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寒武紀”時代外骨骼的相關情況,而“前口動物”在這個時代的第二種專屬部件,是通過分泌幾丁質形成“貝殼”,屬於增強裝甲的另一種路線。
如果說“外骨骼”是節肢動物的標誌,那麼“貝殼”雖然代表性不是很足,卻也可以算作是軟體生物的一個標誌。
“貝殼”和“外骨骼”的作用相同,即增加使用者的防禦力,從而抵禦來自大自然之中的各種威脅。
與“外骨骼”相比“貝殼”的優點在於,其並不是成型就被定死的,而是可以跟隨使用者身體一同長大,所以就不需要像節肢動物那樣定期蛻皮。
但在享受好處的同時自然也有劣處,“貝殼”比起“外骨骼”的優點隻有一處,但缺陷卻多了好幾處。
首先就是好處反麵的缺陷,既然是隨使用者身體一同長大,那麼就需要使用者不斷哺育貝殼,否則時間一長就有質量下降的可能。
其次在硬度上“貝殼”不如“外骨骼”高,所以“節肢動物”經常可以使用“外骨骼”武裝自己的口器,然後硬生生夾爆軟體生物的“貝殼”來獲取食物。
還有一點倒和其他生物沒有太大關係,而是“軟體生物”自身內卷導致的,即“貝殼”的歸屬權是可以相互搶奪。
這就不像“外骨骼”誰的就是誰的,你很難把人家搞死的時候,還保持對方的“外骨骼”不受到傷害。
而且外骨骼的適配性非常差,基本上是按照使用者獨特的身體塑造,其他生物基本不可能拿來使用。
但“貝殼”就沒有這麼多幺蛾子,隻要體型差距不是太大,殺掉原主後基本稍微修飾一番,就能夠占據對方的“貝殼”。
“貝殼”的最後一個缺陷,在於使用者的移動速度會受到拖累,畢竟聽“軟體生物”這個名字就知道,肌肉係統起碼在這個時代不太發達。
當然儘管“貝殼”有這麼多缺陷,但依舊有不少“前口動物”玩家,選擇在“寒武紀”時代進化出“貝殼”。
因為等“寒武紀”之後的“奧陶紀”時代,以“頭足綱”為代表的“軟體動物”,將會進化出強大的運動能力,取代“節肢動物”成為生物圈的霸主。
所以“寒武紀”時期“貝殼”有這麼多劣勢,走“軟體路線”的玩家們也就姑且忍耐,等著到下個時代再發力衝擊食物鏈頂層。
“前口動物”特有的最後一種部件是“分節”,而基本上還是以“節肢動物”最常使用這個功能。
所謂“分節”大家可以參考螞蟻,這種生物典型的就是將身體分成3個節,當然最開始“分節”並沒那麼先進。
“節肢動物”最常使用“分節”的原因,是他們體表覆蓋著“外骨骼”,沒有“分節”的話會導致生物無法轉向。
因此“外骨骼”配合上“分節”就很有必要,每一節身體的“外骨骼”都彼此獨立,從而能夠讓“節肢類生物”得以轉向。
當然這就會導致另一個問題,即“分節”之間的縫隙沒有“外骨骼”保護,會成為敵人進攻的重點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