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府同知回道“殿下,您有所不知,茶戶不僅要承擔供應朝廷宮廷所需,更要供應官府。
茶樹此類依靠天時而產的作物,需要依靠年景好壞來征收。
但地方官府也好,宮廷也罷,他們往往依據茶園當中,產量最高的那一批來定額。
這就導致大量的茶園無法滿足如此產量,一旦有百姓被僉派成為了茶戶,那麼他們一家老小就可能被這茶樹給困死。
茶樹能生長上百年,然而百姓家,卻沒有那麼長時間的等待。
即使是上好的茶園,也沒有百姓敢去大包大攬。
就算是當地的茶商,對這種僉派,也是談虎色變。
不合時宜以及不根據年景來定製征稅的額度,已然是非常合理的。
裡甲製度和役法,逐漸變成了百姓們難以完成的一項重擔。
即便是如此,朝廷不管下麵能不能辦到強硬征收。
下麵的官員又因為不敢不完成。
隨即就產生了,相當惡劣的做法。
往往到縣一級的官府,便會強迫當地的糧長或者副戶,拿出錢財跨地域去購買茶葉用於完成定額的上繳。
而他們強迫糧長完成的定額,又會完全轉嫁給其他老百姓們。
他們往往會以各種名目多征收糧食,從而填平他們的損失。”
應天府同知說到這裡的時候,有點感慨,“陛下、殿下,說實話,就算有這些僉派和這些平攤,咱們大明現在還能夠撐得住,可是到了後邊,可就不一定了。
按照如今這個局勢發展下去,如果不做出改變。
大明光是在賦稅這一塊,都挺難支撐。”
應天府同知葛有民說的可能有點激進,但是卻又不得不說,他說到了點子上。
因為大明估計是在大一統王朝裡邊,極少數賦稅製如此混亂的。
王朝的統治者往往把土地稅和人丁稅看得太重,甚至為了保證這兩樣稅能足額征收,還出台多項限製百姓流動的戶籍管理政策。
可是這往往事與願違,田賦會越來越少,因為土地兼並不會停止。
看起來這的確是一個大問題。
朱元璋考慮不到應該用什麼樣的辦法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朱標這時候也陷入到了知識的盲區。
他們兩個唯一想到的可能就是去問一問陳寒,後世是用什麼法子解決混亂的財政製度的。
朱元璋父子兩個到現在為止是頗為的驚訝。
原本他們是看到淩漢營建那崖山村需要許多的錢財,所以向戶部要錢,戶部又推給兵部、工部,讓父子二人明白,如今大明王朝的賦稅製度非常的混亂。
所以成立內閣的第一天,就想詢問一下這些來自底層的官員們,到底是怎麼看待如今的這些個賦稅製度。
朱元璋因為從小在這種賦稅製度之下長大,所以他很痛恨上麵那些苛捐雜稅。
可是呢,朱元璋受限於自己的知識以及見識的緣故。
除了秉承千年來,這種自上而下的征收實物的賦稅製度之外,他根本找不出第二種取代的。
他也不算是特彆能清晰地捋清楚下麵賦稅的邏輯到底是怎麼回事。
他隻知道,咱懷疑你在徇私舞弊,咱就搞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