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六十五章 宵小(2 / 2)

狼煙晚明 解衣唱大風 6828 字 9個月前

孫傑重重地謝了趙公公,隨即跟商文長商量了一會兒,揣了信就去找朱燮元。

朱燮元看過信陰沉著臉沉默了好久。孫傑急道:“大人,您看看顧……顧大人怎麼說的。把敝軍和劉帥、羅大哥的兵都拆散了、把土知府土知縣們都廢了、再派一堆官兒過來!苗地本就多山少田不富裕,怎麼能供養得起?這、這不是添亂嗎?”

朱燮元搖了搖頭:“這不是添亂,這是要再把他們逼反。不過你放心,”說著話虛一拱手,“聖天子心裡明鏡一樣,這不是留中不發給扣下了麼。”說著話冷笑一聲,“哼,這當口如果不蹦出來幾個搗亂的,老夫反倒會覺得奇怪呢。”

孫傑又道:“那……大人的意思是敝軍不會有被拆散之虞?”

朱燮元又搖了搖頭:“他們針對的不是你,是劉帥他們幾個,尤其是你那個羅大哥。你們孫家是聖上最信任的,你的兵也是朝廷最能指望的。他們不傻,敲打你一下而已,不會去真踢鐵板的。自從你把奢崇明誘出赤水,老夫便放了一半的心;等你掏了安邦彥的織金老巢,老夫便知道,這仗已經算打完了,二逆授首伏誅隻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從那時起,老夫便一直留意關注東麵的情形。湖廣一直還算平靜,關某人那邊倒是跟湖廣的地方維持的不錯,給朝廷的漕糧槽銀都是足額,他是你未來真正的勁敵。不過,依老夫看,如果處置得當,也倒可能不至於非要鬨到不可收拾那一步——人嘛,畢竟都要考慮前程,為自己,更是為了自己的後代。如果姓關的隻想作亂,這場苗亂的機會他是不會放過的。如此看,他也是有心求個安穩,隻要莫欺到他頭上,再把他逼急了。唉,希望如此吧。浙省的麻煩比較大,張虎跑過去禍害了一通,沿海的倭患也又鬨了起來,這些是馬上就要用得著你的地方,所以那幫清流是不會打你的主意的。

“劉帥那裡麼,本來沒人會注意到他,一個小小的參將而已。可這幾年下來,官職一路升到總兵大帥,手下的兵雖然不能和你比,也都是上過沙場見過血的強軍了。人數也有了好幾萬,國朝一向以文禦武,難免有人會開始惦記。尤其是跟你並肩作戰,又配合得很好,這就比較犯忌諱了。你先彆急,老夫當然知道你的赤心報國,從成都府開始,那麼多年下來老夫還不了解你麼!老夫隻是說事實而已。老夫這麼看,可你阻不住彆人不這麼看。兩支一等一的強軍,主帥之間的關係還那麼好,萬一……這是光明正大的理由,聖上也不好責怪的。所以,這次要給劉帥穿個小鞋,先敲打一下。你看這裡:‘國朝舊例,烏撒向設操守兵千二百人、昭通、鎮雄、懷遠、靖南、赤水、龍場等地各千人至二百人不等’,這不是鬼扯麼?洪武年間國朝初定,為了震懾諸苗留下來的軍隊,怎麼能援為今日之例?你的兵不會被拆分,那拆誰的呢?他們搬出來這個,就是要幫你得罪人的。不過你放心,做做樣子而已,他們也不會跟劉帥真過不去——他們還要用劉帥以後來‘製’你呢。先幫你得罪他,後麵多少會給他點甜頭,這是他們的一貫伎倆。哼,老夫自會跟劉帥說一聲,叫他弄一些輔兵應付一下就好了。老夫替你墊過話,劉帥當然會知道分寸,不會真的跟你產生什麼芥蒂,不過,以後你們軍鎮之間儘量彆有太多來往,莫教旁人抓住小辮子。

