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六章 道門(2 / 2)

蘭陵風流 君朝西 10590 字 10個月前

但見到這位道君她是很高興的,因為這位是曆色|欲界又破色|欲界的高手,那部流傳甚廣的話本《呂洞賓三戲白牡丹》,事實上就是這位道君當年為曆色|欲界去紅塵打滾的經曆,和當時大唐第一名妓白牡丹譜了段膾炙人口的戀曲以及風流的*情,蕭琰現在正曆色|欲界,請教這位經驗豐富的前輩當然是最好的——這也是閣主的指點。

“有勞呂先生接迎。”暗中護送的朱程魚隔空一句傳來,便轉身離去。

蕭琰在道陽子的帶領下,瞬移進入了神農域,這既是為了速度也是保持神農域的神秘,所以蕭琰進入三清宮後仍然不知道這裡是神農域的哪個方位,當然這並不重要。

道陽子帶她去見道真子。

道真子住在雲霄峰千尺瀑布下麵,七丈高的圓木撐樓而起,住在山崖下卻給人一種高聳的感覺。道陽子送她到瀑布下,衝她眨了下眼,“有空來找我。”這話配上他的神情給人輕佻的感覺,蕭琰卻看見他的眼神很清很正,心知這位前輩是要指點自己,恭敬的道:“是。”道陽子身如白鶴掠了上去,蕭琰目送他身影消失,才走向那棟聳立的木樓。

她在樓下恭敬行禮道:“晚輩蕭琰拜見道真子大師。”

“上來吧。”道真子溫柔又帶著幾分飄渺的聲音傳出。

“是。”蕭琰拔地而起,如一片羽毛般落在樓廊上。正房的門開著,她脫靴走進去,跽坐在一塵不染的竹席上,向道真子恭恭敬敬的行了三叩首禮,“蕭琰拜禮前輩救命之恩。”

道真子依然檀冠道袍,氣質飄渺若雲,輕笑一聲,也不見有何動作,蕭琰伏拜下的身子便被一道柔和的力托起。

“五年不見,你已經晉入大圓滿,距離先天隻有一步之差了reads;。”她笑道,“墨尊將你教得極好。”笑容淺淡,如雲端之雪,飄渺,清淨,眼神卻柔和如春風,減淡了幾分高坐雲端的不可觸及感。

蕭琰喜滋滋的道:“我也覺得師尊將我教得極好。”

道真子又忍不住笑,“你跟你師尊真是不一樣。”

現在聽見這種話蕭琰一點也不奇怪了。

她思及這位道君修的是有情劍,便是以母親墨尊入情,心裡對有情道有著疑惑,便恭敬的請教道:“大道三千,無情可入道,有情也可入道。然人若有情,便多牽礙。以有情入道,是情到深處無怨尤,還是情到深處情轉薄?——若心有掛礙,豈非無情道勝於有情道?”

道真子微笑,“道,是規則,如瀑布落地,四季更替,日出東而落於西,時光流逝等,都是道,無謂有情和無情。有情或者無情的,隻是人而非道。吾輩修煉,就是要體悟道、掌控規則,但道是玄妙的,何以入道?——以無情入道,乃是斬斷人生牽絆,免於受到外界影響,從無中體悟玄妙。以有情入道,乃是從人生百態中領會規則,從有中體悟玄妙。大道三千,道並行而不相悖,它們都是通向道的路徑,沒有高下之分。真正的大道處於無名之態,到了道的境界,就沒有無情和有情之分了。”

蕭琰陷入沉思中。

所以……無念刀意,前者是無,後者是有。

“無”要從無中體悟玄妙,遂成虛無刀道。

“念”要從有中體悟玄妙……有情方有念。

母親留的這兩道刀意,一為無情,一為有情。

無情道是天地自然之道。

大道無形,大道無名。無形無名,自然至靜之道。

她的心澄靜、純淨,故能深體自然至靜,是以“無”字刀意能順利領悟。

但“念”為有情。

有情道是人生之道,不是心性靜,就能體悟。

“念”,是動,不是靜。

“道並行而不相悖……”

