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nbsp&a;a;nbsp&a;a;nbsp&a;a;nbsp兩日之後,守備營到達太湖縣,同行的還有史可法。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史可法擔心龐雨一營兵力單薄,安慶的哨馬確認潛山方向安,史可法晚了一天也趕到石牌,當然也少不了他的標將潘可大,府城由皮應舉組織防禦。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龐雨在石牌等待本部哨騎消息,正好耽擱了一天,與史可法又彙成一路。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史可法視察石牌時,龐雨特意下了不少功夫,繼續爭取史可法對他以後長期駐軍石牌的支持,又特意陪同去看了劉若宰的祖宅。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就在這等候的一天中,龐雨的哨騎罕見的抓到一個活口,是掃地王所屬一部的廝養,確定這股流寇是從太湖出山,人數並不多,掃地王老營未在其中。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此股流寇未經過太湖縣城,直接往宿鬆方向而去,主要是為了搶糧食,這個廝養就是在宿鬆打糧的時候迷路,遇到哨騎沒有抵抗就被抓到。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他們去往的方向是黃梅,同時從那廝養口中問到,曾聽掌盤子說過,後麵還有人要從太湖出山,但不知人數。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結合逃難百姓的零散消息,龐雨暫時判斷該部隻是過境,前麵過的或是小股人馬,可能是前鋒,也可能隻是一部出山搶糧。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後麵的規模則不清楚,如果是掃地王的主力從太湖出山,守備營便不能直撲宿鬆,否則就露出了石牌方向的巨大漏洞,而流寇如果要去安慶,不會繞宿鬆那麼大一個圈子再來打石牌,龐雨的想法是確保府城,至於宿鬆方向,反正已經殘破,掃地王再破壞也就那樣了,所以確定情報之後,守備營選擇向太湖進軍,在第二日午後抵達太湖縣城。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越接近太湖縣城,附近的鄉村越見殘破,許多村子荒無人煙,斷壁殘垣間偶有野狗出沒,拋荒接近一年的地裡長滿了雜草。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年初去宿鬆脅迫陳仕輔的時候,龐雨曾經從這裡經過,太湖的土城依舊,到處可見垮塌的痕跡,麵對流寇的時候,如果沒有軍隊守衛,這道土城跟沒有城牆相差不大。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新任的太湖縣令在城外迎接,儀式頗為寒摻,他身邊的隨從不多,附近衙役甚至都沒配齊青戰袍,隻有手中的水火棍能表明身份,後麵是幾名士紳,官道附近還有一些百姓遠遠觀望。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這位縣令名叫楊卓然,史可法下馬的時候,他已恭敬的候在一旁,等史可法轉身過來,便領著官吏跪下見禮。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史可法讓楊卓然起身,龐雨在旁觀察,楊卓然看著有些憔悴,估計是這兩天被流寇鬨的。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史可法略微打量了一番後溫和的道,“聽聞又先(楊卓然字)是崇禎四年的進士。”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龐雨在後麵暗自扁嘴,旁邊的潘可大也有細微的動作,龐雨知道他也不是太舒坦。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史可法過來之前,專門向皮應舉過問西部四縣的官吏情況,文官的世界裡,科舉身份是最重要的,自然要問到這些情況,但此時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暗示龐雨和潘可大這兩個武夫,這個知縣是進士出身,要以下官禮見麵。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龐雨和潘可大的品級都比知縣高,但麵對以科舉抱團的文官時,他們的品級就跟太湖的土城一樣無用,特彆是進士身份的人,前途十分廣闊,任何時候都可能一飛衝天,也確實不是武人得罪得起。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雖然一向是如此,但史可法的暗示稍顯露骨了一些,顯示出他心中對於進士身份的尤其看重。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楊卓然恭敬的道:“回道台大人,下官是崇禎四年同進士,名列三榜二十八名。”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龐雨又看了楊卓然兩眼,史可法是崇禎元年三榜二十六名,楊卓然說出自己名次,剛好低了那麼兩名,既暗示比史可法這個上官有差距,又拉近了距離,看來這個新知縣也頗為老道。