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第四〇四章 她敲了一曲(1 / 2)

蘭陵風流 君朝西 14770 字 10個月前

但即使有天光內鑒、物象清晰, 要打勝這場仗也不容易。

如果是蕭琰自己,進入戰陣便如皰丁解牛,清晰的知道弱點,手中的刀也會如解牛刀一般精準無誤的切入“罅隙”,力量、速度、角度都是最完美。

但戰鬥的是安西夜騎。

要擊中弱點, 必需眼快和手快。

但夜騎除了一百名融合境和劍師同境界外, 多數夜騎的修為都和青銅騎士相差太遠, 即使有蕭琰充當他們的眼睛,他們也做不到“手快”, 力量和速度都不及。

蕭琰就必須結合每位夜騎的實力, 計算在什麼距離下、什麼角度下、怎麼用力,才能將對方的弱點一擊而中;而多數時候,還必須是兩、三名夜騎共同配合才能完成。

畢竟, 修為是硬差距,差距小還可以憑實力越階戰, 而差到兩個、三個大境界, 眼力、智慧和技巧也隻能彌補一部分,這就決定了:夜騎必須打配合。

如此, 蕭琰不僅要精確計算每位夜騎對敵的距離和角度;還要推敲、計算布陣而戰:確定哪些騎兵持槊,哪些騎兵持槍,哪些騎兵持弩, 各種實力的騎兵各居什麼位置, 組成三才陣的三個人必須是最能發揮實力的搭檔, 相鄰的三才陣的實力和能力也必須是互相補益, 充分實現中三才陣和大三才陣的最合理配搭。

這是龐大的計算量!

如果計算過程可以顯象,那麼數據流必定是如瀑流嘩嘩而下,也必定是快如閃電晃得人眼瞎,根本看不清任何數據。

這麼龐大的計算量,對神識的消耗是難以想象的。

若是普通的洞真境大圓滿,估計這個時候已經腦抽痛,神識要耗乾了。

即使是神識極為強大的洞真境大圓滿,也不敢在臨戰前做範圍這麼廣又精細的天光內鑒——即使隻能做到蕭琰的一半,對神識的損耗也是巨大的。

而神識一旦損耗,就很難恢複。

因為神識損耗不像真氣損耗,可以快速吸納天地元氣轉化為後天真氣進行補充。因為神識和神念都來源於元神,是無極界的靈質能量,比先天真氣的能量等級還要高。而後天宗師之所以稱為“後天”,就是體內的真氣屬於後天真氣,還未完全煉化為先天真氣。以低等級能量滋養高等能量,神識的恢複速度當然很慢。

如蕭琰這般消耗,縱是不分日夜冥想恢複,也至少需要十天半月的時間——這還是她已經瀕臨晉階,體內真氣幾乎完全煉化為先天真氣了。換了普通的洞真境大圓滿,恐怕得需半年到一年時間。同一境界內,因為煉化先天真氣的程度不同、真氣的精純度、凝練度和容量的不同,差距就是這麼大。

即便以蕭琰這樣的真氣度量,若不是得到過特彆的機緣,在臨戰之前,也不敢耗損神識這麼做。

那是她幻境渡劫的時候,神魂意誌麵臨崩潰的那一刹,長期的積累蘊藉讓她在生死的大危機下突然觸通神、心、體三位一元,使上、中、下三個丹田豁然貫通:讓上丹田的神魂意誌得到了下丹田的真種轉化供給的先天真氣,神魂得以滋養凝聚,才抗過了最凶險一波的紫金正雷。

而當意識清醒的時候,有意識為念力,三個丹田自然是貫通的。

但蕭琰為避心魔劫關閉了識神,沒有了意識,三個丹田的通道也就堵上了。

按道理,蕭琰的神魂得不到真種先天真氣的滋養。

但是,修道首講修心,為何?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風動,還是幡動?都不是,是你的心在動,故佛曰:萬法唯心,唯心所造。

蕭琰的識神雖然關閉,但心在,自性仍在。

而自性是純淨無垢的嬰兒,沒有主動意識,需要喚醒“激活”。

危險和機緣十分奇妙,往往是相伴相生——當蕭琰的丹田被雷劫擊毀,麵臨肉.身毀滅的危險時,虛丹田的真種卻因為實丹田的被毀,轉而映射於心臟,真種與心脈深處的一點先天靈光共鳴,喚醒了自性。

