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女皇(2 / 2)

蘭陵風流 君朝西 7558 字 10個月前

“他們謀劃將嫡長女嫁給太子為皇後,卻不願意嫡長子尚公主,這讓太宗皇帝很不高興。明宗被選為太子妃,就是王氏進一步鞏固家族勢力的計劃。但王氏失算的,恰恰就在於明宗。他們將自己最優秀的女兒嫁出去了,而這個女兒嫁出去了,就再也不是他們的女兒了——這就是太宗的謀局開篇。”

這是非常精妙、又非常微妙的布局。明宗一半血脈是父族王氏、一半血脈是母族皇室。世人都以父族為宗族,太宗卻偏偏極具魄力的選中了明宗——姓,可以改!同樣是一半血統,公主的子女為何不能成為李家人?

“當然,這也是太宗的無奈之計。太子、魏王、楚王爭奪皇位,一死二廢,成年皇子便隻剩下九皇子趙王。”

九皇子趙王即後來的仁宗成皇帝李熾。

“趙王性子仁厚,待人優容,若為王,必是賢王,但為帝,隻有仁德和寬厚卻是不夠的。寬仁少斷,政便不能持久。而失之於魄力,也無法於世家相抗。——明宗恰恰能補全仁宗的缺失。”

蕭琰記起《明宗實錄》裡對明宗的評述是“性毅,果決,明睿”,而仁宗的性子則寬仁而優柔寡斷,最初登基的那幾年便是朝令夕改,用人不能持久,五年間換了十一位宰相,唯尚書令王輯——太原王氏的家主——的位置一直沒變,直到仁宗頭風發作,明宗以皇後秉政,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宰相班子才穩定下來,朝廷詔令也得到了持續。

蕭琰想到這不由佩服,佩服的不是太宗一早發現了明宗這顆明珠,而是太宗敢以大唐國祚付予這個外侄女,並成功的將外侄女變成了內侄女,於是大唐多了一位明君,而王氏失去了他們最傑出的子弟——原本是他們王氏的嫡長女。

“所以說這是非常精妙、又非常微妙的布局,”沈清猗道,“微妙就在於太原王氏拒絕不了這個誘惑。”明宗能順利改回母族之姓繼皇位,沒有引起滔天大波,既和太宗皇帝薨逝前布下的重要支持者有關,也和太原王氏為首的文官集團的支持大有關係——一個擁有王氏血統的女帝與皇後的份量那是大不相同的。

“這個布局的一個關鍵還在於明宗為後時,無子。”明宗為皇後時,並未誕有皇子。

是真的沒有生出皇子,還是生出後讓他“消失”了,那誰知道呢?

總之,這個皇子不能存在,否則,他就是王氏傾力支持、並且名正言順的帝位繼承人。

太宗皇帝沒有選擇太遙遠的皇孫,而是選擇了明宗。誰知道那個未出世的皇孫能不能成器呢?太宗一旦破除掉男女的界限,明宗無疑就是最好的選擇。

沈清猗道:“高宗能以公主即帝位,也和太原王氏的支持分不開。”

明宗登基為帝之後,娶了王氏一位嫡出表侄為後君,育有一女,即高宗。

“明宗必得以她與王氏後君所出為儲君,不論男女。這是來自王氏的壓力。”

沈清猗很佩服明宗的手段,給蕭琰解說道:“一方麵,明宗削弱仁宗兩位妃子所出的皇子的勢力,卻又不打死,甚至還時有恩恤,世人皆道明宗仁德,但誰知這是明宗吸引王氏注意力的棋子呢?另一方麵,明宗牢牢掌固了十二衛大將軍的軍權,王氏再怎麼掌持三省、朝堂,文臣勢力再大,也動搖不了帝位。這就是明宗給高宗繼位留下的鐵血拳頭。”

這隻拳頭一直在縮在高宗赭黃的禦袖中,直到王氏露出了染指兵權的獠牙,這隻拳頭才猛然擊出,那一晚,太原王氏在鐵蹄刀槍下血流成河,嫡支十歲以上男女儘數被誅。以太上皇自居的王氏懿德後君,也從此永禁寧德宮,再也踏不出那方宮殿。

沈清猗評論道:“懿德後君論才學智慧均是上等,若非明宗謀智在先、鋪陳在前,以高宗少年之齡,怎鬥得過她這位親父?”