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果然史可法笑容更加親切,楊卓然順勢把話題引到了科舉圈子,此時科舉確實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高中進士的讀書人畢竟是極少數,這條路上需要多年努力,大多數人都有共同的心路曆程,同時又是官場的人脈資源,能展開的話題很多。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上次龐雨在桐城陪同史可法和皮應舉的時候,才知道史可法和皮應舉也是同年,兩人那個親熱勁,比親兄弟差不了多少,一說起來就沒完,回到安慶還一同去拜訪劉若宰的府邸。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果然這兩人也很快聊起了兩屆的同年,說到好幾個熟識的人,互相交換了一下各自了解的這些人升遷消息,片刻功夫便親近了許多。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科舉圈子的人,龐雨自然一個也不認識,連聽也沒聽過,旁邊的潘可大估計也差不多,龐雨眼角發覺潘可大幾次想打哈欠。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兩人都不敢打擾兩個文官,後麵的一千多大軍就這樣在官道上等候。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時間其實也並不久,但龐雨聽得想打瞌睡時,此時史可法才開始介紹救援的將官,潘可大和龐雨麵對一個七品知縣,規規矩矩的執下官禮,楊卓然也坦然受了,但姿態並不高,語氣十分謙和,讓龐雨對他印象稍稍改觀。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那楊卓然扶起龐雨之後,又多打量了龐雨幾眼,顯然聽過龐雨的名聲。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接著楊卓然介紹了縣衙的佐貳官,後麵的六房司吏則跳過,介紹了幾個迎接的士紳代表,史可法應付這種場麵倒是很有經驗,主客相談甚歡。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儀式完畢後,兩人一起向太湖城內走去,太湖縣城雖然隻有土牆,但六座城門倒是磚砌,每座城門上都有門樓,光看門樓還是頗有規格。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一行準備從南門入城,史可法一邊走動一邊看著附近的土城,收起了方才的輕鬆,語氣低沉的對楊卓然說道,“太湖年初被寇,殺戮慘烈。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如今流寇再度出關,今日眼見如此城牆,本官甚為憂心。”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大人憂國憂民之胸懷,令下官感佩五內,確如大人所說,無城便無防。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下官就任以來,隻能殫精竭慮,想的都是如何保住太湖剩下這一點元氣,這首要一點,便是要築城,有城方能壯民勇聚民氣。”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史可法大叫一聲好,停下腳步有些激動的道,“又先與本官不謀而合,觀年初之變,有城者得保,無城者受難,殷鑒不遠啊。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不但是縣治要建城,凡百姓聚合之地,皆應結寨自保,流寇掠無所得,自當知難而退……”龐雨知道史可法又要說他那一套結寨保平安的大論,他在桐城時已經多次說過,希望桐城的鄉鎮都自建堡寨。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從地方官的角度,也許有一定道理,但作為管轄一個大地區的軍事首長,光靠修寨子是無法獲得勝利的。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以龐雨的猜測,楊卓然很可能從府城打聽到了些消息,才能一開口就切中史可法的心意。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另外一種可能,就是楊卓然確實想修城,畢竟他剛剛上任,在任的幾年之間難保不遭遇流寇入侵。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看太湖的情況,有道土牆還好,能減少不少土石方的工作量,宿鬆和潛山這樣的,連土城都沒有,靠人力平地起城,不但要大量的錢糧支持,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但就算是太湖,夯土包磚也是巨大的工作量,絕非短期可以完工,在流寇隨時可能出現的時候,指望修築城牆是緣木求魚,同時龐雨也不覺得現在太湖的經濟能支撐這樣的工程。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龐雨不想再重複心中之城那套東西,並不參與兩個文官的對話。