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平定(1 / 2)

蘭陵風流 君朝西 8274 字 10個月前

中國冠服製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了周代逐步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m.樂文移動網

唐代官吏服裝大致可分兩類:

一類為祭祀與重大政事活動的服裝(祭服或朝服);一類為比較普通的工作與社交活動的服裝(公服或常服)。

凡是從祭的祭服和參加重大政事活動的朝服(又稱具服),與隋朝基本相同,而形式上比隋朝更富麗華美;一般場合所穿的公服(又稱從省服)和平時燕居的生活服裝常服(又稱讌服),則吸收了南北朝以來在華夏地區已經流行的胡服、特彆是西北鮮卑民族服裝以及中亞地區國家服裝的某些成分,使之與華夏傳統服裝相結合,創製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裝新形式。

其中像缺胯袍、半臂、大口褲等都是例子。

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開衩式的長袍,它可以和襆頭、革帶、長靿靴配套,成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裝形式。

唐代官服發展了古代深衣製的傳統形式,於領座、袖口、衣裾邊緣加貼邊,衣服前後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後襟下緣各用一整幅布橫接成橫襴,腰部用革帶緊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寬袖式兩種,窄緊直袖的款式便於活動。寬袖大裾的款式則可表現瀟灑華貴的風度,稱圓領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廝役都可以穿。

襆頭、圓領、革帶、長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傳到明代。

簡言之,唐代百官常服(注:常服不可入祭禮與重大朝會)承襲前製,為圓領袍服,因前後襟下緣用一幅整布接成橫襴,故稱圓領襴袍。初唐、盛唐時受胡族風尚影響流行窄緊直袖式樣,中晚唐以來胡風,流行傳統寬衣大袖。與常服配套的首衣是襆頭,足衣為烏皮**靴,飾物有腰帶、魚(龜)袋等。

在唐以前,黃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黃。

唐代認為赤黃近似日頭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故赤黃(赭黃)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黃規定為皇帝常服專用的色彩。

——唐高宗初時,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黃(如色光偏冷的檸檬黃等),至唐高宗中期,恐黃色與赭黃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黃。從此黃色就一直成為帝皇的象征。

據《新唐書·車服誌》所記:一品以下文官,並帶手巾、算袋、刀子、磨石。其武官,欲帶手巾、算袋者亦聽。文武官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帶,十三銙。四品袍深緋,金帶十一銙。五品袍淺緋,金帶十銙。六品袍深綠,銀帶九銙。七品袍淺綠,銀帶九銙。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淺青,瑜石帶八銙。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黃色,銅鐵帶七銙(總章元年又禁止流外官及庶人服黃,已見上述)。

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亂紫(古代用藍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紅色光,故怕與紫色相混),改成碧綠。自春秋時期齊桓公穿紫袍始,才確定了以紫為上品的服裝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未變。到明朝才被大紅色所取代。

總括之,顏色從高到低依次為:紫——緋——綠——青(後改為碧)。而腰帶飾物從高到低依次為:玉——金——銀——鍮石。

《新唐書·車服誌》記載官服花式:

文官官服花式:有鸞銜長綬、鶴銜靈芝、鵲銜瑞草、雁銜威儀、俊鶻銜花、地黃交枝等名目。

武官的服製花色:武三品以上、左右武威衛飾對虎,左右豹韜衛飾豹,左右鷹揚衛飾鷹,左右玉鈐衛飾對鶻,左右金吾衛飾對豸。又諸王飾盤龍及鹿,宰相飾鳳池,尚書飾對雁。後又規定千牛衛飾瑞牛,左右衛飾瑞馬,驍衛飾虎,武衛飾鷹,威衛飾豹,領軍衛飾白澤,金吾衛飾辟邪,監門衛飾獅子。

唐太和六年又許:“三品以上許服鶻銜瑞草,雁銜綬帶,及對孔雀綾袍襖。四品五品,許服地黃交枝綾。六品以下常參官,許服小團窠綾,及無紋綾,隔織獨織等充。除此色外,應有奇文異製袍襖綾等,並禁斷。”

