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殷地安女”(2 / 2)

幕府軍數攻德山城,皆被長州藩軍擊退,損兵千餘,未能寸進。

一個月後,幕府炮隊經過長途跋涉,抵達前線,遂向德山城發起猛攻。

長州藩苦戰兩日後,棄城而走,退往原廢棄的西京都(今山口市),借助險要地勢,逐次抵抗。

然而,就在幕府大軍循著長州藩逃跑的方向艱難攻擊前進時,薩摩藩島津氏突然以數艘艦船載運千餘藩軍,於德山城登陸,對幕府軍後路發起攻擊。

駐守德山城的幕府軍在猝然遇襲後,尚未組織兵力反擊,便被戰鬥力驚人的薩摩火槍兵連續攻破數座補給倉庫,陸續運至此處的軍需物資幾乎被焚燒殆儘。

前線打得焦頭爛額,這後路又被薩摩藩偷襲,頓時讓親督大軍攻擊的將軍德川吉宗有些惱羞成怒。

隨即,他將部隊分出六千餘,由若年寄澤田信弘回兵德山城,以擊退薩摩藩,確保後路安全。同時,派出數路信使,前往中國、京畿等地區,征召更多藩國部隊,同擊長州-薩摩反叛聯軍,誓要將此二人連根拔起,除之而後快。

卻未曾料到,前方戰事還未明朗,東北方的仙台藩也跳了出來,頓時引得幕府有些應對失措。

這天下藩國該不會都要作反吧?

為了籌措更多的戰爭物資,幕府負責商事和海外貿易的奉行便開始積極聯絡上總國地區的貿易商人以及外國商人,要求他們為幕府輸送更多的糧食、火藥、鋼鐵,甚至軍械,為幕府軍的進一步動員和集結,做好物資供應準備。

本來,“盛源號”上裝載了四百多噸稻米,其中大半為仙台藩訂購的。但上總港口奉行聞知後,卻要求齊國人將所有稻米全部卸下,幕府會出錢買下。

但以誠信為本的齊國船長拒絕了港口奉行的要求,聲稱不會將其他客戶的商品私下轉售,以免敗壞了自己的聲譽。

港口奉行聽罷,頓時臉色變得鐵青,心中也是腹誹不已。

按照齊日兩國通商條約規定,你們齊國僅允許在四座通商口岸進行貿易活動,而仙台藩則屬於被禁止貿易地區。

可伱們齊國商人倒好,視禁令如無物,時不時地偷摸過去,私下裡進行貿易往來。

平日裡倒也罷了,幕府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對你們齊國商人的這般膽大妄為行徑選擇睜隻眼閉著眼,權當不知。

可現在是個什麼情形?

仙台藩要響應薩長聯盟,共同“倒幕”!

你們齊國人竟然還要將糧食等物資輸入仙台藩境內,這幾個意思?

不過,港口奉行卻不敢使用武力將這艘齊國商船強行扣留,隻能吩咐碼頭苦力禁止給齊國商船卸貨,還派了不少漁船故意擋在它四周,延緩和阻止它的離開。

在僵持十餘天後,當幕府方應允會給出高於市價一成的收購價,買下齊國商船上的所有糧食後,船長才極不情願地同意。

再繼續耽擱下去,怕是要誤了船期,平白多出許多花費出來。

既然幕府願意給出些許好處,且將糧食賣給他們吧。

關東地區是日本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再加上有江戶城這種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對於糧食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幾乎每日間都會有十餘艘大小船隻滿載著糧食駛入灣內幾座港口,以保證幕府所控製的這片核心地區供給穩定。

在這個時期,很多日本貧民相信,隻要去江戶就能找到糊口的工作,可以吃到在農村做夢也想不到的食物,還有各種各樣的娛樂,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

然而,最終卻有超過半數的江戶市民都過著“勉強糊口”的生活。

如今,戰事爆發,各地藩國也隱隱開始躁動,年貢的輸入也可能會隨著局勢的變化,出現斷絕的風險,那麼一場隨之而來的饑荒就會上演,這由不得幕府更為重視糧食的持續供給問題。

在仙台藩出動藩軍向江戶城的方向殺來時,幕府已經對江戶所在的武藏,以及下總、上總、甲斐、相模等地區實施糧食管控,責令幕領和部分禦三家將庫存糧食運往江戶城,以防萬一。

這一度造成了整個地區的混亂和恐慌,無數的商人和町人紛紛湧向江戶、上總等大城,以避兵鋒,更為加劇了地區形勢的緊張氛圍。

不過,這種情況對於齊國人采購一些特殊“貨物”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根據去年殷洲那邊的“訂單”需求,“盛源號”要招募三百四十名年輕婦人。

結果,交辦的中間人竟然一口氣收攏了四百六十多名婦人,而且還是年齡從十三四歲到二十六七歲的優質“貨色”,使得船東甚是滿意,並將其全部吃下。

對於遠渡重洋,前往遙遠的海外地區,不論是破落的流浪武士,還是衣食無著的鄉間婦人,其實並不是很排斥。

這麼多年來,不少曾經出洋的人會通過各種渠道給家裡捎來消息,言及,過得日子極好,在打拚十數年後,不僅衣食無憂,還都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甚至,還有人頭上頂著齊國人的身份衣錦還鄉,並將家裡的親人一道接回海外,去享受更為美好的生活。

城市的町人或者鄉間的農人聞知(見到)此類情況後,無不心生羨慕,為之向往。

不過,幕府雖然開辟了幾座通商口岸,但曾經頒布的鎖國令依舊對廣大日本民眾是有效的,是被禁止隨意出國。此番,倒是斷了絕大多數人的念想。

嗯,既然是絕大多數日本人無法出境,那麼總有一小部分人通過各種陰私渠道,可以登上齊國人的商船,漂洋過海,前往漢洲本土,或者諸多海外領地。

那些經常運送日本、朝鮮,乃至秦國婦人前往殷洲的水手,曾戲謔地將他們稱之為“殷地安女”。

女人至,殷地安!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