“表麵上看,比較麻煩的是你的羅大哥,分兵駐屯是要把他的力量拆散了。但這才是真正的紙上談兵、真正的誤國蠢材!羅乾象本是小小水腦寨的寨主而已,與劉帥一樣,這些年驟然膨脹起來。照常說,把他的兵拆散到幾處,確實能防止其勢力繼續做大,然而,那是在漢地!彆忘了,他是個苗子啊!每個苗寨和部落都有自己的頭人、土目,以前是播州楊應龍、後來是奢崇明、安邦彥,這些人,如果沒得到朝廷的支持,隻憑他們自己,得哪年哪月才能把周圍的苗寨都收服?最好的對策,是分而治之,所有部落一盤散沙,土目們便都會依靠朝廷,爭相邀寵;這倒好,主動幫他把勢力在苗地散播開來,所有人都要仰他的鼻息,所有苗子都會認他做主心骨!不用你說,你的羅大哥人很聰明,也很忠誠,這個沒話說,但他的後代呢?萬一那時候他的後代之間起了紛爭,這不是要繼續培養出一個奢崇明麼?好在這個奏折被聖上留中他還不知道,老夫一會兒就上書力阻。你當明白:不叫他太過做大,其實老夫確是為了他好。否則,幾十年後血雨腥風一起,難保不落個身死族滅的下場!

“真正最麻煩的是安雲翱設白隴氏那幾個。他們都是功臣,雖說都有賞賜,但朝廷裡若是早存了華夷的芥蒂,等派下地方官來,遲早還要按下葫蘆浮起瓢的麻煩不斷。人家為朝廷立下大功,新官過來頤指氣使,日久天長難保不激出怨望。趁這幾天他們都在,你多請他們喝幾場酒,就在你營裡喝,教他們看看你的兵……老夫的朝中奧援也會出些力,阻一阻小人們的勾當,雙管齊下,儘人事而為之罷。”

一席話把孫傑說得目瞪口呆,他可完全沒想到這麼遠。

*本篇知識點:大學士。

明代的內閣由“大學士”組成,除“入閣預機務”(實習鍛煉)者外,餘者都要由聖天子特簡或重臣廷推,授予“大學士”職務,依次為:東閣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謹身殿大學士(次輔,嘉靖改稱建極殿大學士)、華蓋殿大學士(首輔,嘉靖改稱中極殿大學士)。

入閣者往往被尊稱為“相”,但與真正的宰相相比,其實際上是聖天子的高級秘書班子——宰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內閣有一大幫人,雖有“首輔”、“次輔”之分,但不少時候也會內部相互扯皮。說白了,明代的內閣是沒有丞相之名卻有丞相之職、沒有丞相之權、卻有丞相之責的一個四不像機構。

為了徹底杜絕內閣逐漸尾大不掉演變成可以跟皇權抗衡的權臣小集團的隱患,大學士的官秩隻是正五品。但這個品級實在太低——幾個正五品的小官給正二品的六部尚書們的奏折做批示這件事確實說不過去,於是便有了某種變通:要麼是選擇本身品秩高的朝臣入閣(比如本身就是某部尚書或有尚書的頭銜),要麼加官,比如首輔一般會加個少師、太子太師之類的頭銜,這樣品級就上去了。

內閣的主要職責有以下幾種:

一、票擬批答。對國家大事擬定初步意見,司禮監文書房將通政司等處每日封進的諸司奏啟送到內閣,內閣裁其可否,草擬意見呈送禦覽。

聖天子無非三種意見:同意、否決、不置可否。

如果同意,司禮監硃筆抄錄後交六科簽發(交給從七品的六科官員們簽發)。注意,這又是一個“以小製大”的特色:六科給事中們如果覺得不合適,就可以義正詞嚴地封駁拒絕,一句“此亂命也,臣不奉詔”,這道聖旨便會因為沒有合法程序而很難執行下去。這種程序設定固然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反向控製“奸臣蒙蔽聖上”的“亂命”下發,但副作用更大——從七品的官職連知縣都不如,有些給事中為了博名聲,強詞奪理吹毛求疵,更加加劇了扯皮和內鬥的亂象。

如果不同意,為了維持君臣間的麵子與“和諧”,聖天子一般不會直接反駁,叫內閣重新票擬一份意見上來就好了。這時候內閣往往需要通過打探內監的口風揣摩聖意。

如果不置可否,那便留中不發,把奏啟扣下,隻當沒這回事。

二、草擬詔旨。以聖天子的名義草擬詔、誥、封、冊、諭、書、符、令、檄等文告,也叫做“視草”。

三、獻替可否。就是讚劃國事,出謀獻策。

四、會議會審。會議是參加、主持六部等機構的專題工作會;會審是參加三法司的重大案件法務審理工作。

五、同知經筵事及輔導太子、考選庶吉士等。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