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一章 以文明之名(1 / 2)

蘭陵風流 君朝西 5239 字 10個月前

在李毓禎的眼前,白玉雕鑿的西半球地圖上,南大西洲就像一隻倒三角形插入藍色的海洋中,南桑總督府就是這隻倒三角形的尖端。

南大西洲地域廣袤僅次於中洲,看似大陸上的一個尖部,實際的地域麵積卻相當大,按工部方輿司的測量,統有二百四十四萬平方裡,相當於大唐嶺南道――嶺南東道加嶺南西道――三個的麵積,但論文明與繁華,自是不能與嶺南道比。

“這裡就是不毛之地”。

這句話是一百年前禮部文明司的官員踏上這片土地時說的。

一百年前,那是昭宗時代,大唐的海軍艦隊第一次永久停靠在美索非加大陸的海岸線上,開辟港口建立基地,而不是像以往那般與這裡的黑人王國交易了就走,海軍在海岸線附近停下,四名文明司官員卻是在黑人王國士兵的保護下深入了叢林腹地,然後說了一句:這裡就是不毛之地,文明的荒漠。生活在這片地域中的黑人部族王國被文明司評為“村落聚居,有王無製度,無城市,無文字,冶鐵三級文明,初級農耕文明”,實際就是原始文明;而在一百年後,這些原始部落文明已經進化成為“中型城市,酋長國製度文明”了――這就是禮部文明司的推進之功。

禮部文明司,不是文教司。

文教司主管大唐國內的文化教育,而文明司與文教司一字之差,其職責卻是大不相同。

文明是什麼呢?這個涵蓋很廣,“文教昌明”也在文明之內,但文明的意思更深,更遠,在大唐的定義中也經曆了一個由窄到寬、由內及外的過程。如果問李毓禎文明是什麼,她會很簡潔的回答:傳承,道統。她說的傳承是大道傳承,遠古文明的道統。

遠古文明是人類從奴隸成為人、再成為神的奮鬥光輝時代,至上古時這個文明達到巔峰,然後被天地浩劫毀滅,流傳下來的傳承是斷代的、破碎的,這個道統也隻為少數人掌握,是“雲端”的文明,不可為世間道。

世間的文明,是今古的人創造出來的。

而今古文明的精粹,在中洲reads;。伏羲氏的易,就是上古的道統向今古的演繹,但能讀懂它的人很少,更彆說領悟。後世的人代代在解易,夏人解了演《連山易》,商人解了演《歸藏易》,影響最深的是周文王,在拘禁中得大道演《周易》,而後又有諸多的學者來詮釋仍然很晦澀的《周易》,於是諸子百家紛紛而起:

老子解了,著《道德經》,道家出;孔子解了,著《易傳》,儒家出;陰陽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農家、計然家……統統解了,開辟出自己的學說,遂諸子文章傳道至今。《易傳》中曰:“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大唐太宗時的名臣、儒宗孔穎達闡釋說:“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這就是說的著書立說,文章傳道,而天下光明。《尚書》曰:“浚哲文明,溫恭允塞”,孔穎達解釋說:“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這是說的君臣治國的文德輝耀;而太宗皇帝說:“柔遠俗以文明,懾匈奴以武略”,這是說的文治教化,並且要與“武略”相連。

顯然大唐帝國的對外戰爭就是奉行了太宗皇帝的禦釋之義――先以武力平外夷,再以文明移夷俗。到高宗皇帝時就更進一步了。

高宗發布了文明戰爭論:

“文明者,與野蠻對立。我們為什麼要消滅野蠻?因為我們是人,不是野獸。是人,就要有人的尊嚴,有人的倫理,有人的道德,有人的法度,有人的知識,有人的文治教化,有人的智化瑰寶……這些,就是人類的文明。野蠻,踐踏文明,使人不成之為人……

“文明的意義,在於它是永遠流動的河水,才能哺育大地,和兩岸的人民。如果它停止了流動,那麼終將枯涸,或者腐爛為臭水,生活在河邊的人如果不開辟新河,或者離開尋找新的河流,就會精神死去,而肉.體也將死去,因為饑餓、壓迫,種種原因。……

“故此文明,有先進和落後之分,有進步和腐朽之分。先進之文明,國家強盛,人民安定,文化昌明,教育廣興,雖庶民而知禮,百業興旺,農耕進步,工商繁榮,國家日日新,生機勃勃,如朝陽照萬物而光明。落後之文明,或陷於疲,或陷於弱,或陷於昧,或陷於愚,或陷於暴,製度昏昧,賞罰不公,混亂無序,人民不得溫飽,惶惶不得安定,上暴而下愚,人心陷於黑暗中。……

“曆史如長河必是滾滾東流,世界之進步,必是文明消滅野蠻,先進替代落後,此天道人心也。……

“我們大唐帝國是一個偉大的王朝,一個偉大的王朝,必得肩負文明之使命,消滅野蠻,消滅落後,推進文明之進步,曆史之進步,讓大道的光輝照耀世界,讓大道的火焰照亮黑暗中的人心,給他們點亮光明――此,謂之道也。吾中國者,大唐。何謂中國?非止中央之國,中央之大,還有道之中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中國不可以不弘道。大道以弘遠,這是吾輩之使命,安敢不行?安得不行?……”

這是高宗在國子監和太學視學時的禦訓,視學之後,高宗便題以《論偉大的王朝》將它登在邸報和官報上發出。又召入翰林學士,以白話文書寫了一篇敕文下發,中心意思是“大唐的對外戰爭是解救受苦受難的庶民百姓”,頒發各道州縣張貼,由宣諭官宣講,並下到鄉村。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