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於,通過夏元吉以及應天府同知,給他們講解和捋清楚了這當中的基礎邏輯之後,他才發現原來老百姓們之所以會被攤派如此多賦稅。
並不是單純的官員作祟,也許是單純的賦稅製度有問題。
就是自上而下的壓力,當中貪汙腐敗和巧立名目,以及各種不合時宜、不按年景好壞的征收,導致惡性循環。
原本糧食產量,有豐年有歉年,這他作為種過田就很明白。
同時各種作物也同樣如此。
可是因為賦稅征收的定額,根本就不按照年景的好與壞進行彈性的改變。
從而導致不少的百姓無法完成定額,於是不得不賣田賣地。
這一點朱元璋是明白的,他也曾經屢次下詔,不允許滋擾百姓,要根據年景好壞征收。
但下麵的官府根本做不到,因為有很多攤派,是根本算不到的。
來自朱元璋本人的殺人高壓,官員們隻能拚命能夠完成業績。
他也終於是搞清楚了,當初為什麼他們家會淪落到那樣的下場。
為什麼原本有一份田有一份地,原本可以自給自足,可最後卻不由得去賣掉田和地,成為了地主家裡麵的佃農。
可即便是成為了佃農,那些加在自己頭上的賦稅,依舊存在。
而劉德這些個大地主們,原本應該越有錢越繳納多的糧食才是。
可是他們發現劉德,根本就沒有繳納。
到了現在才終於是搞清楚這內在邏輯。
其實就是大地主們,一直都在與官府勾結,然後將自己的戶口等級變成下下戶。
於是他們家裡邊的糧食,繳納的也少,他家裡的子弟也不需要承擔那麼重的徭役和差役。
而往往老實巴交的百姓,沒有靠山,就隻能是如實上報。
所以他們反倒是成為了‘有錢階層’,反倒成為了徭役征派、糧食繳納的大戶。
朱元璋想到了這裡之後,才終於發現一個大問題。
那就是這樣的賦稅製度不改,遲早會成為大明王朝覆滅的罪魁禍首之一。
而現在他們父子二人思索來思索去,根本找不出更好的辦法,隻能是想到要先前去詢問一下陳寒,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詢問完了內閣,朱元璋父子人交代夏元吉等人按照內閣的基本運行製度,開始處理一些政務。
接著他們二人則是來到了六部。
先詢問了戶部。
戶部尚書趙勉,在聽到朱元璋突然如此理解賦稅製度的底層邏輯之後,也是大為吃驚。
沒想到一夜之間,似乎皇帝和太子這樣一下就了解了自己在征收田賦之時的苦衷。
戶部尚書趙勉是直接說道,“陛下您說的沒錯,裡甲製度和役法,原本是很不錯的製度,百姓們將田地所產作物多寡,按照一定的比例繳納官府。
一方麵減少了下邊官府辦公所需,另一方麵差役也能給老百姓們,減少不少的負擔。
同時還給官府提供了免費的人員所用。
官府和百姓應當都能受益才是。
隻是正如陛下您所說,不合時宜的定額以及不分年景好壞的增收,才是真正破壞製度和役法的罪魁禍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