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朝會(下)(2 / 2)

狼煙晚明 解衣唱大風 5609 字 10個月前

“哈哈哈哈,很好!朕沒有看錯人!”聖天子龍顏大悅,再也壓抑不住內心的喜悅,縱聲大笑出來,“吏部敘功吧,從優敘功!朕可不是刻薄之君,斷不能虧待如此忠臣!”聖天子想起來了,吏部當年報了四個人還是五個人的名單,是自己把簡敬能勾出來外放的——說到底,還是自己龍目識人啊!

眾臣奏事完畢,眼見自己的老大在禦前失了顏麵,負責朝儀的禦史們一個接一個地出班,報告各位文武“君前失儀”的情況:禮部的哪個身子一直前後晃蕩啦、兵部的哪個打了幾個哈欠誰誰誰都被傳染也跟著打啦、太常寺的哪個偷著笑啦、詹事府的哪位左顧右盼啦……想為趙洞燭找回點場子。但聖天子心情大好,隨口說了句:“朕知道了,下次注意些。”然後就轉向毛潛望去。

毛潛覷見聖天子向自己望過來,衝倪伯山點點頭,後者出班“唱”“奏事畢”。三聲鳴鞭響過,在眾臣“吾皇萬歲”的山呼聲中,聖天子起駕回宮。

出宮的眾臣們表情輕鬆了許多,彼此要好的紛紛結伴便走邊聊。申選與劉之謹並肩而行,沒聊幾句,後麵趕過來一位內監:“劉大人、申大人請留步。聖上要二位大人中極殿*平台召對”。

*明朝各種公文類型。

敕命:聖天子對六品以下文武官員及其祖先妻室贈予爵位名號的恩旨。一至五品官員的恩旨叫誥命。

答付:六部對於各衙門、五軍都督府對於各衛指揮使、布政使對於所屬衙門的上對下行文稱答付。

勘合:文書加蓋印信,分為兩半,當事雙方各執其一,查驗騎縫半印作為憑證。多用於邊戌調遣,有調軍勘合和軍籍勘合。

照合:也叫照會(就是今天專指外交往來公文的那個詞),用於沒有隸屬關係的官方文件往來。有甲乙兩種,一種叫“墨筆照合”,雙方官階同品的平級通報,文末的日期用墨筆寫;一種叫“朱筆照合”,上對下行文,如甲省的布政使寫給乙省知府,文末的日期用朱筆寫。

題本:兵刑錢糧、地方民務等大小公事不便麵陳的奏章叫題本,由官員用印後送通政司轉交內閣入奏。私事則稱奏本,不用印。不過後來二者界限逐漸模糊,主要區彆是題本用印,奏本具名。

谘呈:六部行文五軍都督府、各行省承宣布政使司行文六部的平級公文。

牒呈:各府給提刑按察使司和十衛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給承宣布政使司的下對上公文(應天府級彆高於普通府,直接上級越過了提刑按察使司,文武分彆是布政使司和都司府)。武職係統下對上的公文叫牒上。

揭帖:這個最有意思。起初,丞相被太祖廢掉,但皇帝無論如何也忙不過來各部和地方多如牛毛的事務,於是建立內閣製度,“儒臣入直,備顧問而已”。說白了,大學士的內閣就是皇帝的秘書班子。可隨後又冒出一個新問題:如果聖上不“顧”不“問”,內閣是沒有奏事權的!想解決,理論上簡單,給他們上書言事權不就好了嗎?還真不行。因為如果六部堂官上書、閣臣們再上書,權力就要重疊,不僅影響效率,還會造成不小的麻煩——六部各司其職,閣臣乾啥的都有,外行和內行一起上奏一件事,聽誰的?所以,這可不是一句話的事。於是明世宗想了個好主意,給閣臣“各賜小素揭帖百”,讓他們通過傳紙條的方式向自己表達意見。對閣臣來說,這是一種變相的奏事權,而且,萬一聖上不同意,不需要在大庭廣眾麵前說不行(那樣太正式了,官員往往要辭官謝罪),誰也不會知道、聖上也便利,一方麵可以隨時了解更多不便公開討論的信息,另一方麵可以甩鍋——比如聖上自己有什麼主意,通過揭帖讓閣臣上報,以後出了問題,那就是閣臣背黑鍋。很多內閣的“票擬”聖上一概都準了,外廷看起來是充分信任,其實,雙方早就通過揭帖的方式溝通好了。此外,揭帖在閣部爭鬥時也很好用:內閣一直沒能從吏部拿過官員的任免權,但可以通過揭帖給聖天子打預防針,順便給吏部上眼藥……

*明朝三大殿

今天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原名分彆叫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與南京故宮同名。

武宗朱厚照駕崩,孝宗一脈絕嗣,於是皇位便傳給了武宗的堂弟、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這位便是嘉靖皇帝。後來宮中失火,從三大殿到午門統統燒成白地,重蓋以後,嘉靖重新給三大殿命名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因為他心裡始終有個“旁支繼了大統”的小疙瘩,所以通過重新命名,表示自己為大明開創了一個新紀元。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