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一章 以文明之名(2 / 2)

蘭陵風流 君朝西 5239 字 10個月前

高宗說,做事要師出有名,這就是師出有名。

當時大唐已經滅掉河西的回紇、鐵勒、吐穀渾三國,逼走突厥,將燕周人趕到燕然山以北,正式設立河西道;唐軍才休戰才五年,高宗又發起了對西域三十六國的戰爭,而西域諸國對大唐俱是臣服納貢,未敢有不臣之心,因此高宗出兵西域就引起了朝野內外,尤其儒墨二家的激烈反對,抨擊高宗出兵是“不義之戰”。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高宗對士子們宣講了“文明戰爭論”;對百姓們宣講了仁慈戰爭論:“仁慈的君主必以仁愛對待子民而不是□□,必以強大的軍隊保護子民而不是殺戮,必以嚴明的法律給予子民安定的秩序而不是剝奪生存的權利……仁慈的君主必以兵戈行仁慈,以戰爭的利器鎮壓殘暴,拯救黑暗中的百姓……大唐包容天下,仁慈的君主必以光芒照亮黑暗的世界。”

由此,高宗將大唐的對外戰爭放在了正義和道德的製高點上,為大唐的對外戰爭奠定了道義基礎,有力的回擊了國內的反戰之聲reads;。

縱然還有儒墨二家的言官和學者批評她是“借正義仁慈為名,行侵吞之實”,但是高宗發起的戰爭一則符合大唐上層各個政治集團的利益;二則激發了士子階層的使命感,點亮了一條光明又具象化的向道之路;三則以仁慈之名解救他國受苦的平民贏得了大唐平民百姓的好感;四則高宗之後就發行了戰爭債券,讓大唐國民都享受到了戰爭紅利,反對之聲便越來越小,直至淹沒在舉國支持戰爭的浪潮中。

――高宗在帝劄中對子孫說:什麼是賢明的聖人?就是要以大義之名行事、以仁慈之名行事,這樣,你在臣民眼中就賢明了;但是:你的心必須正,你的道路和目標必須是正確的,否則,帝王心術就隻會讓你偏離正確的道路越來越遠。

而文明的進化,就是大唐正確的道路。

這是一條必須向前流動的河流。

為了推動這條河流的流動,高宗在禮部設立了文明司,職責就是促進落後的文明轉化為先進的文明。相比轉化,高宗更喜歡進化這個詞:進,前進;化,轉化,移風易俗。這是一個主動的、積極的詞,是勇武和一往無前的探索精神;但它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是粗暴的、簡單的,而是柔韌的、水滴石穿的變化,按太宗的話講,就是“文明柔遠俗”,一個“柔”字,道儘其真意。以文明司的理解而論,就是唐化,唐化,再唐化……一年複一年,十年複十年,百年複百年……

自禮部文明司成立以來,已有二百又一十年,大唐新辟疆域的唐化、各個藩屬國的唐化、海外諸個國家的唐化……這都是文明司的赫赫功績。

包括,南桑總督府這片二百四十四萬平方裡的廣袤地域。

一百年前這裡還是部落王國,雖然首領稱王,其實就是部落聯盟,文明司評定為“有石頭建的王城,王城之外皆為村落聚居,未形成分工的專業城市;王國最大者二十五萬餘人,有語言無文字,口傳文明,以舞蹈和擊樂溝通;無國家製度無官員製度,遇事部落長老合議決;無法律,犯事者以部落習俗處置……冶鐵三級文明,可初步煉鋼;農耕初級,使用鐵釺鐵鏟鐵鋤,未用耕牛畜力,未有灌溉工事工具……”總之,就是原始文明,經過文明司一百年的推進,才成長為現在的農商城市文明,當然,也有了文字――唐文。

在南桑總督府之前,統治這片地域的是三個黑人酋長王國,科伊桑、桑達、班圖,經過近一百年的唐化後,除了膚色外,他們的衣著服飾、語言文字、生活習慣等等,已經與唐人沒有多少區彆了,就連普通的黑人小孩兒也能熟練的用竹筷吃湯餅。當然,他們非加人的文明,除了那些野蠻的、惡劣的被摒棄外,那些獨特的文化仍然存在,比如極具非加特色的,節奏激烈明快的舞蹈和打擊樂,不隻是這裡的人不可缺少的,而且傳入了大唐,稱為非加樂,和龜茲樂一樣,成為大唐舞樂的一部分。

而這種融入還有方方麵麵……

這一切,都是在文明、共同進步、富強、繁榮這些美好的名義下進行的滲透,直至水到渠成,這裡就成為了大唐的疆域。

鮮血和異議也有,但已經埋進了泥土裡。

這裡是大唐在美索非加大陸上的第一塊領土,而不是以前的海軍基地,這意味著大唐正式向南大西洲插入了一刀。而這一刀,會在將來捅了大食帝國的菊花。

所以去年九月菊花開放的時候,李毓禎召見了鄧王李翊滸,問他:“二叔可有興趣到非加看菊花?”

如今鄧王站在開夏府的昭平山上,俯視著山下叩石墾壤、箕畚奮戰的場麵,確切的說,是人力與機械畜力一起奮戰的場麵,黃膚色的人種夾雜在黑褐色黝黑色的人種中,吆喝聲卻是一致,“嘿嗨!嘿呦!”乾得熱火朝天――他至今仍記得自己的回答。

“臣,必為大唐,插好這一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