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韜光養晦的成果需要被證明(1 / 2)

回首幾十年以來的過往,一個多甲子以來大明的曆史中總少不了英國人的身影,挑起事端入侵的是英國人、屢次大敗明軍的是英國人、溯著長江長驅直入圍攻應天的也是英國人。

元升三十年、也就是西元一八五八年,廣州之戰再次以明軍失敗而告終後,英法兩軍於次年向北轉戰,太倉之戰明軍再度失利,隨即英法兩軍兵臨京城之下。

儘管二十年前敗於英軍之後,朝廷就意識到了歐洲的威脅並大力整飭、改革軍隊,然而半吊子的明軍仍然不可能是那個時代的英法兩軍的對手。

麵對一萬四千英軍與八千法軍,集浙江、南直隸、山東、湖北四省十萬勤王大軍的明軍與之鏖戰了三天兩夜,最終不敵,大軍潰敗,督師自刎。

而衛戍京城的禁軍神機、神樞、五軍營隨後一觸即潰,唯獨值得一提的是駐防紫金山的孝陵衛進行了堅決的抵抗。

朝廷上下也出現了大量主和派,年事已高、疾病纏身的明肅宗雖然一開始打算學唐朝皇帝一樣跑路,不過考慮到自己行動不便和身後名,最終下定決心堅持到底,反正自己也沒幾年好活了,不管輸贏至少能博個好名聲。

同時,因為其它省份的勤王大軍也已經快到了,朝廷的主戰派認為還是很有希望守住京城的。於是明肅宗命人護送太子前往燕京,收攏敗兵準備再戰,並放開兵器庫房武裝城中青壯。

【武裝、動員百姓參戰,這事明朝乾過很多次,清朝不敢這麼做的緣故想必大家也清楚。實際上換任何一個漢人王朝來無所謂,沒什麼可顧忌的,李自成的大順乃至吳三桂的大周都行。】

提督城防的兵部左侍郎認為敵軍在火器戰術上遠甚於明軍,堂堂正正之戰不可能打得過,不如乾脆利用城外大量的密集民居,等敵軍經過時埋伏悍勇之士進行突襲,以求近戰和混戰來抵消雙方差距。

總之,儘管明軍也損失慘重,但這一招還是奏效了的,讓驕狂的英軍吃了兩次大虧。

【祖魯戰士:沒錯,就應該這麼進行不對稱作戰。火器戰術是他們最擅長的,怎麼可能比得過?】

最後,隨著南北兩路勤王大軍抵達,法軍見狀選擇了賣隊友跑路,隨後英軍也不得不匆忙撤退。

佇立在同輝大酒店的門口,程翰望著西邊凝視了幾秒,然後才坐進了轎車中。

大明上下實在太渴望一次酣暢淋漓的勝利了,幾十年前,歐洲國家的輝煌讓許多有識之士都意識到了差距,改製求強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守舊派和革新派的矛盾也持續了很多年——在大街上打架、在奏章中對罵、在朝堂上群毆。這種背景下施行的一係列改製有失敗有成功,興辦洋務、推行工商業的舉措一路坎坷,走走停停乃至隔三差五還倒退幾步。

但不論如何,磕磕絆絆幾十年總算是成功了?可究竟什麼算成功?隻看工業產值麼?

顯然大家在心裡都明白一切的背後都是要靠拳頭說話的,烏斯藏之戰表麵上是驅逐英國勢力,實際上是在挑戰歐洲國家的殖民體係與秩序。

這是一次試探,必須控製規模,太大不行、太小不行,反複權衡之後隻有烏斯藏白馬崗這兒可以大做文章。

“情操也好、利益也罷,誰人不期盼勝利啊?”目光複雜的程翰自言自語了一句。

翌日。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