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謊言真相》全本免費閱讀
容釋之調出幾則新聞標題,將便攜型筆記本轉過來對著我們。
“2023年10月8日,警方抓獲五名持槍兒童;該年12月29日,警方督察被一個十五歲女孩當街刺殺;2024年7月14日,七名初中生搶劫珠寶店價值千萬元的珠寶,時隔半月後被捕獲——這裡是我隨手找出來的幾條,最後一起搶案的犯人被捕就在前幾天。他們行動時的肢體語言具有強烈統一性,在審訊時他們居然寧願死也要維護組織,整體呈現符合葉永恒所期望的傀儡狀態。我們唯一獲取的信息是他們稱呼首領為‘正義先生’……”
容釋之是想問無歆為什麼派出來行動的都是孩子,而且這些孩子還拚命維護折磨他們的組織。學過心理學的人就是喜歡包裝自己的話,使其容易接受。很顯然,無歆現在沒有閒心等他講完,直接打斷了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基於蒙麵電擊實驗,在1971年夏天策劃了斯坦福監獄實驗。原本計劃持續兩周,卻在第六天結束了。他們的訓練基地很多,我所見過最大的一處是一座無名島。那也是我最初被送去訓練的地方。他們采用‘斯坦福監獄實驗’的機製和一些傳銷組織的套路,建立了一套無懈可擊的洗腦程序,專門針對或拐或騙來的幼童。”
近年來心理學逐漸普及,曆史上著名實驗的曝光率也越來越高,其中較廣為人知的就有斯坦福監獄實驗。
當年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在當地報紙上刊登廣告,招募男性誌願者來參加一次為期兩周的關於監禁的心理學研究,承諾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的報酬。
他在報名者中選出24人作為受試者,他們均為20歲左右身心健康的男大學生,並且沒有經曆過會對成長造成影響的重大事件,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沒有犯罪史。津巴多將他們隨機分成兩組,讓一組人扮演監獄看守,另一組人扮演囚犯。
這些“囚犯”被蒙住雙眼,被警察從自己家中送到模擬監獄。到達監獄後,囚犯們被要求脫光衣服,麵向牆壁站著,“看守”們會向他們發放囚衣與塑膠拖鞋,並給他們噴上編號。囚犯們被剝奪了名字,隻能以囚衣上的編號稱呼。看守們穿著統一的製服,配有警棍,還戴著銀色反光太陽鏡,可以在模擬監獄內自由行動。看守叫囚犯時必須叫編號,囚犯則必須稱呼看守為“長官”。
開始實驗的第一天,所有受試者都感到不適應。囚犯們舉止散漫,不願意服從命令,但看守們無師自通,很快建立起一套嚴酷的懲罰機製。如果囚犯敢反抗,他們就用噴滅火器或者關小黑屋的方式懲罰他們。總之,當看守們發現自己手上的權力能夠直接影響到囚犯們時,他們的懲罰方式就越來越肆無忌憚。
麵對囚犯的反抗,看守們學會了挑撥離間,比如讓表現好的囚犯享受特權,然後把叛亂分子分成兩部分,給其中一部分人好吃好喝,讓另一部分人懷疑這些同伴是在賣友求榮。
結果囚犯們之間的信任被摧毀了,看守們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權威。實驗僅進行了36小時,就有1名囚犯精神崩潰,津巴多不得不將他提前釋放。之後又有好幾名囚犯出現了嚴重的應激反應,一共有5名囚犯被提前釋放,而剩下的囚犯都變得麻木不仁,逆來順受,完全接受了自己的囚犯身份。看守們同樣入戲太深,懲罰方式也越發殘酷,甚至讓囚犯們模仿同性戀的性行為。
津巴多也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並在實驗的第6天提前結束了這個原本計劃持續兩周的實驗。聽到實驗結束的消息,囚犯們如釋重負,甚至因重獲自由而抱頭痛哭,但看守們好像還有點意猶未儘,表現得很不舍。
實驗過後,有人做出總結:
第一,他們獲取了絕對的權利,並且會通過各種方式合理化自己的過激行為,無法察覺對於囚犯的暴力傾向。
第二,去個性化。看守從心底認為他們不需要自己做過的壞事負責。
第三,群體服從權威的心理。囚犯們會通過服從看守的權威來獲取安全感,以此對抗心裡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