這類紋飾均以刺繡,按唐代服裝款式,一般應繡於胸背或肩袖部位。

唐代的冠帽

襆頭

秦漢時期華夏地區身份高貴的人,男子二十而冠,戴的是冠帽,身份卑賤的人戴幘,幘本是一種包頭布,用以束發。在關西秦晉一帶稱為絡頭,南楚湖湘一帶稱為帕頭,河北趙魏之間稱為幧頭,說或稱之為陌頭。

使用時就是用一塊巾布從後腦向前把發髻捆住,在前額打結,使巾布兩角翹在前額作自然的裝飾,這在當時青年男子中間,認為是一種美的打扮,所以樂府詩《日出東南隅行》有“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之句。

東漢以來有些有身份的人士,則用較完整的幅巾包頭。

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將幅巾戴法加以規範化,並以皂紗為之,作為常服。《北周書·武帝紀》說,“其製若今之折角巾也。”

折角巾就是將幅巾疊起一角從前額向後包複,將兩角置於腦後打結,所餘一角自然垂於腦後,就像現在有些女子包頭巾的包法。

但在陝西三原隋孝和墓、湖南湘陰隋墓、河南安陽馬家墳201號隋墓出土的陶俑,頭上所裹幅巾,有兩角於腦後打結自然下垂如帶狀,另兩角則回到頂上打成結子作裝飾,這種形式就成為初期的襆頭了。

宋代俞琰《席上腐談》卷上,說:“周武帝所製(襆頭)不過如今之結巾,就垂兩角,初無帶。”正與上述的情況相符。

更進一步的襆頭是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所說:“襆頭一謂之四腳,及四帶也,二帶係腦後垂之,二帶反係頭上,令曲折附頂。”

襆頭為什麼要在四角接上帶子呢,原因是先前的襆頭戴在頭上,頂是平而起褶的,四角接上帶子,兩角在腦後打成結後自然飄垂可成為裝飾,另兩角反到前麵攀住發髻,可以使之隆起而增加美觀。

到了唐代,社會上流行高冠峨髻的風尚,所以又在襆頭內襯以巾子(一種薄而硬的帽子坯架),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五“襆頭之下彆施巾;象古冠下之幘也。”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卷一“巾子裹於襆頭之內。”

這種巾子就是一種帽坯架,它可以決定襆頭的造型,開始是平頭小樣,《舊唐書·輿服誌》談到唐高祖武德時期流行“平頭小樣巾”。

以後襆頭造型不斷變化,武則天賜朝貴臣內高頭巾子,又稱為“武家諸王樣”。唐中宗賜給百官英王踣(bo箔,仆倒)樣巾,式樣高踣而前傾,這種式樣與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所用巾子“魏王踣”相似。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賜供奉官及諸司長官羅頭巾及官樣巾子,又稱官樣圓頭巾子。

到晚唐時期,巾子造型變直變尖。至於包裹巾子的襆頭,唐以前用繒絹,唐代改用黑色薄質羅、紗,並且有專門做襆頭用的薄質襆頭羅、襆頭紗。

襆頭係在腦後的兩根帶子,稱為襆頭腳,開始稱為“垂腳”或“軟腳”。後來兩根垂在腦後的帶子加長,打結後可作裝飾,稱為“長腳羅襆頭”。

唐神龍年間(公元705年至706年)襆頭所垂兩腳形狀變成或圓或闊,並在周邊用絲弦或銅絲、鐵絲作骨,襯以紙絹,這種襆頭腳就是能夠翹起的硬腳,稱為翹腳襆頭。

唐朝的女裝

襦裙

襦裙服是漢族女子服飾中非常基礎的一種款式,即女子上穿短襦,下著長裙(俗稱上衣下裳)的傳統裝束。

唐女的襦裙裝在盛世的影響下充分發展,加半臂,佩披帛,於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

(一)襦:

即上衣,一般隻長到腰,很短,及腰處通常被收紮在裙線下。外麵可加套“半臂”、“背心”,甚至更長的“褙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