真種是丹田的先天之種,原就是破境晉階時從心脈的先天元氣中交感而生的真源,與心脈的先天靈光同質相通,“激活”自性。從而實現了無意識狀態下的下丹田與中丹田的貫通。

自性是本能意識,道言心神相通,本能意識激發,自性與神魂相感。

心在真種和神魂之間搭起了橋,真種轉化的先天真氣源源供給神魂,才給神魂意誌提供了力量,讓她抵擋住劫雷的衝擊。

當蕭琰清醒後,就發現這種無意識的觸通讓她得到了極大的好處:

她不需要以清醒意識為念力驅動,真種的先天真氣就可以自動滋養神識;而且滋養的量變大,如果說以前是泉眼細無聲,現在就是江河滔滔。

“渡劫”以前,這樣的神識損耗她需要三、四個月才能恢複,但現在隻需要十天半個月。

但目前景況下,哪有十天半月讓她恢複?

觀戰的宗師如果知道真實的情況必定更加驚駭了:

蕭琰的神識並沒有減少!

這樣的天光內鑒、物象清晰,這樣龐大的神識計算量,怎麼可能?

她是怎麼做到的?

還是神、心、體三位一元。

離開道門時,太清掌教曾贈她一言:“兩重天地,四個陰陽。”

讓她更加的深刻去領會。

初初抵達安西府時,度敘大師也贈她一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讓她多讀《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方廣佛華嚴經》。

蕭琰在去西洲的馬車中,就是在讀這兩部佛經,又與同行的兩位梵音寺洞真境高僧印證心得,回頭再讀《洞虛經》的“兩重天地,四個陰陽”這一章,三部經書反複的讀,時日越久,讀之益精,而胸中豁然以明。

神、心、體三位一元,這個關竅就在於“心”。

心為身的主宰。心生意,意通神。

蕭琰渡劫時在沒有清醒意念的狀態下,因本能意識激發,達到心神相通,而真種映射於心脈,就省去了從下丹田通過經脈輸送先天真氣到心臟的這個過程,真種隻經由心滋養神識,速度當然加快;而且,不再受限於經脈的寬窄,虛丹田的丹海和識海以心相連,真種轉化的先天真氣通過心輸送到識海,這個量就大大增加了。

但是,還是存在一個問題:要以心相連。

真種滋養神魂的速度和度量,就取於心的度量。

蕭琰豁然以明:心神相合,二位一元。

不僅僅是心神相通,而是心中有神,神中有心。這就意味著真種映射於心,就是映射於神魂。

心神能一元嗎?

當然可以。

因為心為魂,靈為神,心神即靈魂,本就是二位一元。

但怎麼做到二位一元?映射。

當心映射到元神,元神映射到心,就能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二位一元。

蕭琰想通了這個道理,但“知道”和“做到”,這是兩回事,難度天差地彆。從知道到做到,往往就是漫長的修行過程。

幸運的是,蕭琰對於“做到”已經有了直觀的感知。

而這個幸運的感知也是來自於她生死的大危機。

讓蕭琰差點神隕身亡的“度劫幻境”,就是閣主大師伯以心力創造的世界。

心象化物象,物象合能,則成天地。

這就是心、物、能三位一元的天地道則的應用。

蕭琰的元神寄於龜身在幻境中領悟,間中還短時的元神出竅赤|裸裸,直觀感知到了閣主的道則應用。

但她要做到這個道則,就必須深刻領悟幻境中的道意,這也需要時間和過程,但有其他的道則觸發,或許可以領悟得更快。

太清掌教和度敘大師的提點,造就了這個觸發。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是知三界唯一心,心有大力世界生,自在能為變化主”。

她的心能不能構象出元神的物象?能。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她的神魂意誌曾經回歸元神,也在幻境中元神出竅,以前隻能想象的元神世界,她因幻境的危與機得到了物象的認知。而真種激發自性這個本我意識,也讓她進一步認知自己的心。修行就是認知“自我”。“自我”即靈魂,“自我”即心神。

