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艾馬亞九世的聲音在華麗的艙室內響起,就好像房間內鑲嵌裝飾的黃金寶石,華貴卻沒有溫度。
身後侍立的奉時官聞聲上前,將雙手一直端著的四麵鑲紅藍綠寶石的純金方盒啟開,呈上上去,盒底的金絲絨麵上平放著一隻鏤空填琺琅金表,直徑隻三寸大小。奉時官的動作恭敬又小心,仿佛手中呈送的是聖物――也的確是“聖物”,是天園賜下的法表,內裡嵌有法陣,比唐國禦製的機械鐘走時還要精準,裡麵有指甲蓋大小的晶石供能,可用一年。全帝國隻有尊貴的哈裡發家族和上層貴族才有這個榮耀被天園賜予“聖力之時”。但奉時官並不知道,他尊貴的哈裡發拿起法表時,心中就有一種譏誚。
艾馬亞九世隻看了一眼時間,就“啪”的一聲合上表蓋。
輕脆的聲音響在艙室裡。
讓人感覺到陛下的心情很不好。
當然不好。
即將與異端教廷的教皇和異端帝國的皇帝見麵,陛下心情怎麼會好?
挺立在房間內的侍從們都目不斜視,心裡卻默默活動著。
奉時官也默默立在陛下身後,等候陛下放回法表。
金表在掌心很快有了溫度,艾馬亞九世攥了一下,眼底閃過嘲弄,透明的法窗並不反光,他眼中的嘲弄就完全的隱藏在眼底,沒有反射出分毫reads;。
他的嘲弄不是對著對麵那兩隻艦隊。
而是對著手中這隻法表――賜下法表的那群人。
那群自以為神的老不死。
昨日清晨,哈裡發慣例的早茶後,他翻閱今日的情報簡要――每日早晨阿薩德都會呈上一份簡報,供哈裡發了解國內外最新時事,其中有條情報不太重要,放在簡報最後一麵,卻引起了艾馬亞九世的注意。
他盯著這條消息約有一分鐘:說的是唐國研製成功微型機械鐘,仿天園法表外形,內裡不是刻法陣,而是將彈力機械鐘的機芯縮小到三寸的表內……
艾馬亞九世木無表情,心裡卻起了波瀾。
他對這條情報有關注度,因為一年前阿薩德就有一條情報,說唐國正在研造小型機械鐘,疑似與法表相較;而現在,僅僅一年,唐國就研製成功了!
雖然情報中提到,走時精度不能與法表相比,但是,這種隻誤差幾十秒到一分鐘的精確度,對普通人來說有什麼問題?普通庶民一輩子都見不到一塊晶石,但這種機械表即使賣到一萬枚金幣也有的是中等富裕的家庭購買,不會是上等貴族專有。當然艾馬亞不關心平民是不是能擁有這種表,他關心的是:量產!
唐國造出這種表,就一定會讓它量產,做到零件加工的機械化。
他心潮起伏,起身到宮廷花園中走了十多分鐘,才讓自己平靜下來。
艾馬亞九世的理學學得很好,他從小就喜歡理學,進入帝國理學院後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青年時期立誌要進入工造院,為帝國理學發展奮鬥,但現實讓他的熱血從沸騰到冰冷,最終不得放棄了理學研究之路,從軍、從政,踩過他的兄長和堂兄們,一步步登上哈裡發繼承人的位置,再到坐上這個寶座,統治帝國,但他的理學底子還在,唐國造的擺錘鐘和彈力鐘他都親手拆過,知道零件越小越不好造,要將齒輪齒軸發條彈簧這些置於三寸之地,那得要多小多精密?而唐國的機械加工精度又到了何等驚人的地步?!
他秘令工造署仿造唐國的擺鐘,他們造出來了,卻是手工一個一個敲出零件,想用機械加工那不可能,因為擺鐘的鐘麵最寬隻一尺半,這樣狹小的空間內,組裝有一百多個零件,必須是精密加工,而其中最大的軸承零件,他們工造署最精密的機床都加工不了。而唐國之後出的不需要擺錘的彈力機械鐘零件更加精密,據說總的生產工序達到六百多道。
一尺五之地已如此,何況三寸的表內?
“……據估算,總有生產工序九百多道……”
艾馬亞九世將這條情報讀了幾遍,心中又生出那種無力又蒼涼的感覺。
不是因為鐘表這小玩意,而是這其中反映出的――大食與唐國的技術差距已經越來越遠。
一百四十多年前大食就建立了理學院,實施理學教育,但比唐國起步晚了五十年,那還是因為唐國的理學在軍事領域中發揮出了越來越大的作用,讓人無法忽視,在當時的哈裡發艾馬亞三世的強烈要求下,天園才同意引入理學。然而,隻限於大食族的貴族學習,而不是像唐國那樣,實施全民教育,並且列為必學的基礎學科。
雖然艾馬亞九世認為貴族才是智慧的,但是,有唐帝國這個典型的例子在,他也必須承認,隻有平民教育才是大海之源。貴族才多少人口?十年前大食帝國所有疆域的人口總計是九千八百六十多萬,但有百分之五十七是女性,而在男性人口中,大食族又隻占了百分之二十七,其中大食貴族又隻占百分之五十;而隻有大食貴族才可以學習理學,就等於接受理學教育的人口基數小,就意味著人才基數小,而其中有理學天賦的,那就更少了,怎麼與唐國的全民教育比?
而大食貴族中,對理學感興趣的並不多,因為前途完全無法與學習軍事和政事相比reads;。
他更清楚,要想如唐國那樣發展出工業,除了理學的理論研究外,還要有更多的技術職支持理學的應用,但那些貴族個個眼高於頂,視技術官職為低賤;就連最高的理學研究院工造院和最高的官署工造署也隻是為軍工服務的院署,隸屬於軍務部,為二等部門,如何讓那些貴族青睞?即使哈裡發也無法改變這種大環境,因為風向是從天園吹出來。
唐國的軍工坊裡還有千萬的作工都是接受過基礎教育的普通庶民,至少他們識字能讀文,懂得基礎的算學,進入工場後隻要訓練兩三個月的專業技能,就能掌握流水化的機械生產,而換了大食沒有接受過任何教育的普通庶民,怎麼與唐國工人比?更彆提唐國還有各種技工學校,可以得到各種職業技師,來支持他們的底層技術生產,而這些人中,又能湧現出中級、高級的技師,從實際生產中豐富和完善理學的理論。
從上,從中,到下,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而大食,是在惡性循環的圈子裡。
接受過理學教育的大食貴族不願意屈身做技術官,而做上技術官的又沒有接受過係統的理學教育,於是形成了一個有知識的不願就、願意就的沒知識這種不良圈子。
而一門學問,它的發展必然是理論和應用相輔相成,缺了哪一角都不行,大食帝國在一百四十年前就引入了唐國的理學,然而到現在,仍然是個薄弱的空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