件,更不是要當麵奚落人家的失敗和落寞。
他隻是處於好奇,想要近距離地接觸英格蘭人,大家坐在一起簡單的聊聊,談談他們英格蘭的風物,說說他們的世俗民情,交流一下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
據說,當年太祖皇帝在位時,就極為重視這個島國,認為以他們的發展路徑和所處地理環境,必然會成為齊國強勁的競爭對手。
這麼多年來,齊國先是配合荷蘭人將英格蘭人擠出了南洋和馬來半島。後來,在逐步控製印度後,又通過兩次局部衝突,不遺餘力地將英格蘭人趕出了次大陸。數年前,齊國應薩法維帝國所請,派出大量軍力助其驅逐阿富汗部族叛軍,恢複帝國統治。相信自此以後,也會順勢控製波斯的貿易主導權,並將英格蘭人勢力徹底逐出波斯。
如此,整個環印度洋地區,將沒有一塊英格蘭人的落腳之地,其商業影響力近乎於無。
此次齊英戰爭,英格蘭海軍遭到重創,不僅國土麵臨入侵風險,就連殖民了數百年的愛爾蘭亦將失去,可謂是損失極為慘重。
在齊澤烜看來,英格蘭遭到齊國的這番敲打後,以後無論如何,都將無法構成對齊國的威脅。
太祖皇帝泉下有知,一定可以瞑目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