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情報(1 / 2)

鐵血殘明 柯山夢 7165 字 7個月前

崇禎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真定府城。

盧象升在二十日到達真定,此時清軍已經離開,取而代之的是宣大軍隊,雙方仍處於脫離接觸的狀態。一小隊騎兵來到營門,守衛營門的士兵無精打采,沒有驗牌登記意思,領頭的瞟了一眼看到是識得的,揮手任由他們出門,其他哨兵蜷縮在帳篷裡,連頭也沒抬

一下。

秦九澤走在最後,路過營門時抬頭看了一眼,橫梁上掛著兩個人頭,已經掛滿了冰霜。一行人都沒去看,直接出了營門,上了往南的官道,路麵上還走著其他的騎兵,都是無精打采的模樣,大部分騎兵互相見了也不說話,各自悶頭走路,有些馬匹

停在原地不動,騎手又罵又踢。

秦九澤往外張望,官道兩側的田地中到處是丟棄的家什,屍體隨處可見,成群的烏鴉撲飛而下,啃食屍體的野狗低吠著衝去,鴉群又轟的一聲四散飛走。

眾人都下了馬,牽著往南走過五六裡之後,帶隊的百總一拉馬頭下了官道,穿過一個破敗的集鎮,一直走了兩三裡遠離了大路。

秦九澤抬頭看去,附近有騎馬的人影走動,看服裝也是官兵,各部派出的哨馬都沒有去該去的地方。

前方有一座帶圍牆的宅子,門戶頗為氣派,看起來就是個大戶人家,圍牆完好隻有大門破了,宅院上空白煙彌漫。

百總指指那宅子,兩個騎手飛身上馬,繞著宅院跑了一圈,回到大門時朝百總點點頭,百總領頭朝著院門走去。

秦九澤的手放在刀柄上,讓刀身不會來回晃動,左手牽馬跟著進了大門。

一進中已有幾名官兵,正在劈一扇門頁,見到秦九澤等人也不理會。百總在裡麵轉了一圈,繼續走入了二進,西側一間房子裡麵傳出女人淒厲的哭叫聲,百總沒有去看,徑自來到三進的門口,百總探頭看了一眼,揮揮手帶著眾人

走了進去。三進裡麵也有其他官兵,馬匹係在西邊廊柱上,大部分穿的綿甲,不知是那個營的家丁,他們見新來了人,警惕的打量了一番,見秦九澤等人沒有挑釁的意思,

便互不理睬,甚至沒有詢問來自哪個營頭。

空地上燒著一堆火,滾滾白煙朝著天空翻湧,那些官軍繼續砸一個床架,掉落的木塊就扔到火堆中,砸得火星四濺。

一口鐵鍋直接就擺在柴火上,裡麵煮著水,水麵還有殘餘的冰塊。

幾個家丁蹲在鐵鍋旁,地麵上擺著三個首級,首級上滿頭的發絲,一看就不是韃子的,一個官兵拿著剃刀,正在給其中一個首級剃發。秦九澤在院內轉了一圈,院內到處都是血跡和牲畜的糞便,之前肯定有清軍騎兵在此短暫駐紮過,正屋外的拐角還堆著幾具屍體,衣服全部被扒光了,上麵結滿

冰霜,連是男是女也辨認不出來。

百總在三進的東廂房位置停下,眾人都把馬係在廊柱上。秦九澤也不去看那些官兵,自顧自的在院中找尋片刻,確定不可能找到任何草料,這才回到來到隊長身邊道,“這煙太顯眼,側門小,帶馬出去慢,得要人在屋頂

看著。”

隊長朝一個手下道,“去屋頂盯著。”

那人偏著頭道,“那風吹起來可冷。”隊長眼神凶狠的凝視著他,那騎兵畏懼的退開兩步,終於還是不情願的上了圍牆,順著圍牆攀到了屋頂上,隊長從下麵扔上去一張臟兮兮的毯子,騎兵接了裹好

,就那麼趴在屋脊上。

三間東廂房都沒動靜,秦九澤推開一間門,裡麵出現兩雙懸空的腳,皮膚已經黑了,百總用手扇了兩下,轉身去了旁邊的房間。

一隊人各自尋找木材,到廂房中生火,片刻後屋中的溫度開始上升。

秦九澤就斜靠在門框上,將步弓取出靠在牆上,箭插則直接立在地麵上,數支箭尾就在觸手可及的地方。

對麵的官兵中,有人在打量係在廊柱上的馬匹,隨即又偷偷往廂房看來,秦九澤的眼神很平靜,卻每次都會迎上那些不懷好意的目光。

過了一會之後,雙方判斷對方不願衝突,逐漸習慣了對方的存在,不再用目光互相試探。秦九澤也略微放鬆了一些,身後的房間裡麵傳來聲音,那百總沉聲說道,“今日派的是去獲鹿哨探的差事,沒料豆跑不了那麼遠,就在這裡歇到天黑回營,就說到

了獲鹿城郊,沒見到韃子。”一隊人都應了,誰也沒覺得這事不妥,派去獲鹿哨探要當日往返,十分損耗馬力,特彆現在不光缺少料豆,幾萬韃子經過之後連草料都一根不剩,馬匹的體力無

法補充,很快就會瘦弱不堪。

坐騎就是騎兵保命的根本,沒有補給的情況下,沒人願意損耗馬力。院子裡麵響起啪啪的聲音,秦九澤的眼神緩慢的轉動過去,鐵鍋邊的官兵抓了一個滴水的布鞋,另一手則抓著一個首級,首級殘留的頭發披散開來鋪在地上,家

丁舉起布鞋使勁在頭發上拍打,將頭發打得濕漉漉的,細微而密集的水珠四處飛舞。秦九澤滿是皺紋的臉上毫無波瀾,這些官兵是要消除頭發上的捆束痕跡,因為建奴不會束發,頭發上沒有橫向的紋路,要冒充建奴人頭,拍打消除頭發痕跡是第

一步。其中一個家丁大約拍得差不多了,用幾個樹枝支了個架子,把首級的頭發綁在上麵,咚一聲扔進了鍋裡,這是要把腦袋煮得漲大,讓點驗的人沒有否決首級功的

依據。

秦九澤順著門沿蹲下,坐在廂房的門檻上,步弓就橫放在膝蓋上,耳中聽著裡麵的人繼續說話。

“許老爺,聽說有營頭報的韃子往山西去了,我們是不是跟著回山西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