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誠王完全蒙了,“先生,這等事,怎麼能算對呢?”
“殿下。這種事,要分從哪裡著眼。從小處看,若是尋常之人,殺侄害弟,確乎不道,便是殺之剮之亦不為過。但天子則非比尋常!天子受命於天,要替上蒼牧萬民,徒執念於一時之仁,塗炭生靈何止千萬,此所謂天地不仁是也。”
“先生的話孤不甚明白,您給孤好好講講。”誠王誠懇地說道。
“殿下,太子之子德昭的自刎,其實是自找的,當然,遲早也是在所難免。如果其人不死,死的便將是萬千百姓,那大宋恐像暴秦般二世而亡,也再無三百年基業了。”孟良卿一字一句地說道,“五代亂戰,百姓流離失所,上天有好生之德,遂有太祖陳橋黃袍加身之事。然天意難測,若天命所鐘為太祖一脈,豈能有金匱之盟之事?故天意實在太宗也。太宗明之,慨然而應,未做尋常小兒女惺惺之態,此其勇也。太祖崩後,皇後聞晉王將繼大統,驚懼乞命,太宗泣對曰:‘共保富貴,勿憂也。’優待德昭、德芳及光美,朝會應班皆列於宰相之前,此足見太祖之仁也。
然大仁不仁,小仁幾釀大禍。太平興國四年高梁河之戰,太宗受傷暫避遼鋒與大軍失去聯係,便有心懷叵測之徒欲趁機擁德昭為帝,可竄擁戴之功。德昭故喜不自勝,卻忘了此乃生死關頭當以國事為大。三軍聞之嘩然,遼軍趁勢而攻,千鈞一發之際幸太宗歸來,全軍振奮,人人效死方穩住局麵。殿下試想,若太宗晚歸一刻,軍心既亂,兵敗如山,遼軍鐵蹄所至生靈塗炭,萬千黎民輾轉呼號儘為魚肉,又豈能有兩宋後世之花團錦簇焉?太宗之‘仁’可謂仁乎?”孟良卿瞪著兩隻眼睛把這番鬼扯講得那叫一個大義凜然。
見誠王凝眉沉思不語,顯是有了些效果,孟良卿繼續道:“回師後,群小見太宗並未追究德昭,又群起鼓噪,叫其為自己請賞,太宗曰:‘北伐大業功虧一簣,還望有甚功賞!’德昭不忿而辯之再三,太祖怒曰:‘朝廷封賞豈能做人情兒戲?待你登基,再賞不遲。’德昭慚懼,自刎而死。太宗撫屍憾哭‘癡兒何至於此?’然宵小之徒蠅營狗苟,德昭既死,轉投光美,光美遂生不臣之心。太宗查之,貶為西京留守。有奸人遊說光美養賊自重,引狼入室以奪大寶,為人所舉,太宗複降其為涪陵縣公,謫房州,兩年病故。殿下,倘太宗未查其陰,或不忍斷然處之,遼兵大掠入寇,大好華夏儘陷夷狄胡虜,這能被叫做‘仁’麼?”
這一番趙家內部的血雨腥風教誠王聽得不寒而栗。他隱隱的也知道孟先生可能哪裡說得有些誇張牽強,但事關皇家體麵,做臣子的當為尊者諱是這個年代的基本共識,便也沒有進一步細究*。不過,轉念一想,還是被他發現了一個孟良卿故事裡麵的BUG:“先生,您剛才說宋太宗做晉王時提前買通了王繼恩,後麵又說太宗實乃受命於天,若真是受命於天,還用得著買通什麼內侍嗎?還有,若是他真的殺了太祖,手足相殘,也不一定就能說是天意吧?”