她心中如有洪鐘大呂敲響,眼神瞬間放空,整個人如泥胎木雕般靜坐不動。

道真子感歎一笑。

果然是墨尊親自教養的弟子呀,這麼一點撥,就進入了頓悟。

蕭琰瞬間想到了動、靜,想到了陰陽,她丹田的陰陽漩渦便旋轉了起來。

生生不息,是陰陽互動。

靜極而動,天地萬物才能生。

若動為陽,靜為陰,動極而靜,靜極而動,則是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相推,四時成序,萬物生成,或變或化,無不順之,道自成也。

以自然之道無形,無形而能變化,是以變化無窮也。

蕭琰腦中轟的一聲,如同洪流衝開了閘門,靈台前所未有的清明,琉璃玉色蓮花瓣瓣綻開,識海中的清湖水如洪流,滔滔而滾,一浪浪衝刷著靈台蓮花,那白玉般的色澤被洗去一層,愈發向無色透明轉化。

蓮花是蕭琰的靈台,與她的心境神識相關reads;。

當這靈台玉色蓮花完全轉為無色水晶蓮,即心境從觀光進入心動,“觀光入心動,造化即我意”——她的心境神識將同時突破後天晉入先天。

而在這個過程中,蓮色愈淡,就意味她的心境神識越純淨、越寧靜。

擁有越純淨、越寧靜的神識,戰鬥力往往能跨越境界的門檻。就如兩柄百煉鋼刀,誰淬煉得更純,雜質越少,誰就更鋒利,更堅韌。又如兩柄不同鐵礦石材質冶煉鑄造出來的鋼刀,如果低鐵礦質的鋼刀經過百煉,錘煉得極純沒有雜質,那很可能比高鐵礦質但有雜質的鋼刀更鋒利。

蕭琰從頓悟中醒來,便向道真子行了叩首大禮,“多謝大師指點。”

“這是你有悟性,方有此機緣。”

又說了一會話,蕭琰行禮退出。

瀑布下已有一位青年道士在等她。

那道士年若二十四五,相貌普通,氣度卻沉凝,有著登極境後期的修為,見到蕭琰後上前行了個道禮,說道:“無念宗師,玉清掌教吩咐小道來接你。請隨我來。”

蕭琰回了一禮,說“有勞了”,隨那道士掠上了千尺瀑布的崖頂。

出了雲霄峰,往北行了十七八裡,從遠處翠峰上傳來笛聲,那笛聲清亮,讓人聽之脫俗,如飲仙風玉露,渾身上下都一輕,腦子清明,再無雜念。蕭琰麵現驚歎之色,她能聽出這笛音中沒有絲毫真氣附著,完全是對道的理解,才能吹出這樣的笛音。

她神色一肅向那邊合揖行了一禮,問那青年道士道:“這位大師不知是哪位前輩?”

這必定是一位先天道君。

那道士神色尊敬道:“此為玉清殿長老道湘子道君。”

蕭琰“哦”一聲恍悟,說道:“難怪音道造詣如此之高。”心忖原來這位就是《韓仙傳》的原型韓道君啊。

笛聲一個廻落時便有歌聲響起,伴著竹板擊節的聲音,那歌聲灑拓不羈,帶著渾然不在意世間一切悲喜憂愁的味兒,奇異的是,那歌聲明明吐字清晰,聽在耳裡卻完全不清楚是什麼字什麼詞,蕭琰隻覺得聽到那歌聲便心胸一暢,仿似天地間再沒什麼掛礙,就連因沈清猗而起的煩擾也在瞬間消融。

她不由再現驚歎,向歌聲傳來的西南方行了一禮,詢問道:“這位大師是?”

那道士含笑道:“這位是上清宮長老道和子道君。”

蕭琰有些恍然,“可是藍道君?”

“正是。”

蕭琰心道果然,這位就是《藍采和傳》的原型藍道和,以竹板擊歌聞名。

她心想,不知後麵還會不會遇到“何仙”“果老”?

沿著迤邐的山道掠草而行,蕭琰心裡思索著以前就想過的一個問題——道門將這些先天宗師神仙化,是他們行走民間無意成就的名聲,還是道門有意的塑造和宣傳?

她覺得,以道門編撰遠古神話的用意,這種“人間之仙”的宣揚恐怕也是有意而為,有著深意在內。

那道門的目的是什麼呢?

跟天啟計劃有關嗎?

蕭琰以前不會這麼想,但知道星命星路和遠古史後,她就很自然的將道門的神話與之關聯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