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策書院(一)(1 / 2)

蘭陵風流 君朝西 9536 字 10個月前

</br>

&nbsp&nbsp&nbsp&nbsp道門三清宮位於大江之南、荊楚之地的神農域中,叢林莽莽,山多穀深,人跡罕至,向西一直延到巴蜀巫山,而三清宮具體建在哪處,外間的人並不知曉。但它大方向上是在荊楚之地,距離揚州就不是很遙遠,又有大江向東的水路便利,如果是走快船,順流而下大約五六日就該到了。

&nbsp&nbsp&nbsp&nbsp按時間算,從朝廷下令給京中的無量觀,到無量觀傳信給三清宮,再到三清宮派遣人……姊姊應該還沒到揚州。

&nbsp&nbsp&nbsp&nbsp大約這會兒是在船上?

&nbsp&nbsp&nbsp&nbsp蕭琰心中有九成肯定,如果道門遣醫師過去治疫,沈清猗應該在其中。

&nbsp&nbsp&nbsp&nbsp她有種感覺,道門是在培養沈清猗。雖然在國公府時,沈清猗對於她在藥殿的事沒有詳提,但蕭琰本就聰敏,一旦她關心一件事,多半能從蛛絲馬跡中推出條理。她能確定,道門重視沈清猗,否則不會派出洞真境的宗師護衛她出行。這種重視,蕭琰不確定是道玄子的遺澤,還是沈清猗在醫道上的天賦和造詣太過出色,或許兩者皆有,也或許還有其他更隱秘的原因,但不論哪種原因,道門著力培養沈清猗應該是無疑的。

&nbsp&nbsp&nbsp&nbsp而醫家治疫是最能顯揚天下的,道門若有心培養沈清猗,遇上揚州這種連疫症都沒能準確斷定的複雜疫病,必定不會落下她。

&nbsp&nbsp&nbsp&nbsp但道門若真的是在培養沈清猗,蕭琰心中又有隱憂了:以姊姊出身吳興沈氏又是蘭陵蕭氏的宗媳,這樣的雙重世家背景,而道門一貫與世家若即若離的態度,這般大力培養姊姊,一旦她聲名鵲起——道門若是想以此緊密與蕭氏、沈氏的關係,那倒是好;但若不是呢?

&nbsp&nbsp&nbsp&nbsp蕭琰的眉毛不禁蹙了起來,隻覺道門在這事上撲朔迷離,讓人看不清它的目的。

&nbsp&nbsp&nbsp&nbsp但她不是鑽牛角尖的性子,想了一會沒想明白,就先將這事擱到一邊了。不管道門什麼目的,總會有顯露出來的時候。到那裡,她應該已經晉入洞真境了。有了強大的力量,才能保護自己想保護的人。

&nbsp&nbsp&nbsp&nbsp蕭琰心緒平靜下來。耳邊聽著母親勻細的呼吸聲,知道她已熟睡,想起明天起就要進入天策書院,規矩嚴格,不能隨意出來,心中就生出不舍。在長安這段日子,她體味到了孩童般的快樂,無憂無慮,歡樂恣肆,這種仿佛可以和母親做一切快樂事的感覺是她以前沒有過的,與母親墨尊的相處,是另一種幸福,但兩種幸福,都同樣讓她眷戀。

&nbsp&nbsp&nbsp&nbsp蕭琰不由偏頭去看母親,錦衾下的右手輕輕伸過去,握住了母親的手。

&nbsp&nbsp&nbsp&nbsp她微笑著閉上眼睛,幾個呼吸後便睡去,臉上神色恬靜安然。

&nbsp&nbsp&nbsp&nbsp次日依然是卯時醒,冥想後她小心起榻,不吵醒母親,便在澄碧軒的池邊練拳。至卯正收拳,回到自己寢房,泡鍛體藥湯。出浴後換了乾淨衣裳,母親已經起榻。

&nbsp&nbsp&nbsp&nbsp因蕭琰今日入天策書院,李翊浵起得比往日早,朝食也提前在卯正一刻。

&nbsp&nbsp&nbsp&nbsp李毓禎已經過來了,穿了件白色絳緣褶裙衫,交領寬袖,雲肩橫襴通繡青織龍紋,前後衣雲線暗織易紋,行走間便見卦影流光,一頭烏發綰髻戴白玉冠,笄白玉龍首簪,風格清貴,薄綾衣袂飄然,又顯得瀟灑多姿,引得蕭琰不由多看了她幾眼。

&nbsp&nbsp&nbsp&nbsp李毓禎向她飛一個勾人眼色,轉臉叫了聲“姑母”,便走近去挨她肩上吃聲笑,“悅之——被我迷住了?”那聲“之”尾音翹起,叫得極勾纏。

&nbsp&nbsp&nbsp&nbsp蕭琰白她一眼,“我是看你衣服。”

