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劉基缺乏政治敏感(2 / 2)

毛驤聽聞,眉頭微微一皺,旋即不動聲色,靠近了一步。

顧正臣看著劉基,餘光掃了一眼毛驤,正色道:“誠意伯說笑,我一個個小小七品知縣,如何敢招用伯爵府中少爺做師爺,此事還是休要提說。”

劉基再次爭取:“縣衙事務繁忙,身邊沒個師爺……”

“誠意伯!深秋,起風了。”

顧正臣打斷了劉基。

再繼續說下去,劉基很可能活不到洪武八年。

知縣可以自由聘用師爺作為幕僚,師爺不吃用朝廷俸祿,非朝廷官製中人,由知縣供給錢糧。

在大明中後期,大明府州縣主官,隻要能支給足夠的錢糧,就能招募到師爺,比如明代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東南第一軍師徐渭,他就是胡宗憲請來的師爺。

但在大明開國初期聘用師爺是不太容易的一件事,除非好友故交,知根知底,有名望,還得有些家底,否則,主官很難聘用到師爺。

這與時代的特殊性有關,大明開國僅僅六年,讀書人數量還沒跟上來,元末明初正是讀書人青黃不接的時候,最讓朱元璋頭疼的是,鄉野民間不少讀書人不願意侍奉大明朝,不想當明朝的官,哪怕是朝廷連試科舉三次,有水平的讀書人出來的卻不多。

連給老朱當官都不願意,還給人當師爺,開啥玩笑。

不過有人確實腦子不開竅,這邊拒絕了老朱的當官邀請,轉頭就跑去給人當了師爺的人是真有,比如現任蘇州知府魏觀的師爺高啟。

當然,如果沒有意外的話,魏觀和高啟明年就會被老朱腰斬了。

這事還真不能完全怪老朱小心眼,作為帝王,邀請你當官你不當,不和新王朝合作,這沒啥,你回家種地就是了,放你走,可你轉身給一個知府當了師爺,這讓老朱怎麼想:

我老朱,堂堂大明天子,還不如一個知府?

我不要麵子的嗎?

寰中士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

這就是老朱的邏輯。

而劉基此時此刻,正在犯“高啟”的錯誤,你兒子有才,你就趕緊送給老朱,沒看老朱手裡缺人手?

不把人才送老朱,送一個知縣當師爺,你這是想乾嘛,若是老朱多想想,你這條命還能活多久……

劉基看著旁顧其他的顧正臣,無奈地歎了口氣。

現在誠意伯府已經被掏空了,老朱連俸祿都給停了,要不是家裡人少,老家還有點地,怕是要走上窮途末路,如今情勢危急,若是能借顧正臣之手,搭上東宮的線,說不得誠意伯府還有一線生機,至少在自己死後,家人還能保住性命。

可看顧正臣的意思,他並不打算幫這個忙。

劉基沒有再為此事開口,轉而與顧正臣談論起河流疏浚一事。

毛驤跟在不遠處,始終沉默。

午時,顧正臣設宴招待劉基、毛驤等人,不過都是一些客套話。

俘虜安置很是順利,剩下的便是生活物品的置購。這一批俘虜並不是窮光蛋,和移民政策一樣,他們每個人手中都有一筆“安置費”——五貫錢。

這筆錢不算少,除了購置鍋碗瓢盆、棉被棉衣等物,還有諸多剩餘。句容縣城的耆老帶了一些蔬菜看望,還不忘叮囑幾句要守法,做良善的順民。

倒是戶房中人忙得有些冒煙,尤其是駱韶,可謂絞儘腦汁給這群俘虜入句容戶籍。

韃靼俘虜入句容戶籍,可不是俘虜報名,戶房記錄這麼簡單。

朱元璋是一個極具戰略眼光的帝王,在處理蒙古族時,也有著非凡的智慧,他不追求對蒙古族群的徹底斬儘殺絕,隻是追求消滅足夠威脅大明王朝的元廷力量,對於那些臣服的,投降的蒙古族,包括還在元廷之中的蒙古人,優先進行拉攏、轉移安置、重用、遊說,然後才是肉體係消滅。

對於韃靼俘虜,朱元璋有著明確的治理理念,就兩個字:

同化。

蒙古是遊牧民族,屬外夷,外夷入中華則中華之。

老朱規定:

大明境內安置的蒙古族人,不允許穿著蒙古族服飾,一律著漢家衣裳;不允許說蒙古語,一律說漢語官話。蒙古族人內部,不能相互婚配,蒙古女子需嫁給大明男子。

還有一條,所有關內蒙古族改漢姓。

改姓,這是最讓駱韶撓頭的,這群人沒文化,姓起的那個隨意,讓人有些絕望,有改李、張、王、趙的,也有不走尋常路的,比如我姓忙,也不知道你在忙什麼,還有姓鐵,名真的,往中間塞根木頭,你還能征戰天下不成?

最無語的是自己不會起姓,還非要找個尊貴的姓靠,啥,你想姓朱,排行老幾,老八啊。

小子,你有幾條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