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日後,出了關州。
往北去便是威州,河西威勝軍的駐地。
威勝軍的統軍接報後派五百騎兵馳往關州與威州的邊界,接過在威州境內的護行任務。
途經威州三個縣,入城後所見普通百姓都是佩刀或掛弓,形容慓悍,街市上看起來人流不多,但喧聲鬨勁兒不比原州、關州的縣城差,因為這些人的嗓門洪亮,一人說話抵得上普通三人,就連婦孺都吼得更有聲氣兒。
蕭琰興致勃勃的陪著沈清猗逛集市。
蕭琮一聽說逛市就嗬嗬說去茶樓體察民情,蕭琰覺得茶樓枯坐著聽說唱才沒意思,還是逛街市有趣,可以看到不同的鋪子,不同的商貨,不同的風俗,還有形色各異的著裝。威州這地兒的著裝是胡風甚漸,很少看到有穿寬袖長袍的郎君和大袖長裙的娘子,男子多是箭袖及膝袍或短胡裝配馬褲,女子多是翻領對襟係絆扣的胡裝,頭上戴一頂尖錐帽,腳上都穿著高筒皮靴或高氈靴,整一個兒颯爽利落。
這裡的漢胡混血也很多,威州鼓勵漢胡通婚,一百多年下來,許多胡族早就與漢族融雜在一起,分不清彼此了,連信奉的教派也是一家子混雜,有信佛的,有信道的,也有信襖教、景教、摩尼教的。
給沈清猗和蕭琰做向導的莫賀三娘就是羌族大姓與漢族士家的混血,左腕戴道珠,右腕戴佛珠,脖子的衣領外掛著景教十字架,兩邊衣袖上用金線繡著絢麗的襖教火焰,說話的時候一會兒“無量天尊”,一會兒“阿彌陀佛”,一會兒“光明神尊”,一會兒又蹦出句“哦,上帝!”蕭琰聽得大樂,開玩笑說,你們一家子吃飯的時候這些仙佛神不會打架麼?莫賀三娘謔謔的笑,“咱們是大唐呀,天空一樣的廣闊,海水一樣的浩瀚,神仙佛都有位置,各占各的,打架做什麼。”又冒出句,“咱們家阿郎說,要講以德服人。”蕭琰噗笑,這句是儒家的。
“這就是威州啊!……”蕭琰回來後向兄長感歎,她感受到了這片土地上的慓悍氣息,這種氣息湧動在人們的血管裡,他們身上有一種粗獷的野性,活力張揚,即使是講究禮儀詩書的士家,也是優雅與豪邁並存,還有一種包容的宏闊氣度。
蕭琮聽完她的感歎,聲音裡帶著幽邃道:“這不是威州的氣度,是大唐的氣度。”
因為大唐的存在,才有威州的氣度。
“這是華夏的氣度。”沈清猗補充說道,聲音帶著悠遠,“不是每一個中原王朝都能稱為華夏。大唐的氣度在於它是華夏。”
蕭琰聽得半懂非懂。
蕭琮清和的聲音道:“衣冠華夏,禮樂文明,大唐融合了華夏的精髓,並將這種精髓發揚光大,所以夏商周為華夏,秦漢為華夏,大唐為華夏。”
在傳世悠久、底蘊深厚的世家心中,隻有這六個中原王朝才可稱之為華夏。
蕭琰想了想,道:“那我們蕭氏先祖建立的梁朝也不算嗎?”
蕭琮沉默了一會,道:“隻算半個華夏。”
蕭琰聽得一頭霧水,約摸覺得兄長話裡沉重,便看向沈清猗求解。
沈清猗因為蕭琰陪她逛了一上午心情甚好,看了一眼她橫在膝上的秋水刀,用她更能體會方式說道:“華夏就如武道上的強者,自信,恢廓,求索。武道強者,海納百川,兼容並包,沒有的,學,不足的,改進,再融合創造新的。而強者武道的精髓不會變,反而因為吸收變得更加強大。華夏,是文明的強者,它的軀乾可以接受天空海洋任何一處的風,但進入它的肺腑後,吐出來,就是華夏的氣息。——大唐能做到這點,所以它是華夏。”
“自信,恢廓,求索……”蕭琰心裡一遍遍琢磨著,隻覺靈台的水滴更加澄淨,金光更加通透,心境不知不覺又向前進了一步。
她跽直身,向沈清猗行了一禮,道:“琰承教。”
沈清猗見她鄭重的表情,調侃她,“怎麼,又成你的佛鐘道罄了?”
“是。”蕭琰很正經的點頭,又笑,“天上的北鬥,啟明的星辰。”
沈清猗哧一聲,又忍不住一笑。
蕭琮欣慰十七終於懂了“女人那幾天”是心情煩躁的,知道怎麼說話討人歡心了。
這真是美好的誤會。
***
次日,行近威州城。
距州城以南三十裡地的驛鋪,駐有百騎,軍容威肅,豎有一麵“韋”字大旗。
韋蘊率百騎在此迎接蕭琮。
蕭琰抬目望去,見一位頭戴烏紗軟襆頭、身穿儒服襴衫的四旬儒者,從白竹簷子上下來,溫文爾雅,朗朗如君子。
這就是威勝軍統軍大將、歸德將軍韋蘊。
她聽四哥說,這位韋將軍在大軍作戰時,也是穿一身儒服,由健卒抬簷子而行,手執竹節指揮,看起來就像是戰場上的書生。
但要以為他文弱那就錯了。
韋蘊三次敗燕周軍隊,成就了他“韋虎”的稱號。
驍騎軍統軍曹元度在河西軍五軍演習戰中曾經吃過這位儒將的大虧,看見他就牙疼,說“二虎一遇,必有一傷!”
蕭昡曾評點韋蘊說:“京兆韋懷睿,三吳周公瑾也。”
史書說周瑜周公瑾儒雅超群,儀表不凡,韋蘊年四十有五,也是貌相俊雅,氣度恢廓。
蕭琰將他與父親梁國公比較了一下,覺得父親的威勢更重,而韋蘊的君子風度更勝一籌。
韋蘊上前揖手行禮,笑容溫雅和煦,道:“世子一路辛苦。”
蕭琮穿著國公世子的紫色圓領公服,雙肩和袖擺上又繡著武階的麒麟團,腰係十三金銙帶佩武官橫刀,氣質卻是文俊,眉眼清雅似水墨,抬手回禮,“有勞將軍出迎。”
韋蘊似欣賞他的文雅氣質,捋須笑道:“聽說世子儒學出眾,某已在書房備下寬榻,欲與世子抵足夜談也。”
蕭琮清笑,“琮焉敢不欣然乎?”
一老一少相視,哈哈而笑。
蕭琮側身,向韋蘊介紹:“這是某十七弟琰,字悅之。”
蕭琰踏前一步,行禮,“蕭琰見過韋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