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進入侯府之後,林誠意便沒了剛強的偽裝,尤其是麵對顧正臣時,更不知如何掩飾自己的情緒。
隻是有些委屈。
原本陪他去南洋的,結果因為有了身孕回了金陵。原本以為顧正臣回來,生產時有了底氣,可不成想,他又要出遠門。
將門家眷,一直如此。
有時,身不由己。
彆說顧正臣了,就是朱元璋當年打天下的時候,也顧不上馬皇後生產,徐達出征的時候,回來孩子也認生得厲害。
顧正臣正安慰林誠意,呂常言到了門外,言道:“宮中內侍來傳話,說讓老爺今晚去乾清宮赴宴。”
“好。”
顧正臣答應。
黃昏時,前往乾清宮。
朱標、朱棡兄弟兩個都在,馬皇後上前,將行禮的顧正臣攙起,言道:“陛下還在處理政務,要晚一些,你們先坐下說說話。”
顧正臣又對朱標、朱棡行禮,在幾人落座之後才坐了下來。
馬皇後看著顧正臣,對朱標道:“朝堂之事,母後不便多說。可識人、用人之事,母後還是說得。前段時日,流言漫天,顯然是奸佞彆有用心,既想借你父皇之手打壓他,又想拉開東宮與定遠侯府的關係,這事也就他應對得當,才沒有引起災禍。若是換個人,興許已然被打壓下去,這輩子也不能再為朝廷出力。”
朱標回想著前段時日的情況,深知其中凶險。
馬皇後繼續說道:“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凡事都需留心,不可讓人有了可乘之機,更不可因為流言蜚語錯怪了臣下。你父皇對你期望甚高,要求頗多,可在母後看來,你隻要學會識人、用人,日後這江山總壞不到哪裡去。”
朱標起身,對馬皇後作揖:“母後,兒臣並沒有因上次風波之事,與顧先生之間生出任何嫌隙。在兒臣心中,顧先生就如先生,開拓了兒臣的見識,教會了兒臣如何更好看朝堂、百姓、將士、江山社稷。兒臣雖在這之前沒明說過,可父皇、母後待他如子侄,兒臣打心中便認他是一家人,縱沒有青青入東宮,亦是如此。”
馬皇後溫婉地笑了笑,看向顧正臣。
顧正臣起身,有幾分動容地說:“身為外臣,能得陛下、皇後、太子如此看重,臣深感榮幸。說起來,臣最大的願望便是輔佐陛下,讓絕大部分百姓能吃飽飯。隻要百姓吃飯問題解決了,那威脅大明穩定的九成問題就解決了。在沒有完成這件事之前,臣不會懈怠,更不會退避。”
這不是顧正臣胡說,大明的外敵是元廷,元廷正窮嗖嗖地在草原上喝西北風,每
年拿不出來錢給大明輸出什麼價值觀,弄不出來輿論戰,分化不了大明的人心,這個時候靠小道消息也出不來幾個行走的五十萬,隻要吃飽飯,百姓的日子好過一點,顧正臣可以肯定,大明將會進入空前的穩定時代,而盛世的前提,就是穩定。
今天這裡造反了幾萬人,明天那裡流民成災十幾萬,這種情況下,盛世來不了。
當然,百姓吃飯問題隻是鋪墊,真正重要的話,是自己不會退,不會避。
這頓飯,皇後、朱標上來就開始打感情牌,一定是有目的,不是簡單地拉近彼此關係,而是在擔心自己被外界影響,與朱標生疏了,甚至不願意為大明繼續效力。
馬皇後深深看著顧正臣,這個人是聰明的,他明白自己的話,也看得懂這頓飯的意義。
雷霆爍天時,朱元璋沒讓朱標來,而在這之後,顧正臣一直忙碌各種事,並沒有與東宮走動,眼看著快要出門了,也沒和朱標見一麵的跡象,朱元璋揣測是不是自己多慮,讓顧正臣心中有了不安,這才在自己的建議下,設了個晚宴。
就說吧,朱元璋疑心症又犯了,晚上定要嘲他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