蕭琰想了一陣,不由點頭,感歎道:“皇室無親,夫妻,父女,亦如仇讎。”

沈清猗冷嗤一聲,“高門世家還不是如此?但凡涉及到權利,便少不了爭鬥。”就如蕭氏,又豈是無紛爭的?

蕭琰頗有些悵然,沈清猗拿書敲了她一下,“任他利益攘攘,持正心,行我道就是了。”

“持正心,行我道!”這話如同鐘鼓響在蕭琰耳中。

她神色一震,眉揚而起,聲音鏗然道:“姊姊說的不錯,行我道,持正心。”此話一出,便覺心中突然有一道塊壘消了,心胸大暢,腦海一清,不由盤膝而坐,冥想入定。

沈清猗眸中掠過驚訝,向後做了個手勢,青葙、侍書兩人都輕手輕腳的退出。

兩刻鐘後,蕭琰睜開眼睛,歡喜笑道:“姊姊,我剛才有頓悟。”

時下佛道並盛,武人中修習道家內丹心法的很多,而道家心法,講求心境。沈清猗對蕭琰頓悟不以為異,卻為她一句話而頓悟的天賦感到驚詫。

蕭琰揚起眉毛很是得意的樣子,“那當然,我是天才嘛。”被沈清猗一卷書敲在腦門上,哎喲一聲,心道姊姊怎麼和母親一樣,都愛敲她頭,敲笨了怎麼辦。

她伸手拿茶盞,茶已經涼了,向外叫了聲“奉茶”。秉筆應了聲,用托盤端著兩盞熱茶進來,將涼盞換下了。

蕭琰端了白瓷臘梅盞的給沈清猗,自己端起青瓷盞喝了兩口。

喝了一盞茶後,沈清猗接著講解《高宗實錄》。

她說史與蕭琮說史又有不同,雙方的出發點和男女的視角不同,詮釋起來就有差異,這讓蕭琰感到新奇,聽得很有興致。

講完一節,喝茶休息時,蕭琰忽然道:“《明宗實錄·懿德後君列傳》上說,後君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未入宮前,見者曰:‘見王嘉華,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大唐世說新語》上講,王三郎入宮時長安士女一片哭聲,說‘從此不見王郎風儀也!’這麼一個才貎雙絕的郎君,難道明宗皇帝沒動心過?”否則怎會這般狠絕設計?

沈清猗輕嗤一笑,“明宗娶王三郎為後君時,已經三十五歲,做了十七年的皇後,其中代仁宗皇帝處政十年,不是十五六歲的懷春少女,見著美貌郎君就心動。王三郎再美再有才華又如何,比不過帝權天下。”

……

作者有話要說:備注:

1、關於史書:如《唐史》《宋史》都是後麵的朝代編寫的,本朝編史時是絕不會貫以“本朝的朝名+史”這樣的名稱,而是以皇帝為號,如《太宗實錄》《高宗實錄》等……後麵的朝代根據這些《實錄》綜合編寫唐史、宋史等。——《唐史》是五代寫的,叫《舊唐書》,宋代又新編,叫《新唐書》;《宋史》是元朝人寫的。

所以,如果看見唐朝的人讀《唐史》,宋朝人的讀《宋史》那肯定是穿越了~

2、太.祖,高祖,太宗,仁宗,明宗,高宗:這些都是廟號

廟號,意思就是皇帝在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商朝。最初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才會特彆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唐朝時的皇帝就都有廟號了。

商朝所建立的,最原始的廟號隻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太祖湯、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盤庚、世宗且甲)、中興者曰“中”(中宗且乙)。——後世朝代的廟號基本按照這種。

第三更12點。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