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隻聽那楊卓然繼續對史可法道,“大人所言極是,太湖北麵大山莽莽,群寇出入其間,下官到任之後,以備寇為第一要事,複耕種、哺餓殍、部探馬、練民勇、振民心,可謂千頭萬緒篳路藍縷,但首要便是籌備築城。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年初流寇瞬忽而至,太湖因無城而立潰。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前幾日流寇自英山而出,縣再次人心惶惶,下官以為當以攻為守,決然領民勇夜襲賊寇,令群賊喪膽逃遁,但下官與大人說實話,隻是虛張聲勢出奇製勝,可一而可再否?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兵法雲當有正有奇,若要穩固太湖根本,還是要築城,幸而皇恩浩蕩,免去太湖七年、八年逋賦,尚得些餘力為築城所需,隻要築城事畢,不但穩固太湖,更可阻英山之寇進犯安慶,能助道台大人微薄之力,下官方覺略儘下屬之責。”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龐雨和潘可大對看了一眼,馬上又把目光移開,楊卓然幾句話把自己功勞說得十分麵,樹立了一個儘責果決的形象,中間謝了皇恩,順帶著繼續讚同史可法的戰略,下屬的姿態更是十足,如此會說話,史可法不喜歡才怪了。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果然史可法滿臉讚歎的表情,“得又先鎮守太湖,太湖百姓幸甚。”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楊卓然此時卻十分謙虛,“不敢當大人謬讚,在下以前常在想,皓首窮經二十餘載,便為一頂烏紗否?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下官往昔渾噩,但至太湖之日,聞聽前任知縣金大人,知流寇至而尤坐大堂,手無刀劍仍以石擊賊,死事之慘烈震人心魄。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下官至此方知,科舉非為做官,而是練就有用之身,上報皇恩下護黎民,下官自啟蒙便背誦張載所言之‘橫渠四為’,往日得了形,到今日才是真懂了,如此而已。”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史可法的眼中有些淚光閃動,“好,好,金應元一番身前事,化為今日又先一番肺腑言,這才是‘橫渠四為’的精髓,才是科舉的深意。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本官可斷言,太湖一旦築城畢,當成我安慶西北強固藩籬,任那千軍萬馬,也奈何不得。”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龐雨沒想到兩人走路這麼一會,已經聊得如此慷慨激昂,光聽兩人對話,確實有頂天立地的氣概,來明代之後,龐雨對這種言辭聽得多了,也沒有太多興趣,他此時最想知道的,是原本明末的曆史上,太湖的城到底修好沒,最後的結局是如何。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此時已經到了南門,龐雨抬頭看到門洞上刻著“阜民”兩個大字,上次經過的時候,龐雨隻從城外過,進了阜民門之後遊目四顧,城中一片斷壁殘垣,大火之後的漆黑印記依然處處可見,隻有大約三成房屋幸存,街上行人稀少,有些人見到官員也不下跪,就在街中呆看。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楊卓然要讓衙役去教訓,史可法立刻製止了,他一路也在看太湖的慘狀,此時對楊卓然道,“築城一事絕不可耽擱,又先籌備得如何了。”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下官籌備已久,太湖被難之後,遠近士紳皆熱切共議築城之事,除縣治之外尚有兩寨五堡,目前已籌資四萬有奇……”(注1)龐雨原本仍在四顧,聽到這裡眼神猛地轉了過來,落在滔滔不絕的楊卓然身上,眼神銳利猶如猛虎看到一頭肥豬。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五日之後,阜民門外陣列嚴整,守備營排出兩線陣列,但對麵的曠野卻空無一人。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中間的這四天中,守備營沿著官道防備,在城西四十裡的小池驛輕鬆擊潰了一夥七十餘人的流寇,抓獲管隊一人,審問得知是屬於掃地王的一支分兵,並無大股人馬在後。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隨後哨騎往英山方向偵查三十裡,又抓獲少量步行廝養,證實是掃地王一部出山打食,掃地王老營等部已經往西進發,目的地是湖廣的麻城一帶。
&a;a;nbsp&a;a;nbsp&a;a;nbsp&a;a;nbsp安慶暫時不用麵對流寇的主力,這與龐雨的判斷一致,流寇應當不會在短期重複經過同一地區,一是地方殘破不易獲得糧食,二是百姓草木皆兵,有點風聲就要跑路,就像太湖、宿鬆這樣的,流寇來了也搶不到多少東西,倒是黃梅那些地方更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