心有大力世界生,她以自性的認知構出心象,又以心象構出元神世界,心神二位一元的映射就各自有了本體物象。

有了物象,就能映射。

當她的物象豁然以明,就實現了心神的互相映射,做到了心神的二位一元。

元神本體有多強,映射到心的神意就可以有多強;

同樣的,心的意誌有多強,映射到神魂的意誌就有多強。

當然,這是完美映射,取決於蕭琰的“自我”認知清晰度、準確度、完整度,而以她目前的境界,隻能做到部分映射。然而,這已經是極大的成就。

心的意誌可以通過映射直接影響壯大她的神魂意誌。

而神魂意誌越強,就能透過隱意識對元神的吸力更強,汲取更多的元神靈質能量滲透出來,源源不斷的壯大神魂。

而蕭琰此刻神識的損耗就是直接以元神的靈質能量來補充。

這是其一。

其二,先天真氣滋養恢複。

但滋養神識的先天真氣因為能量等級低於神識能量,在這麼快、這麼大的消耗,先天真氣就必須是實時的速度、如海浩瀚的量來補充。以蕭琰渡劫後的領悟,還有一個通過心轉化的速度,而以江河滔滔般的量也還不夠。

跨進一大步已經是以生死危機換得,還需要跨進一大步。

怎麼跨?

“兩重天地,四個陰陽”。

宇宙是一大天地,人體是一小天地,各有陰陽相生關係,這就是:兩重天地,四個陰陽;

法身是虛空世界,人身乃實體世界,各有陰陽相生關係,這也是:兩重天地,四個陰陽。

天光內鑒,讓宇宙大天地與法身虛空世界相通,這是“兩重天地”的映射。

那“四個陰陽”能不能相通?

如果相通,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天地的陰陽相生直接映射法身的陰陽相生。

也就是說,天地元氣不需要經過經脈、丹田、真種的吸納轉化,而是直接映射到虛空世界的法身:神魂。——有多少天地元氣映射到虛空世界,就會陰陽相生轉化出多少先天真氣滋養神魂。

這有多恐怖?

就意味著跳過了真種的度量限製,取決於神魂的強大程度。

而心神二位一元,即取決於心的意誌。

——我想,就能。

蕭琰如今的修為已經瀕臨晉階,真種的度量也到了臨界點,除非破境晉階,否則度量不可能再增加;但是她的神魂強度卻已經超越修為,達到了先天初階境界,如此,以神魂的強度陰陽相生轉化天地元氣為先天真氣,那速度和量就是駭然的。

這樣的速度和量,滋養恢複神識的速度也是駭然的。

相當於就是實時消耗、實時恢複。

所以,蕭琰神識的消耗是巨大的,但一則從元神直接得到靈質體能量增加神識神念的量,二則通過“兩重天地,四個陰陽”的映射,有如海般的先天真氣實時滋養恢複,蕭琰神識損耗的量甚至還略少於增加和恢複的量。

觀戰的宗師和敵方宗師不明根底,才會擔憂,或期待她損耗更多,而己方十位宗師則是相信她必有依恃,不會任性妄為。

但是,無論蕭琰的神識如何強大,消耗也不成問題,卻無法代替安西夜騎去迎戰,也不能以神意透出增加他們的實力——這就是以宗師之力直接乾涉戰場了。

她指揮可以,但不能以力乾涉。

如果以力乾涉打勝這一仗,那就是她的勝利,而不是大唐軍隊以實力戰勝。

這場戰鬥最重要的是,讓觀戰的西洲諸勢力“心服口服”,就必須展現大唐鐵騎無敵的實力,同時也要展現她這位“盤古道統雲端代表暨大唐帝國特使,中西洲共建天啟同盟的聯絡導引人”的實力和才能。

而她的指揮雖然也是乾涉,卻可以讓觀戰者更加認可她的能力。

但以宗師的神意加於夜騎兵,那就不是她的能力展現,如阿爾曼德這樣神識強大的法導師高階都能夠做到;反而會降低觀戰各派對大唐軍隊的實力認可:原本有九分、十分的認可,也要下降到八分、七分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