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寒笑著說道“在正統元年僥幸躲過了文官接管的北方邊境地區,並沒有熬多久,很快也被文職官員接管。
當時巡撫和總督被任命管理邊境軍鎮和軍區,他們設置了一係列的新機構,使都指揮使淪為他們的副手或者下屬。
事實上,從那之後,很少武將被任命為都指揮使。在邊境地區的高級軍官通常被任命為都指揮同知或都指揮僉事。
這項職務被稱作‘總兵’,這是一個與地區行政官員完全不同的位置。
而在領兵作戰時,也通常由一名文官為先,武將在後的配置出現。
在正統年間的一次農民起義中,這樣的配置可充分體現。
話說正統十四年廣州府南海縣衝鶴堡潘村人黃蕭養,從廣州大牢越獄,舉旗反明,義軍達十萬餘人。他們進攻廣州城,殺死鎮守的安鄉伯張安,自稱順民天王,年號東陽。
次年,朝廷派右僉都禦史楊信民、都指揮同知董興率軍鎮壓。
此時的文武已經完全失衡,本應作為一省軍方最高指揮的都指揮同知,乃是從一品大員,卻隻能淪為從三品的文職官員僉都禦史的副手。
這樣的調整大大削弱了武將的權力,導致文武失衡。”
朱元璋聽了之後,隻感覺憤怒異常。
後輩兒孫如此做法,豈能不助長文官的囂張氣焰?
難怪文官們個個都起飛,原來是這樣一步一步演化而來。
陳寒此時也是很感慨的說道,“我們中國人信奉易經,也信奉中庸之道,與西方人所信奉的二分法不同之處在於,我們從來不把一件事情分成好與壞兩種。
而是認為在好與壞中間,還有一道灰色地帶。
在權力圈也一樣,內閣文官和太監之間針鋒相對,不是單純的好與壞,完全得看皇帝這道灰色地帶,如何協調。
皇帝如果是一個毫無作為的人,太監們的迎合以及內閣大臣的迎合,都會使他偏離原本的道路。
皇帝要是有作為有魄力,內閣和太監們都得老實。
要是不信,讓太監和大臣去忽悠一下朱元璋試試,借他們十個膽都不敢。
易經裡講征兆,而有很多征兆也在警醒著宣宗。
宣宗皇帝利用太監來製衡百官的時候,文官們夾起尾巴做人,太監日漸囂張的時候就應該明白,有一天失去平衡的時候,總有一方是要獨占鼇頭的。
他享受的是最好的皇家教育,他的父親仁宗雖然當皇帝不到一年,但是明仁宗在輔佐永樂大帝之時所創造出來的繁榮,他應當曆曆在目。
甚至宣宗皇帝自己,還是永樂大帝親自帶大的。
他應該看到了永樂大帝是如何掌控權力的,但到他這裡,他卻要放任太監與文官進行鬥爭。
他怠政是一方麵,第二就是自己欺騙自己。
他明知太監不是正常人,終有一天會反噬,但就是覺得自己肯定不會是被反噬的那個人。
這樣的人放到如今也一大把,有些人沒有暴富前看到暴發戶敗家,就說自己一定不會這樣,可是輪到他暴富的時候,也一樣敗家。
就像他的爺爺寵愛他一樣,宣宗將朱祁鎮帶在自己的身邊跟大臣進行朝會。
在耳濡目染之下,朱祁鎮學會的就隻能是利用太監和內閣鬥爭,自己坐收漁翁之利。
那時候宣宗就應該有所警醒,如果自己的兒子掌控不了太複雜的局麵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