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黃金州(2 / 2)

人們在暄州淘金熱中致富手段各有不同,有的光明正大,有的卑鄙拙劣,但無論如何,最大的贏家之一是暄州總督區。

在淘金熱開始之前,暄州隻不過一個距離漢洲本土太過遙遠的荒僻領地,是帝國彰顯領土廣闊的象征,人煙稀少,希望渺茫,無數被送到該地的移民和流放犯人,無不為未知的命運而惶然無措。

開荒、伐木、捕魚,一切都是那麼的單調而原始。

但黃金的出現和淘金熱帶來的洶湧人流,使得暄州在很短時間裡突然爆發巨大生機。人口規模從不到兩萬人,在短短數年間,驟增至十餘萬人,喧囂一時。

儘管暄州從黃金的發現中獲益匪淺,但真正得益的卻是懷遠城。紹寧十三年,當黃金剛剛發現時,該城大約隻有兩千四百多居民。剛開始,黃金的發現對這座城市沒有任何幫助,甚至是場厄運--事實上,人們為了淘金尋找發財夢而紛紛離開這裡,使得這座城市瞬間變成一座空城。

但是,後來它又迅速興起,發展成為一個繁榮城市。隨著眾多淘金者和商人的到來,當地居民的數量在紹寧十六年便激增至三萬人,成為殷洲大陸西海岸最大的城市。

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移民的需求,新的行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旅社、酒樓、技館、茶館、車馬店,以及諸多工廠和商社。

繁榮的城市、旺盛的需求、富足的財政,懷遠的基礎設施很快得到改善,城市街道、下水管網、整齊劃一的居民公寓樓,尤其是開通了前往漢洲本土及琉球的定期航線,使得該地區與外界的聯係更加緊密和頻繁。

蓬勃發展的不僅是基礎設施,暄州還興建了若乾道路、市政廣場、寺廟道觀、學校、圖書館等。為了滿足更多新移民的需求,農業也開始大規模發展。

事實上,對許多人來說,農業才是淘金熱的真正寶藏。那些獲得了海量財富的淘金者們,對各種價格高昂的食物,幾乎無感,在采購的時候非常慷慨地支付大筆金銀。

隨著黃金供應慢慢減少,那些把時間和金錢投入到農業生產的人們開始從來到暄州並留下來的淘金者身上大獲其利。

當然,得利的還有齊國本土及內閣政府。粗略估算,在淘金熱的最初五年,有超過二十萬人(淘金熱後,大部分人又攜帶著財富返回家鄉)來到暄州尋找黃金,總計開采出約三百六十噸黃金,價值約四千八百萬元(以齊國1688年開始實行的金本位製計,一元金圓券等於7.5克純金),其中絕大多數都流入至漢洲本土,成為齊國所積累的諸多財富之一。

不幸的是,一些人的成功靠的是把其他人踩在腳下,或者犧牲公共的利益。在淘金熱中,兩個方麵深受其害--環境和土著。

由於黃金越來越難找,采挖黃金的手段和方法也變得更具破壞性,這或許對暄州的地理環境造成了持久性的影響。

淘金者們最初使用平底鍋采挖黃金,但隨著尋找黃金的難度加大,他們開始建造大型挖泥船在河流和小溪采掘;使用炸藥炸開山坡,令金子暴露出來。幾乎每個礦井都是通過爆破大量岩石建成的。

從漢洲本土流傳過來的水力采礦對這片土地造成了無法彌補的破壞。這種方法是用蒸汽機加壓,形成高壓水,將其噴射到礫石層上,把碎石和裡麵的金子衝到洗礦槽,讓金子在底部沉澱。

這種方法的問題是,它會導致諸如礫石、淤泥和金屬等汙染物流入河流和小溪,堵塞附近的水道,損害暄州穀地(今中央穀地)的農業生產。

除了實際采礦過程中造成的破壞之外,為了維持采礦活動而采取的措施同樣具有破壞性。比如,幾家大型采礦商社為了滿足乾旱月份的用水需求,礦場會建造攔河大壩,改變河流的流向。再比如,為了建造人工運河係統(用於設備、日常物資及黃金的運輸)和維持礦場鍋爐的運行,要砍伐大量的森林作為燃料--為了節約成本,礦場往往會拒絕花錢從惠寧(今溫哥華島)采購煤炭。

儘管這些地理環境遭到較為嚴重的破壞,但與地方土著的遭遇相比,可以說是不值一提。

在淘金熱的初期,因為大量移民湧入,曾導致糧食等許多物資出現過暫時性的短缺,促使這些淘金者將目光瞄向了地方土著。

從開始的偷偷摸摸,到最後明目張膽地施以武力搶掠,糧食、牲畜、毛皮、布帛(早期通過與齊國移民交換獲得)。這種行為,從原英屬北美領地的淘金者逐步擴散至整個淘金群體,被黃金勾起的貪婪欲望,泯滅了無數人的心性和道德。

一些礦場為了圈占土地、采挖黃金,以暴力手段驅逐土著,將他們趕出了傳統狩獵區和定居點。在暄州曾經還算和諧的移民與土著之間的關係,瞬間蕩然無存。

為了保衛家園,土著開始攻擊侵犯而來的淘金者,結果卻遭到對方的報複性屠殺,死傷累累。在淘金熱最為喧囂的十年間,至少有一萬名土著直接死於淘金者的各種襲殺和報複當中。

在這些觸目驚心的悲慘事例中,暄州總督府卻采取了默許的態度。

或許,在殖民官員看來,大量原住民的消失,對他們這些外來者“合法”地占據這片廣袤的土地來說,將更為有利。

按照齊國人的慣例,凡是插有赤色黃龍旗的地方,皆為齊國領土,那麼領土範圍內的森林、草原、礦藏、耕地在理論上均為政府所屬的公有土地,可依據《授地法》,以“合適”價格發賣給任何前來殷洲的移民,使得當地政府得以從中獲取大量土地財政收入,從而進一步對殖民領地進行開發和建設。

無主之地和有主之地,在後續處理上,多少要省事一點,不是嗎。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