“嗯,殿下明察秋毫,臣歎服之至。”孟良卿一邊口裡送上一頂高帽,心裡迅速琢磨著應對之詞,對這幫學富五車博覽群書的家夥們來說,黑白顛倒無理攪三分的詭辯是看家本領,糊弄個十幾歲的娃娃簡直輕而易舉,“殿下當知‘君無戲言’之說。宋太後垂危之際的哥哥傳位給弟弟,然後再傳回哥哥家兒子的鄉下老太婆昏話,人君豈可隨口應之?太祖由此即失天寵。天意既失,買通內侍等等便都是細枝末節了,行大事者不拘小節。再說了,弑兄也之說是俚坊傳聞而已,不見經傳,未必確有其事。
“還有……殿下可記得唐太宗的‘玄武門之變’?那可不是野史稗說,而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太宗不僅親手箭斃其兄,更儘誅建成、元吉全家,然而,卻被後世尊為千古明君!無他,尋常人自有尋常人的法理、帝王,便當有帝王的擔當。若是唐太宗不行此非常之舉,秦王一脈固然難逃建吉一黨屠戮,那大唐的百姓是福是禍孰可預知?後世又焉有萬人稱頌的‘貞觀盛世’呢?”
接著,話鋒一轉:“殿下當謹記‘行大事者不拘小節’。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忍字心上一把刀,這把刀,也許是刺己,也或許,是要刺親呢!臣言發諸肺腑,尚祈千歲明鑒。臣以為,一切必須以太祖爺的江山社稷為重,生於帝王家,當謀天下事,為了萬千庶黎,有些感情、有些人,都是必須犧牲的!否則勇如西楚霸王,便是斷送在淮陰侯那句‘婦人之仁’上麵。”
誠王鄭重地點點頭:“多謝先生,孤徹底明白了。”
孟良卿再次撲通跪下慨然請罪道:“千歲,臣言已畢。臣知臣言大逆不道,伏乞千歲降罪。”
誠王急忙用力一把托起:“先生大忠!孤怎麼會糊塗到怪罪先生您呢!隻是……先生的意思是……皇兄可能……”
孟良卿斷然截道:“臣不知。臣願以全家老小性命換聖上萬安、臣亦願為殿下肝腦塗地!”
誠王激動得不知說什麼好了。恰在此時,有大內宦官急匆匆傳誠王入宮。
誠王一下子預感到了什麼,孟良卿已狀若無事地起身,附耳悄聲說道:“千歲一切小心,勿忘漢趙王舊事。”
年輕的誠王重重地在孟長史的手上捏了一把:“孤知道了,先生放心。”轉身對傳旨的內侍道:“請回複皇兄,孤馬上便到。”
*本篇知識點
*趙德芳。就是評書楊家將裡麵那個手持金鐧上打昏君下打奸佞神通廣大的“八賢王”,其實都是說書先生胡扯,二十來歲就死了。《宋史宗室傳》裡麵的描述隻有三個字:“寢疾薨”。按字麵是兩種解釋:睡覺時嘎奔兒一下就死了,或者,睡覺時得了病,死了。反正都是“睡覺死”,區彆不大。
其實一開始,這個“八賢王”說的是趙德昭,因為他是趙德芳的哥哥。不過畢竟有部將試圖擁戴他的事情,說書先生也怕由此犯忌,於是後來改成了趙德芳——畢竟是文盲率超過95%的時代,廣大人民的腦回路都是非黑即白好人壞人的直線思維,他們需要一個伸張正義的形象,所以,憋屈到睡覺死的趙德芳就得重新活過來,叫大家過把癮。
*在這個時代,所有人都相信君權神授,因此對天子的敬畏是骨子裡的。不用說尋常百姓,即便是帝王,對前朝皇帝也都普遍保持極大的敬意。拿陰毒殘酷殺人如麻的朱元璋來說,曾有官員犯罪當斬,沒想到該員竟拿出禦賜免死的丹書鐵券——隻有一個小問題:朱元璋明明記得自己沒給他發過啊!待拿過來細看……竟然是唐朝的!令人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自己賜過丹書鐵券的家夥們殺起來眼睛都不眨的朱元璋,竟然說:唐朝的天子也是天子,咱們都應該保持敬意,這事就算了,下回注意!嘿嘿,真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