&nbsp&nbsp&nbsp&nbsp李毓禎這身是天策書院宗師的服色。

&nbsp&nbsp&nbsp&nbsp她伸手勾了蕭琰頸子笑,誇自己說:“衣服好看,也要人長得好,美人穿什麼衣服都好看。”說著另一手摸上蕭琰衣領,“就像你,穿這身學子素衫也是好看的。”

&nbsp&nbsp&nbsp&nbsp蕭琰穿的是件細白麻布褶裙衫,交領箭袖,除了兩邊衣袖上繡著“武”字外,通身無紋飾,十分素潔,是天策書院天院武道生的學子服。但這身白衣素服卻將她的氣質襯得愈發乾淨明澈,就像一塊通透的晶玉,讓人看了就想摸,摸了就不想釋手。李毓禎撫她衣領的手便不由得撫上她頸子,再摸上她的臉。

&nbsp&nbsp&nbsp&nbsp蕭琰因為心懷愧疚,沒法像以前那樣冷臉推開她,一時忍了她的動作,隻橫眉瞪她道:“彆過分。”聲音又有些無可奈何的,“好好坐著用膳——咱們還去不去書院啦?”

&nbsp&nbsp&nbsp&nbsp李毓禎一聽“咱們”眼睛裡就流出了笑意,竟然沒再糾纏的應了聲“好”,卻又飛快的在蕭琰臉上親了一下,一個閃身坐到了食案的東麵去。

&nbsp&nbsp&nbsp&nbsp蕭琰氣得咬牙,瞪了她好幾眼,才黑著臉坐到西邊位上。

&nbsp&nbsp&nbsp&nbsp膳閣內依然是壺門高案和禪椅,李翊浵坐在北麵禪椅上笑悠悠的看著,一副袖手看好戲的樣子,白皙嬌嫩的手指捏著金邊匙慢悠悠攪著碗裡的翡翠燕窩,心裡想道:阿禎進步了嘛!——以前身子才挨上去就要被推開,如今挨著、摸著了,寶樹都還能忍她。不過,要想再進一步,可就難囉。李翊浵表示,對侄女不大看好。

&nbsp&nbsp&nbsp&nbsp三人用罷朝食,漱口淨手出了膳閣,蕭琰和母親告彆,與李毓禎出了公主府,策馬出坊。安葉禧穿了身圓領箭袖的侍衛服,和秦國公主府的十幾名侍衛跟隨在後。

&nbsp&nbsp&nbsp&nbsp一行人出了坊府門後撥馬往南行,過大寧坊入通化大街,折東直行,跨過龍首渠的內河橋,再行百丈就出了東城通化門,策馬馳過龍首渠的外河橋,往北向龍首原馳去。

&nbsp&nbsp&nbsp&nbsp龍首原是長安城東北外的一處高原,因為西端從渭河邊突兀拔起,勢如龍首而得名。大明宮就是修在龍首原上,從太極宮以東的長安北城牆修出去,凸出於長安城北,因為地勢高,可以俯瞰整個長安城,於是作為避暑夏宮使用的大明宮就成了皇帝的常駐之地,三省六部也隨之搬過去,漸漸取代太極宮成為大唐的中心。龍首原當然成了禁苑,左右羽林軍就駐紮在龍首原上。而從長安城通向龍首原隻有一條直道,位於大明宮東禁苑十裡外,李毓禎就帶著蕭琰從這條直道馳行向北,這是長安城通向天策書院的唯一道路,太宗立名“雙龍道”,因為它是從通化門外的“龍首渠”起始,一直往北二十裡修到龍首原北端的“瀧河”,故名雙龍。

&nbsp&nbsp&nbsp&nbsp天策書院,就在瀧河北岸。

&nbsp&nbsp&nbsp&nbsp蔥蘢的林木中,能看出書院占地極廣,青白色的簷瓦西起渭河,南起瀧河,往東、往北延伸開去,往北一直到遠處黛色青山,那是攏翠山;往東出了龍首原。蕭琰目測,應該比大明宮大出十幾倍。這還隻是山南麵,事實上這座突兀拔起於平原上的攏翠山隻是書院的內山,山的北麵仍然是天策書院的地盤。

&nbsp&nbsp&nbsp&nbsp但見樹木參天,數不清的院舍樓閣延伸至林深處,望不到儘頭,遠處青山聳立,峰脈起伏,隱有鐘聲悠揚,還未進書院,蕭琰就感到一種壯闊氣度,還有那種幽深的悠遠。

&nbsp&nbsp&nbsp&nbsp馳馬過了瀧河橋,沿著瀧河北伸的渠流,往北馳去二十多裡,才到了書院的東門。

&nbsp&nbsp&nbsp&nbsp蕭琰知道,天策書院一共有八門,是按易數的八卦方位修建而命名,而東門就是震門——這是正東的方位。瀧河往北開挖的河渠就是從東震門入,如波浪般橫穿書院,往西流出兌門,即西門,連通到渭河中:這就是瀧渭渠。蕭琰知道,橫穿書院內的這一段叫“弘毅渠”,將書院分成了南北兩部分,南麵是外學,北麵才是書院的核心,內學。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